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人物之宇文恺

宇文恺(555—612),字安乐,鲜卑族,北周大司徒宇文贵之子,隋朝建筑工程的专家,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生于长安,二岁时赠爵双泉县伯,六岁时袭祖爵安平郡公。虽出身武将之门,但宇文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隋书 宇文恺传》)

北周末年,累迁右侍上士、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大象二年(580年),杨坚任北周宰相,宇文恺任为上开府、匠师中大夫。“后周有匠师中大夫一人,掌城郭、宫室之制及诸器物度量。”(《唐六典》卷二三“将作都水监”)

隋唐人物之宇文恺

陕西西安古城墙南门城楼 建于隋代

581年,杨坚建隋,为清除北周势力,大杀宇文氏。由于宇文恺家族毕竟与北周宗室有别,且二兄宇文忻有拥立之功,本人的才华又得杨坚赏识,故免于一死。隋文帝任宇文恺为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掌宗庙的兴修事务。

开皇二年(582年)六月,隋文帝下诏修建大兴城(杨坚在北周时曾受封大兴郡公,故名)。“以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有巧思,领营新都副监”。大兴城的营建“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大兴城的兴建,不是在旧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而成的城市,而是在短时间内按周密规划兴建而成的崭新城市。全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组成,先建宫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兴建,十二月基本竣工,次年三月即启用,营建国都如此重大的政治性、综合性工程,如此复杂、精细的设计,统筹施工,前后九个月即告竣,速度之快叹为观止。整座城市的建设实际标志了当时的中国所达到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新都建成后需要转运关东粮米,开皇四年杨坚诏令宇文恺凿渠引渭入黄,自大兴城至潼关三百余里,名广通渠,隋唐关中富庶颇得益于此。

隋唐人物之宇文恺

开皇六年,二兄宇文忻联合梁士彦、刘昉谋乱,事泄被杀,宇文恺一度罢官居家。开皇十三年隋文帝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兴建仁寿宫,经杨素推荐宇文恺任检校将作大匠,负责仁寿宫筹划设计。经杨素主持,开皇十五年三月宫成,宇文恺拜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又任将作少监。仁寿宫建造得非常华丽,成为隋文帝经常临幸的别宫。仁寿二年(602年)八月,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卒;闰十月,命杨素和宇文恺营造皇陵太陵以葬独孤氏,功成之后宇文恺复安平郡公,邑千户。

隋唐人物之宇文恺

隋文帝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大业二年春正月东京建成,前后仅历十个月,是又一座在短时间内经周密规划、设计、建造而成的大型城市。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隋书·宇文恺传》),深得隋炀帝的欢心,遂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恺还曾于河南郡寿安县(今河南宜阳)营显仁宫。

大业三年(607)六至八月,宇文恺跟随隋炀帝北巡,奉命修筑长城。隋炀帝想炫耀隋朝国力,令宇文恺建造大帐,能容纳数千人。建成后隋炀帝大喜,赐物千段。宇文恺又建造观风行殿,可容纳侍卫数百人,可以拆卸和拼装,有轮轴可以移动;又作行城,周长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资治通鉴》卷一八零)

隋文帝于开皇十三年(593年),命礼部尚书牛弘等议定明堂制度,宇文恺献明堂木样,受到隋文帝的赞赏,但由于不同意见很多,久拖不决而作罢。隋炀帝继位,宇文恺上“明堂议”及木样。但由于征伐辽东的影响,没有落实。宇文恺所上的《明堂议表》除考证明堂制度,还有建筑设计图和立体木制建筑模型,据此推断当时他已使用比例尺,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

大业八年三月,隋炀帝伐辽东(今辽宁辽阳)时宇文恺随行。为渡辽水(今辽宁大凌河),宇文恺奉命在西岸造浮桥三道,因对辽水宽度把握不准确,引桥短了丈余,未能到达东岸,由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虽如此,宇文恺乃以“以渡辽之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大业八年(612年)十月宇文恺卒,年五十八,谥曰康。撰有《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东方IC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