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導讀:由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東宮》年初在優酷上線,成為新一年“破圈劇”的又一代表。作為對原著IP的再創作,劇版《東宮》以“寵粉”作為地基,緊度貼合、親近受眾;與此同時,對影視轉碼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也讓這部劇打開新的局面。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在有機的“轉譯”過程中,IP的影視化需要與原作達成“互文”而非“複製”的合作,並由此展開“因地制宜”的敘事重組,在這一點上,《東宮》已然有了令人欣喜的表現。

文 | 楊一欣

“一定搶救,要是沒能讓大家滿意或者覺得好轉,那就罰我一杯忘川水吧”,2月20日,#東宮導演寵粉#被“東宮女孩”頂上熱搜。此時,距離改編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東宮》播出未滿一週。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在對原著IP的改編中,劇版《東宮》對“原著粉”的貼近是一大亮色。就連劇版《東宮》的製片人李歡,都是資深書迷一員,在劇本、美術,甚至連配樂上,力圖儘量還原原著為大家所創作的“東宮宇宙”。當然,IP的影視化改編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老問題”:在“銀幕幻覺”成立之前,書迷群體已經是駐足已久的評論家。因而運用影視手法對文學文本進行再闡述,每一步其實都如履薄冰,需要慎之又慎。

《東宮》播出後,知乎上關於“電視劇《東宮》改編得成功嗎?”的相關問題,近千條回答中超九成網友給予認可,而在其他社交平臺上,劇版《東宮》在播出中的口碑也有意外之喜。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影視化書寫

“寵粉”,類型化改編的有效策略

1895年,在人們第一次用攝影鏡頭對準工廠來往人群,捕捉留存每一寸真實前,文學便已用自己獨特的手段,觀照了人類上千年的生活。時至今日,兩種藝術愈加接近,文學改編成影像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而這兩種年歲差異甚大的藝術形式,也在逐步的交融中,去互相消弭與同化自我的藝術特性。故而,影像要最大化自己的文本意義,向文學“取經”便是一條必備的道路;而也因其走向通俗化與流行化的首要特性,將成型的文學作品作為跳板,把成熟IP延伸至影像領域,影視化書寫的魅力正在不斷彰顯。

然而,相較普通的文本作品,成功的IP並非是一劑萬能靈藥。文學IP改編的複雜之處,往往在於其在投向影視語言之前,便已營造好了在每個讀者心中不同的文本想象,這份先於影像體驗之前的幻覺,不僅因人而異,而且深植所有忠實讀者內心。這也導致作品原先的受眾群,必定帶以預設的“嚴苛”目光來審視改編後的影視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不再是一個觀眾,而是一個針對於影像的批評者。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今年年初,由優酷、唐德影視等聯合出品的劇版《東宮》,作為站在IP高臺上的又一次改編嘗試,一躍成為開年的第一個話題中心。《東宮》改編自匪我思存的同名代表作,原著小說不但擁有基數龐大的讀者群,甚至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遠銷海外。而在對《東宮》小說的影視轉化中,頗值一提的是,劇版《東宮》並未忽略既有的讀者粉絲,甚至相較其他的網絡小說的“影視變現”,《東宮》的劇組對於原著的貼合程度極盡誠意。《東宮》總製片人李歡坦言:“尊重原著,尊重粉絲是我們從立項之初就定好的目標。”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實際上,一開始購買《東宮》小說版權,或緣起於原著IP既有形成的影響力效應,但在投入項目的實際創作後,李歡與整個主創團隊都被原著故事纏綿悱惻的愛情打動,併產生了“一定要把它拍出來的念頭”。正是這樣真切的情感共鳴,劇版《東宮》最重要的改編邏輯,就是要在影視化呈現與粉絲之間找到有機的連接點,基於粉絲與作品微妙的雙向關係,為整部劇定下了“寵粉”的自覺基調。

劇中,插曲《愛殤》的確定,來自於劇方對b站書迷自制視頻音樂的考察;《東宮》第10集上線後,“跳忘川”劇情為配合粉絲觀眾,連夜重新修改,鋪設背景音樂……這種緊貼原著及原著粉的製造,就像對照圖譜針針細縫,不但不離紋路,而且深入脈絡,最大程度地給予粉絲在場的尊重。換句話說,能做到“寵粉”的親民改編,是解決影視改編適配度這一原生問題的直接手段,不僅能較為準確地獲取書粉紅利,也得以儘可能地避開IP轉化中那些看不見的窨井。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東宮》改編啟示

