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唐代古塔浮雕华丽壮观、精美绝伦,被称为中国第一华塔


修定寺塔位于安阳市西北35公里处的磊口乡清凉山村西侧,该寺由僧人张猛创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赐名天城寺,东魏时取名城山寺,北齐时文宣帝高洋改称合水寺,隋代始称修定寺至今。

修定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清末废毁前尚有三进院落和四进殿宇,前后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二佛殿、铁瓦殿。修定寺塔就屹立于天王殿和大佛殿之间。各殿依山势逐步升高,殿宇两旁有配殿和钟楼两楼。四周是僧房客舍及法堂、寮舍、庖厨等。

修定寺隔溪与对面观音禅院相望,东面50米有白塔,西北有水盆寺、山顶有清凉寺。修定寺是东魏、北齐、隋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修定寺塔俗称“唐塔”,门楣上镌刻三世佛,故名“三生宝塔”。此塔建于唐朝德宗建中二年到贞元十年之间,是一座单层砖砌四外壁镶嵌浮雕砖的舍利塔。因塔身表面遍涂一层桔红色,当地群众也称为“红塔”。此塔原有塔基、塔身、塔顶,通高近20米。基座、塔顶已毁,现存塔身高9.3米,每面壁宽8.3米。

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为束腰须弥座。从残存的部分看,图案有力士、伎乐、滚龙、飞燕、帷幔、花卉及仿木建筑结构的斗拱。 束腰须弥座上为塔身,塔身四外壁用3775块不同的浮雕砖嵌砌,浮雕总面积300多平方米。北、东、西三面自檐向下至壁面最下一层,共镶嵌砖雕13层,图案分布均相同。其中壁面最上部的五层砖雕共同组成一幅挂在整个帐幔之外的帐头。上面雕刻彩铃、花缨、彩带等装饰图案。


塔身南壁开拱券门,内辟正方形塔心室。门楣有石刻三世佛造像龛,门外券顶上方正中嵌砌一大型砖雕兽面,门外两侧是护法四臂力士。

人物图案有梳圆髻袍服的真人,着方履肌丰腴的侍女,赤身扎肚兜的童子,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顶盔贯甲的武士,轻歌曼舞的飞天,姿态万千的擒蛇武士等。

人物图案有梳圆髻袍服的真人,着方履肌丰腴的侍女,赤身扎肚兜的童子,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顶盔贯甲的武士,轻歌曼舞的飞天,姿态万千的擒蛇武士等。

人物图案有梳圆髻袍服的真人,着方履肌丰腴的侍女,赤身扎肚兜的童子,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顶盔贯甲的武士,轻歌曼舞的飞天,姿态万千的擒蛇武士等。

人物图案有梳圆髻袍服的真人,着方履肌丰腴的侍女,赤身扎肚兜的童子,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顶盔贯甲的武士,轻歌曼舞的飞天,姿态万千的擒蛇武士等。

人物图案有梳圆髻袍服的真人,着方履肌丰腴的侍女,赤身扎肚兜的童子,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顶盔贯甲的武士,轻歌曼舞的飞天,姿态万千的擒蛇武士等。

人物图案有梳圆髻袍服的真人,着方履肌丰腴的侍女,赤身扎肚兜的童子,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顶盔贯甲的武士,轻歌曼舞的飞天,姿态万千的擒蛇武士等。

动物图案有穿云破雾的蛟龙,仰天怒吼的雄狮,背负珠宝的大象,行云奔走的天马等。图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各壁最下一层砖,皆横嵌矩形砖一列,表面镌刻卷草花纹。

塔顶于明代重修,其结构有塔盖和塔刹两部分,遍覆红黄绿三彩琉璃,也是全国罕见的琉璃顶花塔。1952年,塔顶遭毁坏。1978年,国家分三期工程对该塔进行了全面整修。修定寺塔被专家誉为真正的“中国第一华塔”,从造型到结构,从布局到工艺,皆独具匠心,为我国古塔之典范孤例,对研究我国艺术史、建筑史、民族史、宗教史,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982年2月15日,修定寺唐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