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位於澤州縣東25公里金村鄉東南村東北角(文保碑顯示為小南村二仙廟,當年該村叫小南村,後改名叫東南村)

晉城二仙廟

這種在晉東南境內特有的二仙廟宇,源於二仙信仰在山西上黨地區的陵川、晉城、壺關、澤州及長子數縣的流行,從晚唐至明清,地方百姓崇奉二仙的香火歷久不衰,信仰二仙近乎痴迷和狂熱。

傳說中的二仙系同胞姐妹,俗姓樂,父名山寶,母親楊氏。祖籍在屯留李村,後來遷居陵川與壺關交界的赤壤山。因赤壤山有一個名曰紫團的洞口,時常紫氣升騰,雲霧瀰漫,故此山又稱紫團山。唐大曆年間二仙姐妹相繼出生在紫團山懷抱的一個小小的村落裡,大姐生日與佛祖釋迦摩尼相同,二姐生辰則是當年太子游四門的那個時刻。出生以後,姐妹二人聰穎靈敏,可是口語遲緩,都年方七歲時才開口講話,但她倆語彙驚人,出口成章,行為舉止尊禮循法,而且博識甚廣。遺憾年幼喪母,不久父親便續絃李氏,可恨繼母李氏“酷虐害炻shí”,“單衣跌足,冬使採菇,熱令拾麥”,二女不堪虐待,仰天號訴,感黃雲、黃龍下降,遂成仙而去。

晉城二仙廟

據二仙諸廟的碑誌材料載,宋崇寧年間,西夏侵擾邊疆,戍邊宋軍久戰不下,由於當時轉運艱難,糧草不濟,忽然二女子攜瓦罐粥飯救度宋軍,盛飯的瓦罐雖小卻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使陷入困境的宋軍得以度過難關。後官府派人查訪,得知樂氏姐妹乘龍飛昇的異事,舉奏朝廷,宋徽宗即賜封樂氏姐妹為“衝惠”、“衝淑”真人,敕廟號“真澤”,並每年派官府祭祀。二仙信眾由壺關擴展至陵川、晉城、澤州、高平、長子數縣,感應現象屢屢出現,二仙廟隨著二仙信仰的傳播而幾乎遍佈晉東南地區。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創建於宋紹聖四年(1079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東西長44米,南北寬28米,佔地面積為1232平方米,由三進院落組成,佈局整齊莊重。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倒座戲臺、山門、過廳、獻殿、正殿,兩側為東西廂房、垛殿。正殿為宋代遺構,其建築特徵反映了宋代建築所具有的典型風格。殿內保存有木雕“天寓壁藏”樓閣式神龕,是國內現存罕有的宋代小木作實物,並保存有宋代彩塑十六尊,神臺上存二尊仙姑泥像,兩側立肋、侍四尊,為宋塑中的佳作,也是晉東南地區保存最早的二仙彩塑。餘均明、清所建及現代復建。正殿的東西兩側存有宋碑2通,記載了廟宇建造時代。東側臺明上所立宋政和七年《二仙廟記》碑載:“洪惟二仙之神,順坤道以發生,握乾符而濟物,恩沾九有,澤潤八方,……用均平以施雨露,行正直以役鬼神,四惠布而康萬匯,五稼豐而育群黎,豈同常祀,不比凡神”。

晉城二仙廟

戲臺,現代維修時復建,位於一進院正南側,面闊三間,進深四椽,硬山頂,一進院西南側開抱廈式側門。

晉城二仙廟

山門,現代維修時復建,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兩側開掖門。

晉城二仙廟

過廳,清代建築,獻殿形式,面闊三間,進深四椽,硬山頂,前後簷無裝修。

晉城二仙廟

獻殿,清代建築,建於青石砌臺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椽,硬山頂,筒板瓦布頂,琉璃剪邊。

晉城二仙廟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建築面積l26.9平方米,單簷歇山頂。建於青石砌臺基之上,前簷臺明繫條石兩層砌成,下層壓沿石底邊均刻小型仰蓮,每塊拼接縫處皆設銀錠榫相連(現僅存卯口)。後簷臺明僅為一層片石直接坐落於土坡上砌成臺基。筒板布瓦屋面,翼角升起、斜衝,前簷口設綠色琉璃瓦剪邊,施立面為近三角狀的琉璃滴水,勾滴立面均飾坐(行)龍各一條。

