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斑鱧(烏鱧×斑鱧)苗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

烏斑鱧(烏鱧×斑鱧)苗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

烏斑雜交鱧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與廣東省中山市三角鎮惠農水產種苗繁殖場合作,以烏鱧為母本、斑鱧為父本,通過雜交獲得的養殖新品種。2014年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登記號為GS-02-002-2014。烏斑雜交鱧母本烏鱧來源於山東省微山縣特種水產養殖試驗場(省級烏鱧良種場),再經過2代群體選育;父本斑鱧來源於廣東地區養殖和野生親本,經過4代群體選育。經過2011年到2013年的養殖中試,新品種生長速度較烏鱧(投餵冰鮮魚)高24.7%,較斑鱧高70%以上,較斑烏雜交鱧(斑鱧♀×烏鱧♂)高20.1%;耐低溫能力優於斑鱧和斑烏鱧,與烏鱧相當,能在北方地區冰封池塘中自然越冬;全程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抗病力強,生產中養殖成活率明顯高於其他品種。該新品種已在廣東、山東、陝西、福建、浙江、湖南、重慶等地推廣養殖,效益顯著,在廣東地區畝產可達5-8噸以上。由於新品種的耐低溫特性能力與烏鱧相當,其在南方地區其生長期有所延長,適宜養殖區域擴大至北方地區,適合全國大部分地區推廣養殖。為了讓更多生產者瞭解和掌握烏斑鱧的養殖技術,本文從烏斑鱧的雜交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病害防治四個方面進行介紹。

一、雜種繁殖

1、親本來源與選擇

烏斑鱧的親本來自於烏鱧和斑鱧兩種不同魚類,母本烏鱧一般選擇來源於山東、湖北或湖南養殖的體質健壯,無傷、無病的雌性個體,年齡必須在2齡上,體重以1.5-2.5斤為宜;父本斑鱧一般選擇來源於廣東池塘養殖的體質健壯的雄性個體,年齡在1齡以上,體重1斤以上最好。

1)烏鱧的形態特徵和雌雄判別

烏鱧體呈圓筒形,背緣、腹緣較平直,頭尖長,後部漸隆起。體披中等大圓鱗,呈灰黑色,頭、背部暗黑,腹部灰白。體側有不規則黑斑,體側黑斑跨過側線,斑紋交錯明顯;頭側自眼到鰓蓋後緣有2條縱行的黑色條紋;頭背面自眼間隔起有顯著的“八”字形斑紋。

烏鱧親魚的雌雄鑑別可用以下方法:雌魚體型較肥胖,胸部鱗片灰白,腹部無黑斑、體色稍淡;背鰭上斑點較大,模糊、排列不規則、呈半透明淡黃色,腹鰭灰白色,尾鰭上有兩條黑色斑紋;成熟時腹部膨大、鬆軟,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大而突出,圓形、粉紅色。雄魚體型較瘦長,胸腹部有較多灰黑色花斑、體色較深,背鰭上白圓點較多、自下而上排列整齊,腹鰭藍黑色,尾鰭上有三條以上的黑斑紋;生殖孔較狹小。

烏斑鱧(烏鱧×斑鱧)苗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

烏鱧

2)斑鱧的形態特徵和雌雄判別

斑鱧身體前端圓筒形,背、腹緣較為平直,尾柄較粗短。頭大而寬鈍,眼在頭的前半部,後鼻孔圓形。頭、體均被中等大的圓鱗,頭部鱗片呈骨片狀,頭部骨片最大。體灰黑色,腹部灰色,背部與頭部頗暗;體側黑斑不跨過側線,呈上下兩行排列,尾鰭基部有一條或兩條跨過整個尾鰭基部的弧形斑紋,腹部有1縱行灰黑色斑點。頭頂從前向後有“一八八”形顯著斑紋。

非繁殖季節,斑鱧雌雄性別較難判別,可按下面方法初步辯認:雌魚腹部呈灰白色,腹鰭條亦灰白色,胸部無黑斑,顏色較淺,尾鰭上具2列黑斑;雄魚腹部和腹鰭條呈藍黑色,胸部有很多斑點,顏色較深,尾鰭上具有3列以上黑斑。在繁殖季節,雌魚腹部膨大,鬆軟,輕壓腹部感覺柔軟且有彈性,生殖孔大而突出,粉紅色;雄魚腹部較小,身體瘦長,生殖孔小而微凹。

