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的昆曲至今究竟有几百岁?

昆曲诞生至今,究竟经历了多少年?古老的昆曲有多少岁了?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似乎每个对昆曲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能回答。

然而,许多专家学者的说法并不致有人说是四百多年。那是指明嘉靖十年(1531),活跃于娄江畔(昆山、太仓一带)的魏良辅在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下,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诸腔的长处,对昆山腔加以改良,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昆山腔歌唱体系,号称“水磨调”。

嘉靖末年,昆山人梁辰鱼继承了魏良辅的成就对配山腔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编写出第一部昆山腔传奇《浣纱记》,于是昆曲发展成昆剧。

有人说是六百多年。那是指元代后期,南戏与昆山一带的语言和音乐相结合,又经昆山千灯人顾坚的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明代初年便有了昆山腔一说。他的朋友,元代文学家、富豪顾阿瑛在阳澄湖畔的玉山佳处举办“玉峰雅集”。

曼妙的昆曲至今究竟有几百岁?

剧作家高则诚、柯丹丘和善于吹奏曲笛的诗人杨维桢等,都应邀而至,成了他的座上宾。他们用满腔热情,与顾坚一起培育了昆山腔。

也有人说是七百多年,还搬出了皇帝的故事来佐证。有多种明人笔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也知道昆山腔的优雅,在洪武六年(1373)召见昆山110岁的老人周寿谊曾询间:“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周寿谊回答:“不能,但善吴歌。”太祖命唱,寿谊乃唱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太祖抚掌大笑,命赏赐酒馔于殿上,又蠲其家丁役,送其还家。

朱元璋的贫苦出身,决定了他不会像唐明皇那样沉湎于歌舞音乐。尽管他为了教化百姓,曾十分推崇高则诚的《琵琶记》,说过“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这样的话。

他如此看重“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清楚地说明昆山腔的影响已从民间抵达宫廷,流布范围也不再是昆山、苏州一带。那么,昆山腔的萌发期要从洪武年间往前推,岂不是有七百多年?其实远远不止于此。魏良辅的《南词引正》有这样的记载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番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

曼妙的昆曲至今究竟有几百岁?

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明初有昆山腔之称,却为黄番绰所传。这样看来,昆山腔要与生活在唐玄宗时代的宫廷名伶黄番绰联系起来了。黄番绰擅演“弄参军”,也就是参军戏一一唐代的一种近于滑稽的表演。他常与诗人兼演员张野狐搭档演出,风靡西京长安。“弄参军,即后世副净矣。”(清翟灏《通俗编·俳优》)昆曲行内历来有这样的说法,“三年稳出状元,三年不稳出大面(即副净)”。

可以想见黄番绰与昆曲的渊源。安史之乱以后、黄番绰只身回到了傀儡湖畔。据说那里是他的家乡,尚有待考证。但死后所埋葬的土山称作“绰墩”,确是事实,至今遗迹犹存。他传唱的歌调,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俗称嘌唱,即干唱,迂徐委婉,细腻绵糯,令人回肠荡气。这便是昆山腔的前身。

如果把昆曲的根算到黄番绰身上,那她可有一千三百岁了,是不是过于老迈?和人的生命一样,古老的昆曲也有她的青春期。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1621-1722)的一百余年,是昆曲最为蓬勃兴盛的时代,也许正是她灿烂的青春期。

曼妙的昆曲至今究竟有几百岁?

当时,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日益讲究,角色已分为老生、小生、外、末、净、付、丑、旦、贴、老旦等十个行当。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各地的戏班竞演新剧,蔚然成风。昆曲不仅被士大夫所喜爱,也深受普通百姓欢迎。

在江南一带,演唱昆曲是常见的民间娱乐活动。耽性耽情者、迷恋名角者,丝毫也不亚于今天流行音乐的追星族。依笔者所见,昆曲的兴衰沉浮并不孤立。她以自身的命运诠释着漫长的中国戏剧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告诉我们青春永驻仅仅是一种良好愿望。

今天我们探究吴歈雅韵的发源、发生、发展,正是为了掌握生命规律,以“延年益寿”。有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总是值得我们思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把昆曲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而不是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