晉城二仙廟

兩山為布瓦勾滴,重唇滴水。前後坡屋面當心飾黃色琉璃筒瓦,組成“方心”圖案。戧、垂獸採用奔馬、跑獅,角部置儐bīn伽,剎兩端行龍回首呼應,屋頂坡面中央位置二琉璃武士用鐵鏈與脊剎相連等形制,充分體現了晉東南地區所固有的地方風格。坡面武士身體前傾做牽拉狀;奔馬、跑獅昂首翹尾,四足翻飛做奔騰狀;角部檳伽著鎧甲,怒目下視,叉手倚立,宛如凌空守護之神;脊部行龍,四爪騰空,身體扭曲於花卉中,龍鱗清晰,回首呼應,別具異趣。

晉城二仙廟

宋代遺構鋪作的特點反映在施以真昂造,個別施以直昂造。金代鋪作多以假昂造。此殿前、後簷下斗栱為五鋪作單杪單下昂計心造,無補間鋪作。正心櫨鬥內出泥道栱一道,其上以散鬥隔承置素枋三層,第一層素枋上隱刻泥道慢栱,次間第二層素枋上刻梭形栱,置散鬥一枚,承第三層素枋。外跳華栱頭刻做圭角狀,託交互鬥,瓜子栱與昂身十字相交,栱兩端砍抹成外短里長的斜面,瓜子栱上承瓜子慢栱及羅漢枋一道。

晉城二仙廟

昂為琴面式真昂,昂裡轉後尾斜向託承於剳牽底皮。令栱與昂頭、耍頭相交託替木並撩簷槫。裡轉單杪偷心造,華栱頭置散鬥承華頭子,耍頭與昂身後尾之空隙設三角形半駝峰塞墊。為使剳牽更趨穩固,在裡轉耍頭上又立設小瓜柱支頂於剳牽底皮。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宋代遺構樑架的特點反映在平面減柱,平梁之上蜀柱仍有駝峰承託,叉手棒戧脊部襻間的捧節令栱或替木兩側,出現複合式叉手的結構形制,託腳上端結構點為梯形構架。此殿周列簷柱12根,皆為石質方形抺角柱,柱礎皆埋入殿內地坪22釐米之下,前簷柱間後人裝隔扇門四葉。殿內明間前槽木質圓形金柱兩根,柱徑31釐米,高329釐米,柱頭設四鋪作斗栱承託三椽袱前端與前簷剳牽,這種減柱佈列的形式既反映了宋《營造法式》中規值的佈局,也反映了晉東南地區宋代建築的區域特色。主體樑架徹上露明造抬梁式,後三椽栿對前剳牽通簷用三柱,三椽袱斷面規格高37釐米,寬34釐米,比例為1:0.9。

晉城二仙廟

橫架:三椽栿前端與前簷剳牽後尾對接於前槽金柱鋪作之㭼頭木上,三椽栿後端由柱頭鋪作之昂尾挑承,位於撩簷槫內側。三椽栿上於金柱中線設內幽形三瓣式駝峰,上置櫨鬥承託平梁並縱向襻間枋一道,平梁兩端由櫨鬥出越金柱中線出跳37釐米後承跳替木並平槫,端部設託腳斜向戧撐。平梁側面隱刻成月梁形制,與明清建築中月梁形制有著質的區別,中部設長方形合㭼,立蜀柱,蜀柱頭置櫨鬥,承脊部襻間枋一層,枋上隱刻令栱設散鬥三枚,承替木並脊槫,蜀柱兩側設叉手厚8釐米,寬15釐米,叉手下腳兩側距柱中線118釐米,上端戧撐於正心散鬥之欹部。

晉城二仙廟

縱架:前槽金柱之間設額枋一道相連,柱頭鋪作承襻間枋一道,枋兩端至次間插接入兩山鋪作裡轉昂尾之下。兩縫平梁之間,與梁頭十字相交,設襻間枋一道縱向連貫。兩次間前後設剳牽各一道,其後尾平置於三椽栿之上,與駝峰相構,出頭作螞蚱頭,前端與兩山柱頭鋪作相構,由斜向上跳的昂形耍頭後尾挑託,非他處常見的爬梁等形制。剳牽之上設駝峰承託系頭栿,系頭栿外側另設承椽枋,用以承託山面簷椽後尾。系頭栿前後端至轉角處,由大角梁後尾挑承的交互鬥及替木再行託接。