烏斑鱧(烏鱧×斑鱧)苗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

斑鱧

2、親魚培育

親魚培育是雜交繁殖的關鍵環節,它直接影響產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高低。親魚培育最好在上一個年度十一月開始,烏鱧和斑鱧必須分開培育,做好隔離措施,嚴防兩種親魚混雜。

1)烏鱧親魚培育

培育烏鱧的親魚池應靠近水源,水源水質清新、無汙染;進、排水和交通條件便利。池塘面積2-3畝,以長方形、東西走向最佳,水深1.5-1.8m,底部淤泥少於20cm。親魚放養前先進行魚塘清整,然後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消毒。烏鱧親魚的放養密度為800-1200公斤/畝,下塘前用3%的食鹽水浸泡5分鐘。

烏鱧親魚不攝食配合飼料,主要投餵冰鮮魚或野雜魚,投餵量視攝食狀況和天氣情況適當調整。當水溫低於15℃時,不需投餵;水溫在15℃-20℃範圍內投餵量為魚體重的2%-3%;當水溫升至20℃,投餵量為魚體重的6%-8%,分上、下午2次進行。投餌應堅持定點、定時原則。第二年春季,當水溫升至23℃時,投餵改為2天1次,投餵量也改為2%-4%。在臨近繁殖的前1個月開始,每隔3-4天沖水1-2個小時。在整個培育期間,如水質惡化,用生石灰30-40斤/畝全池潑灑或加註新水。

2)斑鱧親魚培育

斑鱧親魚的放養方法與烏鱧相同。飼料投餵以含蛋白質40%的配合飼料為主,間中投餵一些冰鮮魚效果更好。斑鱧在水溫低於18℃時很少攝食,不需投餵;當水溫在18℃以上時,由於投餵的配合飼料是浮性料,容易觀察,可根據親魚的攝食狀況適當調整。親魚在繁殖前1個月開始停喂,每隔3-4天沖水1次。在整個培育期間,如水質惡化,用生石灰30-40斤/畝全池潑灑或加註新水。

烏斑鱧(烏鱧×斑鱧)苗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

要搞早繁苗的親本培育池可搭塑料大棚保溫,促進親魚性腺提前發育,於春季4月初便可開始催產繁殖。

3)催產配對

催產是人工繁殖的重要手段,在繁殖季節,選擇合適的催產藥物和劑量,促使親魚在人為條件下和同一時間段內產卵、受精,是規模化苗種生產的必要條件。烏鱧繁殖的合適水溫是22-28℃,而斑鱧繁殖的合適水溫一般在25-30℃,要使烏鱧和斑鱧的性腺同步成熟,催產水溫最好人為控制在26-29℃之間。

人工催產的第一步是選擇成熟度發育較好的親魚,雌性烏鱧腹部膨大鬆軟,卵巢輪廓明顯,中央出現凹溝,生殖孔外突,大而呈粉紅色;成熟雄性斑鱧身體腹部較小,背、尾鰭較大,胸、腹部鱗片呈灰黑色,生殖孔小而微凹,微呈粉紅色。按1:1的比例選取雌雄親魚分別置於水池暫養一天,然後進行配對催產。

用於催產烏鱧的藥物有鯉魚腦垂體(PG)、地歐酮(DOM)、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從我們的研究結果看,採用混合使用效果較好,一般每公斤注射劑量為:6mgDOM+12ugLRH—A+400IuHCG。採用2針注射,第一針注射量為總量每公斤注射4ugLRH-A,10-12個小時後注射第二針;雄魚的催產劑量為每公斤4ugLRH-A+200IuHCG,在雌魚第二針注射後3個小時後注射。以上藥物的用量在生產實踐中需結合不同親魚的成熟狀況適當加減,切忌千篇一律,否則會影響產卵率和受精率。

注射後的親魚置於規格為60×60×60的小格水池或長80cm,寬60cm,高40cm的泡沫箱中,雌雄親魚按1:1配對放入其中,每格1對,水深30cm,水溫調控在26-29℃.蓋好箱蓋或用木板蓋好水池,防治親魚發情跳出。箱蓋須預先開一個直徑為3-4cm的小孔,以便箱內氣體交換和生產者觀察親魚產卵情況。

