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黑白道

《水滸傳》或許是最為黑暗的一部小說,從朝堂到民間,黑白兩道模糊了邊界,梁山好漢也不是非白即黑的形象,不是傳統意義上英雄,也不是完全的黑道人士,而是遊走於黑白之間。

不是英雄的好漢

對梁山好漢的認知,一首《好漢歌》功不可沒,想到水滸,自然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站在武俠的立場,出手就是鋤強扶弱。在水滸中很少看到這種英雄人物,說起來都是愛打抱不平,可實際中卻是恃強凌弱的多。

祝家莊、曾頭市與梁山泊並沒有什麼衝突,僅僅是一些誇海口的言辭,梁山實力增大後,群起而攻,踏平了祝家莊和曾頭市。

《水滸傳》中的黑白道

殺人越貨的勾當

殺人越貨本是強盜乾的事,在水滸好漢看來卻是理所當然的行為。從晁蓋攔路搶劫到二龍山、桃花山的山頭,乾的都是攔路搶劫,維持山頭運作。梁山後來是隻搶財物,不傷性命,從頭領看來已經是仁義之事了。

史進、魯智深也會因形勢所迫去幹剪徑之事。魯智深在瓦罐寺被打敗,跑到林子裡又累又餓,於是想打劫,結果遇到了史進在打劫。孫二孃夫妻二人,常年在十字坡謀財害命。

遊走於黑白道之間

史進、宋江、柴進等都是遊走於黑白兩道。史進與少華山眉來眼去,本來應該把抓起來的頭領送官,卻因所謂的義氣私放;宋江更是給罪犯通風報信;柴進還自稱孟嘗君,收留來往的罪犯。

還有大把的敗將,因感恩於宋公明的恩德而成為草寇。梁山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乾的還是打家劫舍的勾當,只不過原來是攔路搶劫,現在是吃大戶,直到把周邊的吃完,去吃北京的盧俊義。

《水滸傳》中的黑白道

水滸傳中的黑白社會

在每個朝代的後期,社會容易處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帝王的選擇與正統的嫡長子繼承製背離,大臣的上位更多是投其所好,高俅從一個破落戶成為權傾一時的太尉,官僚子弟橫行霸道,無所顧忌,比黑道更甚。相比梁山的好漢,最起碼還有一點所謂的被逼無奈,被動作惡,還將就盜亦有道的規則。

白與黑,黑與白,從當時的社會來看,界限模糊。原來是良民,因故就成為黑道的人,黑道的人又機緣巧合成為朝廷的人。梁山最終招安,成功洗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