晉城二仙廟

殿內木製樓閣式神龕,造型別致、空間分佈主次分明,排列有序。栱形廊橋架空在樓閣之間,亭閣從橋而凸起,兩側遊廊與附龕平座勾欄相連,樓閣相構嚴謹,工藝手法細膩。據磚雕神臺正面中央鑲嵌的石碣記載為宋崇寧五年(1106)遺物,是宋代天宮樓閣型小木作的傑出範例,具有極高的科學性與藝術價值。

晉城二仙廟

平面分佈總體呈“凹”字型,空間排布由後室並列的兩座主龕與前向突出左右對稱的附龕及連接兩附龕的跨空栱形廊橋等五部分構成。立面由基座、柱額、斗栱、屋蓋、跨空橋、平座、柱間壁板等七個主要部分構成。

晉城二仙廟

並列的兩個主龕坐落於磚雕束腰長方形神臺上,立面形如六柱五開間三樓牌枋式,兩明樓為單簷歇山頂,之間夾樓為懸山頂。柱頭上額枋交構,上下兩層,間飾牡丹雕花替板,柱頭間飾牙子。簷部設椽、飛,木雕筒瓦屋蓋。

晉城二仙廟

前向兩側突出的附龕坐落於木雕方形神臺上,由對稱的兩個二層單開間樓閣與樓閣間跨空弧形廊橋三位一體組成。附龕樓閣為歇山頂,腰纏平座,屋面設椽飛、博風、懸魚及翼角構件。兩附龕之間,於一層屋脊處作弧形跨空橋相連,橋兩端與兩龕之平座勾欄相交,上設遊廊,中央凸起建歇山頂涼亭一座。

晉城二仙廟

主龕與附龕及附龕後壁兩山的柱間空隙均置壁板封閉,使其在平面上連成一體。樓閣簷口荷載實際由椽飛板、蓋鬥板、柱中線上正心板三位一體呈三角狀結構後傳遞於柱身。簷下形制別緻,構造奇巧的斗栱在此間僅起一定意義上的力的輔助性傳遞,其真正功能近乎於純裝飾作用,使樓閣顯得格外富麗,且均能單獨拆卸,這為日後神龕的分解性修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結構為六鋪作雙杪單昂,第一跳偷心造,第二跳於華栱頭設交互鬥託瓜子栱、瓜子慢栱承羅漢枋,第三跳上令栱與螞蚱形耍頭十字相交於交互鬥內,令栱上置散鬥承撩簷枋。正心設柱頭枋共五層,隱刻泥道栱、慢栱,由下而上循環重疊。

晉城二仙廟

神龕內共藏宋塑16尊,為宋崇寧五年(1106)遺物。主龕內“二仙”並列,是中國僅存的宋塑二仙像,體態端莊,眉清目秀,為宋塑之佳作。主像兩側、附龕內立掌文印、奉飲食、侍梳妝的女官、侍女像。主像高240釐米,寬78釐米,頭戴鳳冠,身著霞披,下著長裙,足穿雲頭靴,長袖及地,袖手端坐於几上。女官、侍女像高在1.6米左右,年齡介於16至20歲之間,服飾為宋代常見的繡羅裙、半臂、背子等,頸部系領巾、披畫帛,頭飾主要有朝天髻、包髻等,身材俊俏,臉型清秀,口有情,目有神,姿勢自然,全身比例適度,衣紋輕快。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是一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俗神文化信仰的實物載體。現存正殿平面使用減柱造手法,周簷斗栱結構簡練,手法古樸,用材規整,栱瓣清晰,真昂斜挑,斗子幽度頗大,鬥底均刻作明板狀。此類特徵反映了宋代建築所具有的典型風格。其中宋代侍女塑像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木雕樓閣式神龕是宋代建築的濃縮體,反映了晉東南地區宋代建築技術的成就,為研究晉東南二仙宗教信仰及宋代建築文化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性、藝術性和科學性。

晉城二仙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