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告訴你中國人吃的真相:水產品攝入量少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人吃的真相:水產品攝入量少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雀巢怡養和小米MIUI聯合發佈《2018國人膳食營養健康大數據報告》

5月16日,雀巢怡養和小米MIUI聯合發佈一份國民營養健康白皮書:《2018國人膳食營養健康大數據報告》。該報告基於雙方聯合上線的智能營養健康APP上積累的32萬用戶提供的300多萬條營養健康信息整理而成,為解決有關營養健康的社會問題、臨床以及研究帶來巨大價值。

這份大數據報告涵蓋了哪些中國人吃的真相呢?雀巢(中國)有限公司奶品單元市場經理徐巖、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營養配餐專家於仁文老師對此次報告進行解讀。

結論一:中國人的食物多樣性不足

這次大數據調查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把所有食物展開分成12類,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以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來源。

大數據調查發現,中國人膳食平衡的評分平均分很低。

國人的膳食質量不夠平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以前是蛋白質營養不良,現在蛋白質攝入過多同樣是營養不良。

結論二:女性比男性吃得更好

大數據調查發現,女性比男性吃得更好一些,可能是與女性更關注健康,更關注身材有關係,女性平均得分是4.89分,男性朋友平均得分是4.9475分。

老年人的評分會更好一些,經常看一些電視健康類節目的觀眾很多都是老年人。作為電視媒體有一句名言就是抓住老人就抓住了收視率,抓住了女性就抓住了收視率,說明家中的女性和老年人非常重要。

18-25這個年齡段還是在揮霍青春,無所謂。30歲-45歲人群平均得分4.82分,45歲以上人群平均得分5.04分。雖然45歲以上人群膳食平均得分升高了,但是還遠遠不夠。

結論三:每天攝入最多的三類食物是禽畜肉類、綠色蔬菜和米麵

在12類食物中,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每天攝入最多的三種食物:禽畜肉類非常多,是主要的蛋白質來源,達到62%;綠色蔬菜達到73%;米麵是主食的來源。

結論四:水產品、奶類、薯類和雜糧攝入量少與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關

相對攝入量比較低的食物應該引起重視和關注的,比如說水產品、奶類、薯類和雜糧,它和我國國民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密切相關性。比如,水產品攝入過低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密切相關;魚油中的DHA對於預防老年痴呆,降低血脂、保護心血管非常重要的。

大數據調查發現魚類攝入量不足;更為堪憂的是中國人的烹調方式。對於DHA含量高的魚類,我們習慣吃法紅燒、乾燒、椒鹽、幹炸,這樣烹調容易損失DHA,因此需要關注這一點。

奶類是最好的鈣來源,且含有非常好吸收的鈣,但國民平均鈣攝入量比較低,這和骨骼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也和消化道健康、腦健康,以及心血管健康密切相關。

在老年人群裡面,特別是老年女性,因為骨質疏鬆和頻繁的骨折長期臥床,臥床以後心血管健康發生了變化,有血栓形成了,心肺功能逐步衰退。還有長期臥床以後肌肉萎縮,腸道蠕動過慢導致消化道問題,所以骨骼健康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

骨骼健康體現在牙齒上,如果牙齒不好,攝入的食物可選擇的範圍就有限。骨骼的健康除了和蛋白質和維生素C相關,還和鈣、磷、硒等微量元素相關。

結論五:每天食物種類超過8種,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

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在我國一直是處於前列的。雀巢怡養在提出50+人群健康科普以後,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其實心血管的健康和飲食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說充足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對國人健康非常重要。

再有是膳食纖維,不僅可以降低餐後血糖,促進腸道蠕動,還可以降低食物當中膽固醇的吸收率。

數據調查發現,如果每天食物攝入的種類在4類,連一個起碼的營養均衡都做不到;如果每天的食物種類可以達到8類,相對來講營養還是比較均衡的,但是營養素的攝入量還是遠遠不足的。實際上,需要的食物的攝入種類在11類以上,這樣的話需要一些主要的營養素攝入還是可以滿足的,但是最好還是要做到12類食物都可以吃得到,這對心血管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