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毒計起家禍害天下,毒士賈詡憑什麼福祿壽三全而終(二)

承蒙大家喜歡,接下來繼續上一篇文章講的

首先賈詡很能洞識對方的死穴——對方聞之色變、不敢觸碰的禁忌是什麼——並加以利用,這是無疑義的。但我等庸人即便被告知這一點來撒謊,也無非是說:“我是段熲的外孫,你們要是不放了我,我外公會報復的。”同時忐忑地擔心著對方的拆穿。而對方多半會說:“哈哈,你是段熲外孫?我還是他外公呢!你是我碰到的第一百個自稱段熲外孫的人了。”然後game over了。因為我們的謊裡只冒認了關係,沒提供證明,當然令人難以相信。

一條毒計起家禍害天下,毒士賈詡憑什麼福祿壽三全而終(二)

但賈詡的謊裡,卻提供了證明。他沒有叫對方放了自己,而是讓對方去拿贖金,公平交易,誠信無欺。不是段熲的外孫敢叫你去拿贖金麼?敢叫你去拿贖金會不是段熲的外孫麼?這就是證明。

所以賈詡同時撒了兩個謊:一個身份的謊,一個贖金的謊。而用贖金的謊來證明身份的謊,這是一個上了保險的謊上謊。

但是,如果叛賊真的去要贖金怎麼辦?那不就露餡了嗎?這就需要把對方看穿。段熲這樣的牛人,即使把金子堆在叛賊的腳下,他們也不敢撿。所以身份的謊也反過來掩飾著贖金的謊,這是一個完美的循環論證,無法拆穿的謊。既然無法拆穿,那麼賈詡就坐實了段熲的外孫,就安全了。

也許有人會說,可以去求證。但誰願意浪費那麼多工夫,以及冒扣押段熲外孫的風險來證明這件事?既然玩不起,怎麼辦呢?只好放了算了。放個人是很小的事,頂多就是被詐了一把,智商受點侮辱,相比於冒險可能付出的巨大代價,划算無比。這也是賈詡為對方設計的唯一結果。所以賈詡雖然壓根兒沒有提出讓對方放了自己,對方卻乖乖放了他。

當然我認為以叛賊們的智力根本想不到這麼深,當他們聽到賈詡大方地讓他們去要贖金時,已經嚇尿了。

智者就是不一樣,秀了秀智力,就令一群窮兇極惡的匪徒俯首就範,就可以收別人的智商稅。

一條毒計起家禍害天下,毒士賈詡憑什麼福祿壽三全而終(二)

這是賈詡的靈機一動嗎?不是。這是他的基本思維模式。《三國志》評述:權以濟事,鹹此類也。——隨機應變地辦成事情,都像這樣的情況。

作為一個這麼有才能的人,賈詡自然不甘寂寞,於是響應董卓號召,跟著西涼老鄉們踏入了京師,觀望天下。當董卓權勢熏天時,他隱藏著;當西涼老鄉們得意狂歡時,他清醒著。如果不能阻止一群人的覆滅,那麼只能避免跟他們綁得太緊,一起沉沒。果然,董卓的殘暴不智引起了天下公憤,最終招致殺身之禍。在董卓之亂上,賈詡是清白的,這是他日後跳槽的資本。

可是,董卓死得太快、太突然了,突然到令賈詡沒來得及找好下家。賈詡和李傕等人被困在了陝西,等待著司徒王允的制裁。

他終究還是和西涼軍綁在了一起。

王允不肯赦免西涼軍的命令,不只打擊了西涼軍,也損害了賈詡的利益。當李傕提出各自逃生的餿主意後,他明白自己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不能再沉默了。

在王允和李傕的合力胡搞下,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賈詡不僅回家的路被堵死,而且立刻會有性命之憂。他明白自己至少面臨四重危險:

其一,亂世是盜匪橫行的時代,失去了西涼軍的庇護,作為一介書生,自己又如何自保呢?曾經面對盜匪的刻骨銘心的經歷,讓自己發誓,絕不再讓那一幕重演,再落入類似的境地。其二,西涼軍胡作非為,早把所過之處的百姓都變成了仇人,作為一個西涼人,即便僥倖不碰上盜匪,那些百姓就一定會放過自己嗎?其三,解散西涼軍,這些失去紀律約束的大兵未必不會秒變盜匪,先來搶一把自己人,誰弱誰遭殃,自己說不定連軍營大門都走不出去。其四,即便僥倖躲過這重重危險,涼州仍有千里之遙,沿途沒有吃的,如何回得了家?或者不回家,逃往別處,作為一個西涼人,既沒建立一點名聲、業績,又沒有圈子、人脈,誰會高看自己,重用自己呢?

一條毒計起家禍害天下,毒士賈詡憑什麼福祿壽三全而終(二)

這一年,賈詡已經四十五歲,你能想象中年失業的淒涼與危機感嗎?

何況,賈詡也未必想回家。涼州那地方太荒涼了,“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邊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既已見過繁華富庶的中原,就不想回去了。當初董卓喊著打到京城去的口號,也算是把他帶進了“天下杯”。如今董卓雖掛了,退場了,但顯然賈詡還有資格打下去。“各自逃命”?那只是愚蠢者最鄙薄的想法,在這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時代,他要建功立業!

賈詡想:為了活下去,並且活得更好,王司徒,雖然你的行為很正義,那也只有對不起了。雖然這些武將又蠢又壞,自己跟他們合作的後果將不可估量,那也只有不惜一切了。在這一刻,賈詡變成了一個生存主義者。

大司徒VS小謀士,遙相對弈,這是一種很奇怪的對決。沒辦法,世事有時就是這麼奇妙。明末不就是因為裁撤驛站,大明王朝就和一個小小的驛卒對上了嗎?那個驛卒名叫李自成。王允堵死了賈詡的路,和李自成事件如出一轍。得罪了十萬人不嚴重,得罪了那一個就不行,這或者就叫做時也命也。

王允是見過並深知李傕、郭汜等人的,這些人有勇無謀,胡作非為,所以自己並不放在眼裡。他以為他們的能耐已經到了盡頭。但他若知道真正的對手是那個一直隱藏在角落的天下奇才的話,一定會後悔地猛抽自己一千個耳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