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各條街道的歷史由來,看完絕對漲知識

泰安的主城區不大,東到天燭峰路;西至長城路;南邊外環路;北是環山路。“泰城許多街道都以泰山、別稱或景點的名字而命名,如:‘泰山大街’、 ‘東嶽大街’、 ‘岱宗大街’、 ‘擂鼓石大街’、 ‘普照寺路’、 ‘龍潭路’、 ‘傲徠峰路’……在泰安,一般南北路用‘xx路’命名;東西路用‘xx大街’命名。”下面分別介紹一下泰城的主要道路及名稱的來歷,從西往東介紹南北路。

長城路: 因齊長城得名。

長城路原來是104國道的其中一段,1990年拓寬修建,立交橋以北曾稱之為貨場東路, 1992年6月延伸了此路,並以泰山齊長城得名,改名為長城路。

迎勝南路:因位於迎勝村得名。

解放前,扇子崖、八里溝、賈家林、黃溪河、白陽坊、天外村、河北崖、王家莊、賈家莊、張家莊等自然村組成一個行政村,解放後取名為迎勝村。1954年建迎勝鄉,1956年撤銷。1958年,宋家莊、小張家莊由七里埠村劃歸迎勝村,進賢村由迎勝村劃歸泰前村。 1985年3月,迎勝村民委員會改為迎勝居民委員會。迎勝南路南起南外環路,往北經泰山大街、東嶽大街、擂鼓石大街,北至迎勝東路西首。

傲徠峰路:因正對泰山傲徠峰得名。

傲徠峰,又名芙蓉峰,位於扇子崖之西。因巍峨突起,有與岱頂爭雄之勢而名。峰雖高不過泰山主峰之半,但犀利崢嶸,傲然不向泰山低頭。所以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路南接東嶽大街,經康復路西首、文化路、擂鼓石大街、迎勝東路,北至天外村——西路登泰山的進山處。

龍潭路:因正對泰山黑龍潭及龍潭水庫得名。

龍潭路是泰安南北路里面最長的一條。北起環山路,正對天外村進山口,往南一直到泰安市開發區,南北貫穿整個泰城。

校場街:因練兵教場得名。

教場路現位於市區中部,由於這個地方在清雍正年間為泰安營練兵得名。北起岱宗大街,正對著山東農業大學南門,經東嶽大街、財源大街,南至靈山大街。

奈河路:因奈河得名。

奈河起源於泰山南天門,是大汶河的支流之一,是穿越泰城中部的泰山排洪主要河道,也是城區重要的景觀河道。奈河兩岸的道路分別為奈河東路和奈河西路。

青年路:泰安第一路。

泰安各條街道的歷史由來,看完絕對漲知識

青年路

路的前身是1957年利用岱廟西城牆填平護城河而成的一條土路,北段原為舊城牆基,中段為舊街巷。1958年5月4日,泰安地區政府發動青年義務勞動,將土路進一步修整,變成平坦的大道,故此路被命名為“青年路”。1959年又用砂土石配路面,厚20公分礫石級,全長1200米(即現在的岱宗大街到財源大街之間),寬24米,是當時城市道路中比較正規的一條土路,縱貫南北的重要幹道之一。從1963年5月2日開始,青年路硬化改造,總投資15萬元,採用優良顆粒均勻的小碎石進行封面,上面鋪瀝青,瀝青加熱溫度嚴格控制在180度左右,及時碾壓,隨運隨鋪。因青年路地處泰城中心,硬化標準高,成了老泰城的一條標誌道路。那時候,“壓青年馬路去”成為年輕人談戀愛的別稱。青年路南段(即現在財源大街到靈山大街之間)於1984年拆遷擴建,全路貫通,全長增至1500米、寬28米。這樣,青年路就北起岱宗大街,經東嶽大街與昇平街路口、財源大街、連岱廟北路西口、窪子街東口,南至靈山大街。

泰城老建築屈指可數,但相當一部分建在青年路上,有聖公會、一中教學樓、基督教堂等,足以看出此地段在百年以前就是泰城的核心位置。泰安市基督教堂位於青年路中段,據教堂的奠基石記載,該建築始建於1896年,為美國傳教士所建,用於做禮拜及基督教徒集會,主教堂是一層式結構,內部面積近200平方米,有500多個座位,經過多次維修,至今仍被使用。

青年路歷經半個多世紀,承載著泰安由專署到革命委員會,由行政公署到地級市的變遷,見證著泰安城市道路的發展,不愧為泰安第一路。

紅門路-通天街-南關大街:這三條路在同一中軸線上,因此一併介紹。

泰安各條街道的歷史由來,看完絕對漲知識

紅門路

紅門路:泰安名氣最大的街道。

紅門路其實不用介紹,它是泰安名氣最大的街道,交通意義上的紅門路,是從泰山紅門進山口至岱廟後門的一段路,名字因紅門宮而得。路上的岱宗坊、岱廟,都是舉世聞名的景點。從紅門路穿過岱廟,就是通天街了。

當然,從紅門路到通天街,也可以繞道仰聖街。仰聖街也是一條古老的街道,尚無從查考它開始存在的確切年代,就其由來則見於《重修泰安縣誌?卷一》:“仰聖街,即北門裡南北街”。北門者,指泰安舊城的北門仰聖門,這街便因此得名。因倚岱廟東牆而建,又名岱東街。

泰安各條街道的歷史由來,看完絕對漲知識

通天街

通天街 :泰城最古老的街道。

泰安各條街道的歷史由來,看完絕對漲知識

通天街是泰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泰安 縣誌》中被稱為景巖街(取《詩經》“泰山岩巖,魯邦所瞻”之意)。由於從通天街北行,過遙參亭,並穿岱廟,經岱宗坊便可直達南天門,所以在清末時又稱之為通天街;到1928年的時候,被改稱為中山街;1938年改為新民街;一直到了1949年,才又重新複名為通天街;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為躍進街;1981年又改回了通天街的名稱。

泰安依山勢而建,街道多彎曲。通天街是唯一的一條筆直且朝向為正南正北的街道。當然,這條街也極短。

通天街北起遙參亭,南至財源街。財源街以南,就是南關大街了。

南關大街:南關大街北起財源街,南到南外環路。屬於城市的工業區,無工作業務,外地人很少到這裡。

虎山路:因虎山公園而得名。

位於王母廟北的虎山公園,原稱小蓬萊,澗深幽景秀美,1956年建虎山水庫,形成了一個山麓平湖。1960年在湖西畔建成了雙束碑亭。湖東有虎山。

虎山路北起虎山公園,經岱宗大街、東嶽大街,南接靈山大街。

溫泉路:泰山不僅以山名世,也以水著稱,見於明代《泰山志》記錄的泰山名泉有37處,見於《北河紀》記錄的有47處,見於清代《岱覽》記錄的更多達67處。然而,溫泉路上並沒有溫泉,溫泉路的得名,人緣泰山無從考證,飽學之士可以不吝賜教。溫泉路也是泰安比較長的一條南北路,北接環山路,穿岱宗大街、東嶽大街、靈山大街,南至南外環路。

鳳台路-唐訾路:這也是同一中軸線上的兩條路,東嶽大街以北稱為“鳳台路”;以南是“唐訾路”。鳳台路因鳳台村而得名;唐訾路的來歷應該和道路周邊的“唐莊”和“訾家灌莊”有關。

天燭峰路:因泰山天燭峰得名。

天燭峰路北接泰山天燭峰進山口,南至靈山大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