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情人》被王小波譽為最好的現代文學作品之一,很多人都會被其中傷感的愛情故事所打動。

但我認為,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這部小說,雖以"情人"為題,核心卻是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回憶母親,向母親致敬。

母親是一個為了生活,竭盡全力的女人。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中,於佩爾飾演母親

一、一個絕望的母親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政府鼓勵下,懷著對殖民地的好奇和嚮往,一些法國人來到印度支那。但這裡的熱帶傳染病,很快讓很多家庭失去親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父母,就是這樣一對鰥夫和寡婦的結合。

父親在杜拉斯七歲的時候去世,他在杜拉斯的記憶裡沒什麼位置。杜拉斯曾說"我沒有過父親"。在《情人》中,"我"也只有母親。

母親憑藉一份教師的薪水,要養育三個孩子。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前排是杜拉斯和母親及兩個哥哥

母親的生活基調是灰色的。她經歷兩個丈夫的去世,拖著三個孩子,在法國和殖民地之間來回奔波。四十七歲的時候,又被調往一個叫永隆的窮鄉僻壤教書。

《情人》中,杜拉斯寫到:"我母親每天都掙扎在灰心失望當中。""在我四歲時的照片上,母親已經露出生活的疲憊。"

童年時母親的樣子,會深深留在孩子的腦海裡。直到老年,杜拉斯仍能清晰回憶起母親當時的樣子。"她威嚴,粗暴,穿著大口袋一樣的裙子。"

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母親竭盡全力,結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

母親在一個偏僻的學校教書。為貼補家用,還出去做家教。她生性節儉,把節省下來的錢拿去投資,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富人。

母親聽從政府建議,在海邊租了塊地,想種水稻。可那裡經常遭受大浪侵襲,根本無法開墾。母親又借高利貸,試圖築起防波堤。但在鹽鹼地上的任何努力,終歸都是徒勞。

母親的投資血本無歸。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杜拉斯和兩個哥哥

母親的絕望還來自三個不省心的孩子。

母親最喜歡大兒子,認為他最精明,最有藝術家氣質。她讓他在法國本土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最愛的孩子往往最不省心。大兒子不學無術,畢業考試沒通過,賭博抽大煙卻很在行。還動不動就對弟弟妹妹動武。

二兒子長在大哥的陰影下,沒有存在感。學習成績和大哥一樣糟糕。

小女兒成績最好,可小小年記就和一箇中國男人約會。為此一家人丟盡了臉面。

這些都是《情人》中的記述。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母親和杜拉斯兄妹

實際上,母親的情緒問題,還來自她不認輸的性格。因為海邊那塊地,她認為自己是殖民政府腐敗的犧牲品,要和地籍管理部門抗爭到底。

抗爭需要勇氣,更需要支援。但一個年過半百的女人,除了三個不聽話的孩子,誰來幫助她?孤立無援讓母親經常陷入消沉憂鬱的狀態。一旦遇到其他事情,比如孩子又惹事兒了,就會引發她極端的暴躁情緒。

就像作者在《情人》裡寫的那樣,當母親知道女兒有情人之後:"她像發瘋一樣,一頭撲到我身上,把我死死抓住,關到房裡,拳打,耳光。她尖聲嚎叫,叫得全城都可以聽到。"

杜拉斯的母親時而狂躁,時而憂鬱。用現在的話說,她是一個躁鬱症患者。

這就是杜拉斯成長的家庭環境。父親缺失、母親焦躁、孩子失控。這些問題也是現代許多家庭的問題。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各種問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會持續一生。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少女杜拉斯

二、一個始終充滿希望和愛的母親

"儘管絕望是那麼徹底,嚮往生活的幸福依然那麼強烈。"《情人》中的母親,雖然經歷各種生活磨難,但對家庭、對生活依然充滿愛和希望。

儘管生活拮据,母親仍會打造幸福的儀式感。"她抱怨照相定價很貴,但還是要拿出錢去拍家庭照。"