4)受精卵收集與人工孵化

親魚第二針催產後,效應期一般為18-22小時,親魚產卵需在安靜和弱光環境下進行,產卵其間應儘量避免在其旁邊走動或喧譁。

親魚產卵後,卵子漂浮於水面,可用電筒沿箱蓋小孔照射觀察。收集受精卵開始於產卵後3-5個小時,用小網抄撈起浮在水面的受精卵放入孵化水池中孵化水池的水深在20-30cm即可,放卵密度為3-5萬粒/m2,要求保持水溫在26-29℃之間,微流水孵化最好。親魚產卵後,最好用3%的食鹽水浸泡消毒5-10分鐘,然後放回池塘養殖。廣東有些繁殖場一尾雄魚連續配對雌魚催產繁殖3-4次,產卵率和受精率未見不良反應,較大提高了雄魚的利用率。

受精卵經26-30個小時孵化出膜,仔魚開始漂浮於水面,爾後隨著卵黃的縮小和油球的消失,逐級沉底集群,少數不能沉底的仔魚為次魚,用小抄網撈起棄掉。此時只要保持水質良好就可,不需要特別管理。仔魚出膜後4-5天可以開口攝食,進入苗種培育階段。

二、苗種培育

苗種培育是指從剛開口的仔魚培育到體長10cm以上魚種的過程,根據食物的差異又可分為幼苗培育和魚種培育兩個階段。苗種培育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魚種培育階段,魚苗處於馴食期,容易產生病害和大小差異引起自相殘殺,因此苗種培育階段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魚苗培育

目前幼苗培育採用較多的是池塘培育模式,它具有培苗數量多、操作方便等優點,非常適合規模化生產。池塘培育的關鍵是魚塘的準備工作,池塘面積以小於5畝為宜,淤泥要求不超過20cm。清塘準備工作在魚苗下塘前7天開始,首先清除池塘四周的雜草,將塘水抽出,池底用生石灰和硫酸銅徹底消毒,隨後投放用微生態製劑發酵過的花生麩或豆粕,用量大約為每畝20公斤,然後用40目的網紗沿塘基四周圍住,防治敵害生物進入。放苗前3天注入新水60-80cm,進水口須用120目網紗過濾,杜絕野雜魚或敵害生物進入。注完新水後開啟增氧機攪動池水,目的在於培育浮游生物。經過3天培水,池塘中開始出現大量浮游生物,這個時間就是幼苗下塘的最好時機。魚苗下塘前應先試水,確定消毒藥物毒性消失後才可放苗。池塘培育的放苗密度為每畝放苗10-15萬尾,魚苗以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不需投餌。為持續保持培育池內浮游生物的丰度,投入魚苗第2天開始每天向池塘中潑灑用EM菌發酵過的魚糜,參考用量為1-1.5公斤/畝。如發現培育池內浮游生物不足,應及時補充餌料,每天每萬尾魚苗投餵0.5kg大型浮游動物或適量水蚯蚓。下苗後第五天開始加註新水,每3天1次,每次加水10-15cm。

當魚苗長至3cm左右時,應及時進行分養。分養時,選擇天氣晴朗的清晨進行全池拉網,魚苗經過篩計數後按規格大小進行分池飼養,進入魚種培育階段。

2、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指從3cm左右的魚苗培育到10cm以上、完全攝食飼料可進行成魚養殖的魚種的過程。魚種培育一般採用土塘培育,也可採用網箱培育。土塘培育操作方便、生產規模大,下面著重介紹土塘培育的方法。

1)培苗塘

池塘面積以4-6畝為宜,淤泥≤20cm,備有進、排水系統;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汙染。魚苗下塘5天前應清整池塘,割去塘邊雜草,用生石灰和茶麩處理底部,然後用20目網紗沿塘基圍上1個長約15米、寬8米的長方形,網紗的底部要埋進泥中,上部要高於將來加水後水面20cm以上,之後用40目網紗過濾進水,水深1.2-1.3m,在塘中央設置增氧機1部。魚苗投放前一天應試水,確定水中沒有毒性方可放苗。

2)魚苗投放

投放的魚苗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放苗密度以每畝放苗4-5萬尾為宜。放苗時水體溫差要求不能高於3℃。將魚苗運至培育池邊,用2%鹽水浸泡消毒3-5分鐘,放進用網紗圍住的區域。

