說說“陰宅”

陰宅的來源

在人類的初始階段,是沒有喪葬行為的,更沒有“陰宅”之說。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在天人合一觀念的衝擊下,人類漸漸認識到善待祖輩的屍骨,可以影響後人的福患和命途。於是,漸漸地有了喪葬行為,這在古籍中都能找到記錄。

據說,最早的“墓”是沒有土堆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土葬觀念變得奢侈化、鬼神化、複雜化了,喪葬成了一種禮制。結合當時的民眾心理、信仰、習俗等,古人在對陰宅的選取和葬穴設置上,大都包含了一定的嚮往和禁忌,如屍骨的頭腳朝向便是結合了一些初期的陰宅風水學莊裡面。

隨著墳墓制度的出現,又有了許多有關墳墓的名稱,如墳、墓、丘、冢、陵等,這些都是葬死者的地方,統稱為陰宅。人們對喪葬有了自己的觀點後,也出現了為活人修陰宅,甚至按圖紙施工修建陰宅的情形,在陰宅風水學日趨成熟的大背景下,先民不僅學會廣利用巒頭形勢去尋龍點穴,還多借助乾卦宮的禍福來衡量陰宅的取址和設置。

陰宅的地位

我們民族傳統歷來都重視對祖先的拜祭,講究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也包含著這樣的信念:給祖先找吉地作為安葬之所,必定能帶給予孫後代吉祥如意。正是這種最傳統的觀念,也大大鞏固了陰宅在喪葬禮制上的地位。

在風水學上,對陰宅選擇的重視程度,自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從未被輕視過。隨著歷史的推進它被愈演愈烈。風水在漢代已相當流行,東漢以後已將陰宅的好壞與生者的貧富貴賤聯繫起來,到了魏晉南北朝吋期,陰宅風水術已形成系統的理論,出現了大量風水術方面的著述,著名的如郭璞的《葬書》。陰宅風水學甚至還是我國古代三大經典建築理論(風水學、營造學、造園學)的支柱與靈魂。

陰宅對古人生活的影響

陰宅風水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影啊,顯然比陽宅風水更為深遠,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傳統上普遍實行土葬和儒家學說,推崇祖先崇拜。從對歷代帝王陵墓的考古上就可以看到,這些陵墓墓址的選擇都與陰宅風水學說符合。

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記載不在少數:為了給長輩擇吉地安葬,不惜傾家蕩產,甚至長年停柩;或因與他人爭奪古地,終成仇目。這種風氣在明,清時期尤甚。

中國封建王朝的機構中,不僅職掌風水、陰陽的官員,而且,朝廷還專門招收從事風水等術數活動的學生。

陰宅風水將環境改造與吉凶命運相聯繫,強調了後人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了它的實用性,這對陰宅風水術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蔚然成風的陰宅風水學也難逃“迷信”的厄運,在發展歷程中也摻入了大量的鬼神觀念,附有大量的迷信色彩,不免走入思想的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