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店:左手扶貧,右手社交


貝店:左手扶貧,右手社交



突然之間,互聯網公司紛紛開始上山下鄉。

從響應菜籃子工程,到助農扶貧,慈善公益,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精準扶貧,似乎成為互聯網公司發展的又一新課題。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文/圍笑

相比傳統電商已經穩固的生態和日漸式微的增量瓶頸,以貝店為代表的社交電商通過社交關係鏈進行覆蓋,能夠透過渠道瓶頸直接進入廣袤的中國市場。

尤其針對貧困地區農產品小,散,非標等問題,品牌發展滯後,滯銷問題嚴重,社交電商可以通過社交網絡搭建起較好的電商基礎設施,整合供應鏈打造網紅爆款,幫助農戶增收致富。

貝店用眾包的方式選品,把風險較大的選擇前置化,利用平臺資源優勢創新精準的網銷模式,幫助貧困地區農戶加速銷售,提升原產地農產品知名度,創造了單月銷量超1億斤的記錄,真正做到了惠農助農,致富創收。

電商扶貧「上山下鄉」

2014年電商扶貧就已經被列入了十大精準扶貧工程,兩年後國務院扶貧辦又聯合了15個部委印發了《關於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動電子商務與農產品銷售相結合。

過去囿於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不發達,流通利潤不高,鮮有人問津,如今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愈發完善,電商扶貧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近些年伴隨我國農村地區寬帶,智能手機等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電子商務也呈現出蓬勃的態勢。阿里,京東,拼多多、貝店等一眾電商企業紛紛佈局,加大對農村地區服務場站,物流配送,人才及產品供應鏈等領域的投入,激活農村電商消費市場,發揮電商在助力脫貧攻堅中的帶動作用。

阿里巴巴成立了百億脫貧基金,依託自身在電商,金融,技術,平臺,產品等各方面的優勢5年投入100億從電商脫貧,女性脫貧,教育脫貧,健康脫貧,生態脫貧等五個維度進行戰略佈局。

不過重金投入不等同於扶貧效果顯著,不同地區情況各異,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為扶貧對象制定更精細化的扶貧策略,礙於阿里巴巴龐雜的業務線,短時間實現還有難度。

京東的扶貧更多的是依託於劉強東個人的強力推進,通過自身招聘,合作商用工,帶動創業等方式幫助解決2.5萬多貧困人員就業,推出的“跑步雞,游水鴨,飛翔鴿”等特色扶貧產品也僅限於部門高度,在集團中並沒有形成更完善的扶貧系統。

同樣社交電商起家的拼多多針對國家級貧困縣開通了綠色通道,把全國832個貧困縣的農田與城市裡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了一起,建立起一套以拼代捐的可持續扶貧機制,但對於商品售價和銷量沒有做到有效監控,扶貧效果同樣無法精準衡量。

相比之下,貝店則走了一條“社交電商+技術培訓+消費扶貧”的多維度精準扶貧之路。

去年貝店推出了“一縣一品”的電商扶貧計劃,先後與貴州六枝特區、陝西楊凌、河南三門峽、河北故城、湖北恩施、江西贛州等地開展政企合作,簽約和幫扶全國十餘個省區20多個貧困縣,打造出了“六枝小黃姜,秭歸臍橙,恩施富硒土豆”等近百種爆款農產品,帶動貧困地區農產品銷量快速增長。

僅2018年11月在貝店上售出的農產品銷量就超1億斤,累計為上百萬貧困地區農民創富增收數十億元,預計超過10萬戶農民直接受益增收脫貧。

爆款扶貧新招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綜合電商淨增MAU量對比看,拼多多增加了6700萬,淘寶6200萬,京東2600萬,唯品會1200萬,天貓1000萬。

社交電商的增量紅利可見一斑。

一組數據:

