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絕望像一張大網,讓我窒息。以前我痛苦至極還能看幾篇你的文章續命,現在好像這個靈丹妙藥也不管用了。"

S是雞毛蒜皮系列裡多次出現的人物,也是我的朋友。她平時很少和我主動聯繫,如果我不問候她,基本上她是處於自動隱形的狀態。所以,當看到她這個留言之後,我知道大事不好,如果不是痛苦到一定程度,她是不會找我的。我約她第二天晚上聊聊。

第二天晚上,我把電話打了過去。電話那頭的S語焉不詳的向我講述著她的狀態,她說,我知道今天你要給我打電話,所以我白天一直糾結。我想接到你的電話,但是我又覺得不知道跟你說什麼,你讓我說一件具體的事,我也說不出來,我就是感覺很絕望。她又說,我知道你的時間也很寶貴,你每天很忙,所以我想找出具體問題再找你,但是我怎麼也找不出來,我不好意思耽誤你那麼長時間,但是我沒有辦法。

S的每一句話都是類似這樣的句式,前半截是一個意思,後面加一個"但是"——嚴重的糾結和內耗讓她越來越瘦。

S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她有如此嚴重的問題,卻在糾結會不會耽誤我的時間。我不禁想起李少成老師上課說的那句話:

抑鬱症是"好人"才得的病。

我告訴她:每天都有人找我聊這聊那,我的時間也是這樣被消耗的,如果你不用,那就是別人用。甚至有些人根本不認識我,她們也照樣在使用著我的時間,以你跟我的關係,你卻覺得不好意思,這實在是件令人費解的事,咱們就從這件事聊起吧。

我跟S聊了四、五個小時,到最後我的嗓子有一點啞。以我們的關係,這種聊天既不能算純粹的諮詢,也不能算純粹的聊天,我會嘗試使用一些諮詢技術,也會和她以朋友的身份隨意聊天。

S身上捆綁了太多的繩索,這些繩索,是她自己給自己加上的。其實這麼說也不準確,應該說,這些繩索是她的父母給她加上的。這些道理、是非、觀念…已經完完全全的由她的父母經過漫長的養育過程,植入進她的體內,成為她的內在標準。她在生命當中的每一刻都在不自覺的使用它們,捆綁自己、束縛自己、否定自己,置自己於痛苦的深淵。然而可悲的是,對於這一切,她自己卻渾然不覺,即使那些繩索快要把她勒死,她依然認為它們是正確的,還埋怨自己為什麼沒有做到。

有時候父母的愛,就像這些繩索,雖然初心是好的,但是卻使用了極其錯誤的方式來表達,以至於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逼近瀕死的邊緣。

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我給S講了一個例子,以此來啟發她矯正認知,但是我沒想到,這個在我以為很輕鬆的實現認知反轉的例子,卻失敗了。

我問S:如果我現在給你一杯盛滿100℃開水的杯子,你接過去,會有什麼感覺?

她想了想說:燙。

我又問她:會不會因為燙,所以把杯子裡的水撒了甚至根本拿不住杯子,把杯子摔到地上?

她說:會,有可能。

我又問她:如果我現在告訴你,我認為這杯水一點也不燙,你應該穩穩的拿在手裡,你會怎麼做?

S毫不猶豫的說:我覺得你說的是對的。我"應該"拿住那個杯子。

我問她:但是杯子很燙,你根本受不了,怎麼辦?

她說:我會盡量拿的,如果實在太燙,把水撒了,那是我不對。

我問S:這件事的真相是水溫足足有100℃,杯子很燙,除非一個人沒有感覺細胞,或者受過特殊訓練,否則她根本拿不住那隻杯子。那麼,我現在再問你一遍:你依然覺得你應該拿住那隻燙手的杯子嗎?

S猶豫了一下,說:我不知道,我還是覺得應該拿,我覺得你說的是對的。

我問S:為什麼我說的話就是對的?我說杯子不燙就不燙?那你自己真實的感覺呢?你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嗎?