母親看照片非常仔細,試圖從那些照片中,來確認孩子們都在健康成長。母親收藏照片,就像收藏起孩子們的記憶。

在杜拉斯的傳記和採訪記錄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她小時候的照片,都是母親不惜代價留下的美好回憶。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杜拉斯和女友

母親堅持,房子可以簡陋,但必須是乾乾淨淨的。

母親經常組織大掃除,全家一齊動手,把房子裡裡外外徹底沖洗一遍。每當那個時候,家裡的氣氛就非常好。被肥皂水沖洗過的地板散發出好聞的香味,母親也流露出少有的天真。"在沖洗房屋這樣的時刻,可能與母親所祈求的幸福歡悅最為協調,她會彈鋼琴,也會唱,還笑,有時還站起來邊歌邊舞。"

母親的快樂,會成為全家人的快樂。"我的小哥哥和我,都笑得喘不過氣來。""我們是多麼愛笑的孩子啊。"

母親終生都在為孩子們謀幸福

在《情人》中,我們看到的母親,似乎特別偏向那個不爭氣的大兒子。實際上,杜拉斯的母親對三個孩子全都竭盡全力。

對始終無所事事的大兒子,母親終生供養,從不抱怨。她十年省吃儉用買的房子,被大兒子一夜之間輸掉,她也沒有怨言。直到晚年,母親還養雞養羊,希望能幫到兒子。

二兒子學習不好,母親就讓他學門技術,好自食其力。

母親的愛,比海更深。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對於學業優秀的女兒,母親則要她接受最好的教育。

在西貢,母親給女兒註冊了最好的中學。高三,母親把女兒送到法國一所時髦的私立學校,那是當地富人們都趨之若鶩的學校。

這些學校花費高昂,要上學就必須節衣縮食。但同學們都是富家子弟。強烈對比給杜拉斯留下了深刻的貧窮記憶。

接下來,杜拉斯在法國讀大學,母親回到西貢後退休。退休後母親還停不下來,又在當地開辦一所學校,繼續掙錢。

母親的匯票讓杜拉斯生活無憂。她在20歲的時候,就買了一輛福特敞篷轎車。她是當時唯一一個有轎車的女孩,一時出盡了風頭。

龍應臺說:"母親是一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杜拉斯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超級CEO,頑強,細緻,傾其所有。她得到的回報不是薪水,而是愛。

"我們三個孩子都愛著她,儘管我們三個人沒有共同之處,但是,我們愛他,是相同的。"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杜拉斯和母親

三、母親的努力,換來女兒的愛

在《情人》裡,杜拉斯說:"我對家的記憶有恨也有愛。在我的書裡,愛是講過的。但恨講過沒有,就不記得了。"

母親暴躁憂鬱的脾氣,的確會給孩子留下糟糕的回憶。但就像杜拉斯所說的,我們在她書裡很少能感覺到恨。

母親的理解讓女兒安心。

在《情人》裡,當得知女兒戀愛後,除了一次打罵,母親還有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杜拉斯說:"母親僅僅用微笑,就表達了對孩子們的深刻了解。"她不用女兒開口,主動給女兒解開感情的迷惑。為什麼不能在殖民地結婚?怎麼判斷兩個人真正相愛?

我們現在經常說一個人有沒有教養。什麼是"教養"?"教養"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給予的。父母對孩子,除了"養",還要"教"。在孩子遇到困惑,需要指導的時候,父母的"教"能讓孩子獲得極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母親的這番話,讓"我"離開情人。儘管不捨,卻義無反顧。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情人》劇照

女兒是離不開母親的。

《情人》中的"我"在情人面前,依然堅定地和母親在一起。

當中國情人說想把她帶走時,她說:"母親如果在,我是不能離開她的。"

在和情人的相處中,"我"也會突然想到母親,"想到不能改變世事,不能讓母親生前得到快樂,不能把害母親的人都殺死,會因為憤恨而哭泣。"