3)投餌馴食

魚苗下塘後第一天停食,第二天開始馴食。為了方便馴化,可用木頭和木板搭建馴食臺,從塘基向水中延伸2m,高於水面20cm-50cm即可。馴食開始時的餌料由浮游動物或水蚯蚓與魚糜(野雜魚、蝦或冰鮮攪碎)混合而成,人蹲在馴食臺上向水中投放餌料,吸引魚苗前來攝食。剛開始魚苗不太習慣吃死食物,馴食者要有耐心,投餵時間長一點,儘可能讓多一些魚苗吃到食物。第二天或第三天開始逐漸減少餌料中浮游動物的比例,增加魚糜的份量,慢慢過度到全部為魚糜。等魚苗習慣於攝食魚糜後,在魚糜中添加少量烏鱧幼魚粉料拌混成團狀投餵,以後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飼料量,減少魚糜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飼料。在此階段每天投餵次數6-8次。

魚苗經過8-12天的馴食已完全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這時可以根據魚苗的口裂大小轉投粒徑合適的顆粒飼料。投餵方法是每天投餵3-5次,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8%-10%,剛轉顆粒料時要先用水把顆粒泡軟,以後逐步縮短泡水時間完全過度到幹飼料。

整個馴食過程要堅持“定時、定點、定質”原則,不得投餵任何鮮活食物,以免影響誘食效果。此外應在餌料中定期加入少量大蒜素,以防止由於食物轉換可能產生的腸胃炎病害。

4)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是魚種培育的重要環節之一,魚苗經過馴食後,由於攝食程度不同,會產生大小差異,應及時進行規格分離,在苗種培育階段每隔3天就要把不同規格的魚苗進行分養。篩選後的大小兩種規格的魚種,按照“分小留大”方法,把小規格魚種分到空塘養殖;大規格魚種再用魚篩篩去少部分特別大規格的魚種後,其餘留在原塘養殖。具體分養次數視實際養殖情況而定,一般魚種規格達到10cm就可直接進行成魚養殖。在飼養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苗種的攝食情況和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投飼量。當天氣悶熱或水溫過高、過低時,應適當減少投餌量。

水質管理是也是魚種培育能否成功的關鍵,池塘中每天投餌量大,排洩物多,池水極易過肥,引起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溶度升高,產生病害。因此,經常加水或施放微生物製劑可改良水質條件,促進苗種生長,減少病害產生。

三、成魚養殖

1、池塘條件

成魚養殖池以土池為好,土池造價低,且適合於鱧科魚類的生活習性,同時也便於調節水質。水面一般4-6畝為宜,水深1.5m以上,池底有10-15釐米淤泥,魚池四周環境安靜,排灌方便。種魚下池前,要將魚池徹底排幹曬底,用生石灰和茶粕清塘消毒,池水pH值要求為7.2-8.0,透明度為30-40釐米。每個魚塘配增氧機1-2部。

2、魚種投放

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5-8月,魚種投放前一天應試水,確定水中沒有毒性方可放苗。魚種要求已完全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體全長在10cm以上,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無病。放苗前魚種先用3%鹽水浸泡消毒3-5分鐘,放養密度一般為8000-12000尾/畝。

3、飼料投餵

飼料投餵以專用配合飼料為主,蛋白質含量範圍38%-40%,顆粒直徑視魚體大小靈活調整。投飼分上、下午2次進行,日投餌量視規格大小而定,參考表1;陰雨天氣或水溫低於18℃時應酌情減少投料量。投飼應堅持“定時、定點、定質”三原則。

表1魚體規格與日投餌量參考

烏斑鱧(烏鱧×斑鱧)苗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

4、日常管理

1)每天清晨巡塘,觀察水質變化及魚的活動情況,發現浮頭或魚病應及時處理。

2)每15-20天注水一次,使池水保持在1.5m以上,同時施放少量複合微生物製劑(EM液)幫助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質。

3)每15天殺菌、殺蟲消毒各一次。

4)當池水pH值在7.0以下時,可全池潑灑生石灰調高pH值,每次用量為30-50斤/畝。

5)每畝應配套放養鰱魚、鱅魚各60尾,以控制浮游動物過度繁殖而影響水質。

6)漂浮於池面的垃圾、病死魚要天天撈除,並挖坑深埋。

7)下雨天要嚴防池水溢堤逃魚。

【關鍵字】:烏斑鱧 苗種 繁育 健康 養殖 水產養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