S遲疑:不相信。

這就是S的問題所在。她全然閹割了自己的慾望、感受,一味的認為外界(其實是她內心深處的信念)給她的評價、要求都是"對"的。而這個"道理上的正確",並不能真正掩蓋她真實的感受(燙),所以她既做不到那些"正確的標準/要求",又會因此對自己發起了無意識的"攻擊",認為自己不好,不對,從而產生內疚、絕望、無力等一系列感受。

跟S聊完4個小時,我的感覺是沉重的,中間因為引領無力,導致我一度也有一些焦躁,雖然最後S說感覺好多了,"感覺又有了一些希望",但是我知道,S的內心重建之路還很漫長。和S的聊天,我有很多感受。最主要的一點是父母的愛心和關切,如果不能使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那麼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遠多於美好。

天下幾乎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但是"愛"實在是一個太過宏觀的概念。沒有完成人格完善和自我成長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愛,幾乎都是有瑕疵的。更有甚者,很多人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打著"愛"的名義,實施著侵略和攻擊,將孩子當成自己情緒的垃圾池。

在學習心理之後,我發現"父母"實際上是世界上最難勝任的角色,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卻是門檻最低,完成的最為隨意的"職業"。

S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正是她父母對她從小到大的影響。這不是在甩鍋給原生家庭或者父母,而是以此來警示類似的家長,不要再使用這些錯誤的方式"毀滅"一個鮮活的生命。誠然,養育的窗口期已過,S必須要在成年後完成和父母的和解,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條件反射",但是,這個過程何其漫長,何其艱難?!如果有幸,她做到了,也許可以從曾經的爛泥潭裡爬出來,那麼人生之路也已經泥濘蹉跎了這麼久,如果不能,那麼她的一生都是一個悲劇。

所以,做父母的,責任重大,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我希望你好——所以我使勁挑你身上的"刺"——你把那些"壞毛病"改掉,你就變好了。

不僅孩子心裡有"理想父母",父母心裡其實也有"理想孩子"。因為力量的懸殊,所以,孩子想要理想父母很難實現,但父母"改造"理想孩子卻很容易實現。

隨身攜帶放大鏡——隨時挑刺——發現"刺"後狠狠拔出(自以為的),差不多就是這三部曲。

結果卻事與願違。一個逆反或懦弱的孩子,橫空出世。

為什麼結果和自己的初心南轅北轍?是因為你從一開始就錯了。

① 沒有優點,也沒有缺點,只有特點。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很多人在這一點上就搞混了,每個人都在說優點,缺點,卻很少有人說特點。然而真相是:沒有優點,也沒有缺點,只有特點。

一個人會有很多特質,這些特質,多一分則過度,少一分則不足。所以,懂得教育的家長不會那麼涇渭分明的將這些特點割裂成優點或缺點,並收攏到不同的領域。他們懂得一個道理:只有將孩子的特點加以恰當的引導,孩子就會變得很優秀。

舉個例子,膽子大是一個特質。但是如果用錯了地方,就成了魯莽。摳門是個貶義詞,但是擁有這個特質的孩子,往往也會會對自己的東西比較愛惜。智慧的家長需要將每一個特質,在合適的"度"的範圍內,引導其發揮積極的效能。而不是生硬的將這些特質割裂,孤立成一個一個的優點或缺點,並且給孩子貼上標籤。

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② 一個人是立體的,評價也應該是立體而全面的,家長的任何一種"貼標籤",都是一種強化。

同一個特質,在不同的時候使用,或者配合上不同的其他特質,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家長應該全面的看待孩子,對於孩子的行為,要充分的解讀,切勿以偏概全。

比如一個孩子膽子比較小,性格比較內向,父母可能就會有擔心,不斷的鼓勵孩子勇敢點,出門叫阿姨叔叔,但是父母越這樣催促孩子,孩子內心越緊張,越做不到父母的要求。實際上,有的人天生就性格內向,慢熱,但是這樣的孩子往往內心世界更豐富,對外界的敏感度更高,父母如果能全面的看待孩子,除了看到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之外,更看到孩子因內向這個特質帶來的好處,那麼對孩子的評價就會中肯很多。

如果家長很隨意的給孩子貼上"不愛說話"甚至"不懂禮貌"這樣的標籤,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

家長若想培養一個擁有全面思維,不偏執、固執的孩子,自己首先要做到成為這樣的人。

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③"揚長"遠比"避短"容易。家長的關注點在哪,孩子就在哪

這是一個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是卻總是被父母忽略。父母們總認為,孩子的優點是"已經擁有的",所以不必再花精力維繫,而那些"可怕"的缺點,卻是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所以要予以堅決的剷除。

然而真相是,孩子的優點如果不加以維繫,加固、修正,就有可能由"優點"轉化為"缺點",而那些被重點關注的缺點,恰恰因為受到重點關注,所以會變得更加頑固。

比如一個孩子做事情很麻利,但是經常粗心,做的不是很好。如果家長更關注沒有做好這個事件的結果,強調孩子要改掉粗心的"懷毛病",並且反覆在多次類似事件中強調這一點。那麼家長對於"粗心"的關注,對孩子來說,就成為一種"負性強化",久而久之,孩子會認同自己是一個粗心的人,然後變得更加粗心。這種更加粗心,既是對父母強化的一種認同,也是對父母挑剔自己的一種無意識反抗。