2月15日,四川不知火醜橘24小時狂銷144萬斤,打響“一縣一品”新年第一炮。3月1日,海南貴妃芒上線首日一小時賣出40萬斤,一天突破368萬斤。3月9日,雲南玉溪等地所產的高原沃柑在貝店上開售,當天510噸就全部搶購一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貝店推出的“一縣一品”計劃,打造了一條“社交電商+技術培訓+消費扶貧”的電商助農新模式。不僅對原產地農特產品進行訂單式採銷,還通過利用平臺資源優勢創新精準網銷模式,幫助貧困地區農戶加速銷售提升知名度。

首先,貝店的每一款產品都會經歷人工選品,AI、機器選品和大數據推薦等層層篩選。而到最後展示的時候,決定首頁權重的多是專業的買手,採購和運營也都會參與其中,人工權重重新被放大。

每天貝店都會有主推品,常態推薦也會有幾百個品,每一個精心篩選的產品都會再進行精細化包裝,比如拍攝宣傳片,講述產品背後的故事,確保源頭貨源,實現極致的SKU。

其次,依靠多年的供應鏈積累,貝店在銷產品超16萬,高效運營降低了產品成本,實現了99.8%全網最低價。這也讓貝店有底氣在服務端將“貴就賠”升級為“三賠付”,不僅賣貴了賠,實際到手價貴了也賠,假貨和送貨慢同樣賠。

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用戶更願意通過社交找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貝店聚焦產地直採,品牌直營,工廠直供,確保源頭好貨,最終實現主推品一天賣1000萬,常態推薦品賣幾百萬,差的也能夠賣幾十萬。

依靠自身優勢搭建扶貧助農系統,貝店與超過20個貧困地區進行了合作,幫助平和柚子,贛南臍橙,金秋梨等產品實現大量銷售出貨,不僅完成了整個對於農產品的精準對接,也完成了整個工廠源頭貨源的對接,提升了社會流通效率,降低了整個社會成本,切實幫助農民實現了創收致富。

今年貝店的“一縣一品”項目戰略會再次升級,在全國50個貧困縣和地區成立貝店“一縣一品”精準扶貧示範基地,與當地政府、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實現農產品訂單式採銷,開展一站式培訓和全方位的品牌推廣工作,助力打響100個地域性農產品品牌。

左手扶貧,右手社交

後社交電商時代,電商的競爭已經從基礎設施之爭轉向了用戶場景之爭。從微商到拼團,小程序生態再到大火的社區拼團,電商社交化已成未來趨勢。

貝店董事長張良倫曾提到,淘寶京東完成了電商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支付,物流,信用的問題,如今電商競爭格局已經從用戶之爭進入了場景之爭,貝店進一步定義了用戶本身,用戶不再只是流量,更是分享者和建設者。這種轉變是未來電商競爭的核心。

群體決策會影響個體決策,所處在圈子與個體之間也有著複雜的關係,每個用戶既是購買者也是分享者,他們共同構築了一個去中心化高效裂變的社交網絡,因此社交電商不需要集中引流。

它以人與人的信任關係為基礎,通過用戶分享和信用背書完成流量聚集,社交零售通過前端流量創新反向驅動後端供應鏈創新,重新定義了用戶的價值。

物美價廉是消費者購買商品的首要參考要素,貝店全網低價與後端供應鏈創新保證了貨源的優質優價,天然喚醒了人的社交天性,每個人不僅是消費者,更成了分享者。依託於貝貝集團多年沉澱下來的以家庭結構為主的購物群體,很容易在社交平臺形成裂變式傳播。

尤其對受惠於貝店扶貧工程的人群來說,社交分享既打響了品牌也豐富了購物體驗,在貝店努力搭建的無處不在的社交網絡中,個體的分享慾望被極大地激發出來,而貝店也在努力完善後端供應鏈,以更精準有效的方式把源頭貨送到消費者手中。

左手扶貧,右手社交,貝店在努力搭建億級社交關係網絡的同時又幫助農民致富創收,在新零售變革過程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星星之火造燎原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