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瘋子,你沒瘋,因為沒到點..(黑白先生)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瘋子,你沒瘋,因為沒到點..(黑白先生)

阿拉伯有個寓言:

有一頭老駱駝,它一天到晚任勞任怨地幹活。

有一次主人想看看這頭老駱駝到底能背多少貨物,於是不斷地加、不斷地加,但是老駱駝還是沒有垮,最後主人想是不是已經到了極限呢,於是輕輕地投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沒想到就是這一根稻草使老駱駝轟然倒下。

再小的分量,積累起來,也可以猶如沉重如山。

臨界點上的崩塌,突如其來,無法預知,無法拯救。

其實萬物都有臨界點。

物質世界的臨界點:努力生活很重要,享受生活也很重要。超過臨界點無止境追逐財富,幸福感就會持續衰減,直至丟掉幸福,變成房奴、車奴、財奴。

精神世界也有一個臨界點,沒到達時,你思考越多人生越成熟完美,但超過了臨界點則帶來憂慮煩惱甚至痛苦抑鬱。

那些追求絕對純淨精神世界的人都自殺了。甚至還殺了愛的人,就像顧城。他在詩中寫道:“我看不見時間,看不見那麼多黯淡繁瑣的生活,只看見那片光自在圓滿。”

顧城就是一個過於理想主義化的人。他定居激流島刻意避世,構建他心中的桃花源,可生活不會一直都遵循他的意願,在愛情變質後他採取了最極端的方式。但反過來想,若是他過著和正常人一樣波瀾不驚的日子,也不會寫出好詩。

這就解釋了為何很多藝術家都有點神經質的原因。但是這種神經質一旦超過臨界點,就會對現實生活極度冷漠,卻對抽象精神世界狂熱追求。最終走向毀滅,著名畫家梵高就不說了。我看過一本書《月亮與六便士》

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一個超級理想主義者,這個宇宙渣男四十歲迷戀上畫畫。放棄妻子和兩個孩子、放棄事業、放棄一切,從英國跑去巴黎畫畫。一切的舒適他都不喜歡,日子過的苦哈哈的。好心的斯特洛夫一心崇拜他,覺得他是個天才,他卻一直嘲諷。生病的時候把他帶到自己的家裡跟妻子一起照顧他,他卻勾走了斯特洛夫的妻子布蘭奇,把斯特洛夫綠了。釀成了布蘭奇自殺的悲劇。隨後他到了南太平洋的小島塔希堤,跟土著女人阿塔同居,得麻風病去世了...

信仰也有臨界點:對於科學的懷疑,是推動科學進步與發展的動力。同樣,對於宗教的質疑與挑戰也會推動信仰的歸正。

對宗教信仰要正信,不要迷信。就是說,要理性對待宗教信仰,不要盲目,過度,片面,粉絲般狂熱痴迷。可是就有一種人一天三禱,手按經書,言必稱:“神說”,如果誰要冒犯就要徹底滅之,這種人最終走向宗教信仰的反面,成為了撒旦。

社會也有臨界點:比如結構失衡、分配失衡、社會的不公平不正義,造成社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等等。沉默是社會麻木不仁的極點。這個極點就是趨勢的臨界點。如皇帝的新裝,心裡都很清楚、很明白,卻似眼不見、耳不聞,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凡事沒態度一切無所謂,才是令人細思恐極的境況。 ​

有時候社會看似一片大好祥和,實際卻暗流湧動。老子《道德經》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意思是手持裝滿東西的器物,不如把它放下。懷裡揣著銳利的東西,未必就能保得住自己。

老子所說的“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反”就是“物極必反”的臨界點,是事物運動變化達到極限的時候,就會向著其相反方向發展的時刻,換言之就是事物發生“質變”的過程。

其實,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瘋子,你沒瘋,不過是沒到那個點。當來自各方的壓力,壓的你喘不過氣的時候,不經意的小事,臨界點崩了,你就瘋了,葬送了一切。

人總是在臨界點上猶豫。

臨界是一種狀態,左右都不逢源,不知傾向哪一邊更好一些。佛教密宗中有“把持”一說,就是讓芸芸眾生在臨界時保持堅定,不能飄忽不定。

所以當你最倒黴的時候,一定要扛住了,別喪氣。因為那正是你運氣往該上升的時候。當你感覺良好時,往往就是危機襲來之時。務必時刻保持高度警覺狀態,舒服安逸都會促進思想懈怠延遲自我進化。​​​​

喜歡黑白先生的文章,請掃碼添加關注,轉發是最好的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