如果父母將關注點更多的放在孩子做事麻利上,對這一點加以肯定,以"先完成再完美"的角度,幫助孩子找出過程中哪裡還可以做的更好,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肯定,也更願意積極的尋找原因,將事情做的更完善。

假以時日,孩子的"麻利"這個特質,就可能從最初的無意識行為,轉變為一種有意識的習慣,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改變做事的風格,不但關注快,還關注完善度——家長並沒有強化孩子的"粗心"品質,但是孩子卻會逐漸改掉這個習慣。

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④家長"拔刺"的方法不當,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性體驗,嚴重影響孩子的人格發育。

很多家長習慣於拿著放大鏡挑刺,以挑剔、指責、抱怨的方式,說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好。以為給孩子挑夠了刺,孩子就能變好了。但這種方式,帶給孩子的是被否定的羞恥感、不安全感,孩子也會因此而變得缺少自信,悲觀逆反。

就像S這樣,在她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中,她的父母反覆挑出她的各種錯誤,恨鐵不成鋼的教導她,而且,會用她做的不好的結果來驗證父母的英明和正確。這樣做的結果是,成年後的S,完全習得和內化了父母那套對自己的挑剔,她不用父母挑刺,自己就自動滋生出了自我挑剔的本事,無時不刻不在挑剔自己,認為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而且會用別人的目光(自己解讀的)來評判自己,再次證明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從而陷入到自我攻擊的循環中,無法自拔。

S對自己的挑剔,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逐步泛化,脫離了真實,自我否定和攻擊,成為了一種固化的習慣。而她對自己的挑剔和評判,也早已超過了真實的範疇,成為了一種下意識的意念。

在S的心目中,很多核心信念都是扭曲的,她對自己的不認可到了自欺欺人的程度,哪怕別人再告訴她,你沒有那麼差勁,她也不會相信。她從內心,根植了自己是不好的,不配得到別人的好的信念,所以,即使面對她最好的朋友,她也會恐懼耽誤我的時間,給我傳播負能量。

這種偏頗的自我認知,正是源於父母不恰當的養育方式。

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⑤對待孩子恰當的方式,是被看到、被接納、被尊重、被理解,被引領。

說了那麼多錯的,再來說說對的。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所需要的最核心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即被看到,被接納,被尊重,被理解,被引領(而非教導/控制)。

這幾個詞說起來容易,也可謂是老生常談,但是做起來太難。怎麼看到,怎麼接納,怎麼尊重,怎麼引領?

說到底,當一個好媽媽,遠比當一個好諮詢師難的多。你如果不能自我成長,不學習,不瞭解兒童心理,不懂得教育的真正核心,就很可能成為被雞湯販賣焦慮,被孩子搞得雞飛狗跳但卻找不到方法的抓狂媽媽。

請你俯下身,好好的看看眼前這個小孩,ta有一顆水晶一樣透明的心,ta天生忠誠父母,渴望成為爸爸媽媽眼裡的驕傲,ta胡鬧是因為想被你看見,引起你的關注,ta逆反是因為被控制的太難受,想掙脫,ta雖然膽小,但是在ta內心也渴望長成一棵參天大樹,ta有時候魯莽,但內心也渴望做到完美….

看到,接納,尊重,理解,引領…..這些美好的詞彙,做到其實也不難,只要家長有一顆願意懂得孩子的心,它們不是方法,不是技術,而是你的態度——當你願意蹲下身來這麼做的時候,就開始看見和理解孩子了。

關於這部分內容的文章,我曾經寫過多篇闡述,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找一些。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是對S和類似S的人很痛心,他們的家長初心沒有錯,是為了愛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但是正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方式,所以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影響了其人格的形成。後天即使ta想要改變,也要付出比那些從一開始就給予正確養育方式的孩子多的多的艱辛和努力,抑鬱、焦慮、偏執…等等,這些即使不一定到了病態,但只要有這些特質,那麼可以斷定,ta就不會生活的太幸福。

所以說原生家庭也好,說父母應該怎麼養育孩子也罷,目的都不是為了"討伐"或"追責",而是敲響警鐘,避免讓更多的孩子重蹈覆轍。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卻有不恰當的養育方式。請成長自己,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引領孩子做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我想,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

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孩子,我拔掉你的“錯”,你就變“好”了

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