母親在哪兒,家就在哪兒,愛就在哪兒。

女兒眼中的母親,始終是美好的。

母親去世前幾個月,杜拉斯去看望母親。此時的母親,"有著容顏無法表現出來的青春和幸福感。她曾經是很美的,現在也很美,但現在的美不在她的容貌,而在她幸福的神態。"

女兒心中的母親,始終都是美的,幸福的。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中年杜拉斯

四、母親、家庭對人的影響

一個人最終會成為什麼樣,和ta成長的環境,特別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有極大關係。

《情人》中,"我"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由於父親的缺失,大哥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家中男主人的角色。仗著母親的驕縱,大哥的脾氣暴躁易怒,甚至會對弟弟妹妹採取暴力。

更由於母親的庇護,大哥一輩子無法真正獨立。沒錢就偷,甚至變賣家中房產去還賭債。

次子基本是個透明人,沒有存在感。《自卑與超越》裡說,夾在中間的孩子,總是會被忽略。母親經常把他和妹妹放在一起,稱為"兩個小的"。他的身心都是家裡最弱的。最終早早夭折。

女兒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受母親影響最大,也是唯一試圖超越原生家庭的人。

絕望的母親,暴力的大哥,軟弱的小哥哥,讓這個小女孩非常沒有安全感。

《情人》中,小女孩遇到中國男人時,心裡想:"不要求取得什麼,只求從當前的處境中脫身而去。"

很多女孩兒早早戀愛,就是因為在家庭中沒有安全感,得不到溫暖。當遇見一個男人的時候,就一頭扎進去,希望從這種關係中得到關心和愛護。

《情人》中的"我",永遠懷念15歲的愛情。現實中,杜拉斯早已完成了對原生家庭的超越。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老年杜拉斯和小她39歲的情人

但杜拉斯無法擺脫自己身上明顯的家庭烙印。

童年拮据的生活狀況,使杜拉斯一生都像母親那樣節儉,總覺得錢不夠用。

杜拉斯會頻繁和出版社交涉,催著加印,催著付版稅。她說她需要錢。她曾經長時間聲討電影,可還是把《情人》的電影版權賣掉,拿了版稅去買房子。

杜拉斯中年酗酒,買的都是整箱整箱的劣質便宜酒。有朋友回憶說,即使杜拉斯成名後,在家裡招待朋友,餐桌上擺的也不是香檳和鵝肝,而是蘋果酒和餡餅。這都是她少年時代,家庭物質貧乏帶給她的影響。

家庭的影響還是精神上的。談到酗酒,杜拉斯說,她是在用酗酒來抵抗絕望。而絕望就是母親生活的基調。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中,於佩爾飾演母親

五、母親深刻影響了杜拉斯的創作。

母親的史詩從1934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到1984年的《情人》,貫穿了杜拉斯創作生涯的始終。"威嚴,粗暴,穿著大口袋一樣的裙子。"母親的形象在杜拉斯的作品裡,無所不在。

杜拉斯不僅把母親寫進小說,還把母親的形象搬上電影和舞臺。

舞臺劇《啊,美好的日子!》首映那天,看著舞臺上母親的形象,杜拉斯淚流滿面。她看到了記憶中的母親。她太想念自己的母親了。

演員瑪德萊娜·雷諾,因為多次成功飾演母親的形象,和杜拉斯成為朋友。

杜拉斯會經常把瑪德萊娜和母親的形象重疊在一起。有一次在工作中,杜拉斯就情緒不定地說"瑪德萊娜不是演員,簡直就是我媽。"

《情人》:你以為她在懷念愛情,其實她在紀念母親

杜拉斯和兒子

母親的影響如影隨形。

《自卑與超越》中說:最小的子女往往會發展得特別好,有的還會成為家庭支柱。

杜拉斯是家裡最成功的人,和其他人的道路完全不同。但她始終還是這個家庭的一員。

作家肖復興說:"世界上有一部永遠都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

杜拉斯不但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盡了母親,還把母親的愛,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杜拉斯成功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也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愛的延續,讓生命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