轉譯,不是複製而是互文

當然,原著在為IP賦能的同時,自然也會面臨“反噬”的極高風險——既定的原著粉絲依憑從書中得來的預先想象,極其容易找出影像改編中不合心意的地方。包括《東宮》播出後,也有部分書迷留言“大吐苦水”,甚至出現看過首集後便直接在豆瓣標記一星——這種“報復性評分”的背後,或許是身兼讀者和觀眾這兩重身份難以調和的一組矛盾,匪我思存的原著固然有自身成體系的魅力,但鏡頭和文字語言始終有藝術形式的表達差異。這一點,其實更需要被行業所釐清,IP是一把雙刃劍,在坐擁龐大受眾基礎這一紅利的同時,爭議和質疑在所難免。但即便如此,改編劇也需要找到一種合理自洽的改編邏輯,《東宮》給出的相關啟示是:改編不是對原作原封不動的“複製”,也沒必要大刀闊斧的全然推翻,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身再創作的一整套完整語法,在與原定作品“互文”的前提下再展開有機“轉譯”。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以《東宮》為例,匪我思存的原著本來是一部以女性視角,不斷插敘的十萬字小說,在影像作品相對獨立的呈現過程中,就需要根據體量和架構的擴充需求,進行創作型的改編——劇版《東宮》五十餘集,以全景式手法書寫人物,敘述主線更具戲劇的統一性,使得整體更易懂,更連貫。與此同時,李承鄞也依照更有戲的“人物驅動式”敘述,一步步施展拳腳,向前成長。在藝術表達上,《東宮》也極大限度地發揮了影像書寫的語法:如書裡簡單的下棋對弈一段,在劇中便以先以大升降鏡頭穿越遮擋表現群像關係,再切以乾淨的單人過肩鏡頭,疊化棋局特寫,不僅緊湊了戲劇氣氛,並在最大限度上表現了幾人各自性格心理。即使不說臺詞,通過這樣的視聽安排,情節展現也乾淨利索;而在打雪仗一段,背景樓閣積雪,鏡頭搖動,李承鄞與小楓在動勢中保持交叉,在表現關係上更具備了可視的獨特審美氣質——這些,都源於原著依託,但最大化地釋放了影像語言的改編可能性,才有最終呈現到觀眾面前的這部品相不俗的精品劇集。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事實上,在極大限度遵循原著的基礎上,劇版《東宮》以優良的影視創作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深化與互文了原著的內核:服化道方面,以古典美學作為根基,大處恢弘、小處精細,特有的美學設計營造了場景可信的真實感;攝製方面,堅持實景拍攝,針對不同國度特點,採取不同的構圖美學,像豊朝部分多用“倒三角”與“線條感”構圖,以示“岌岌可危”的處境;西州、丹蚩則多為圓形,以示開放;剪輯方面,重敘事的流暢性和緊湊性,也創新性地借各種調度來完成場景和人物的關聯,例如首集伊始,用飛鳥作遮擋再轉場,這樣的例子在劇中屢見不鮮,頗見誠意;至於最重要的劇本(情節)改編,劇版《東宮》依照原著的錯位悲情,增添了一定的故事線補充因果聯繫,使人物凸顯了成長的能動性,更在一步步的糾結繾綣、危機交錯中,逐漸塑起劇情的骨架血肉,反照出角色特有的人物弧光。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相較於文本的概念性,影視作品發揮綜合藝術的特徵,能以最直觀的方法還原虛構世界。文學可夾敘夾議,但劇本則需要統一的矛盾衝突;文字闡述場景頗費筆力,而光影藝術只需一個大全景便群相皆備。這二者之間的不同,以及藝術手段操作的差異性,或許是在觀看和評價之前,便需要被嚴格釐清的。

“不一樣的方法論”

從重新理解IP開始

不同的藝術樣式,必定有其天生獨有的藝術特點,而與其說這種特點之間存在溝壑,不如說其相異之處,提供了多維角度的互文可能。就如上文所言,將文字投像銀幕,從來不是照搬複製或者盡然推翻。在文本的有機轉化中,一定有一些新的東西誕生於更多更新鮮的生動碰撞之中。

當觀眾觀看影視作品時,光影的幻覺便自然產生了。所有的文本投影,都不過是一種幻覺對另一種幻覺的嫁接,但往往文本的幻覺藉助文字與意象,要顯得更為主觀;而影像幻覺將具體的生活當做比喻,要更有穩固的既定感。如同《東宮》原著藉助於文本的概念性,一千個讀者可讀出一千個李承鄞,但影視改編需要有實際的依憑,故而在還原虛構時,其與每個讀者的心理永遠無法做到完美契合。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正如“生活模仿電視”這句俏皮話,所有的影像作品都有自發模仿的擁躉,但對於文學作品而言,它的距離感要更為抽象與虛幻。而這也是兩種藝術與生俱來的不同。故而在針對同一母題的不同產物時,不一概而論,或許才是一切評論的出發點。

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重新透視IP這個關鍵詞,就形成了它更廣闊的意義——所有在IP母題下誕生的產物,都是對於其核心價值的接受與繼承。有人歸納《東宮》走紅原因時談到:“看流量明星、看IP,市面上有什麼追什麼,這是傳統的內容製作方法論。今天的方法論不一樣。”對待具體事物,需要有具體的分析法,而創作不同的藝術作品,也需要有不同的方法論。但無論千變萬化,各具形態的手法都是為切入特定情境的適宜工具,它們對於IP核心價值的繼承始終一以貫之。

“轉譯”《東宮》不易,改編劇如何找到自洽語法?

於“方法論”而言,製片人李歡也有自己的答案:“很多人讓我談《東宮》的成功之道,如果硬要說有什麼方法論,那隻能說是出於熱愛。”踏踏實實、紮紮實實地理解故事並進行再創作,沒有什麼比充分移情更能助推一部好作品的誕生。也因為這樣,我們需要尊重影視化改編中湧現的更多可能性——如果改編一五一十地“等於”了原著,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影視再創作?消除偏見,對IP進行不同語態的闡發,這對創作者和行業而言是重要啟示,也同樣有益於作品和受眾之間的再磨合。好的影視改編方法論,最終還是要是回到如何重新審視IP這一基本面的問題上來。

或許釐清不同藝術創作差異,正視IP價值的內在動能,我們才能在生活之中,真正看出文學與影視的良性互動。兩者各自的表達特點,造就了藝術形式的多樣與豐富,這也需要觀眾與讀者理性審慎看待,不必過度執著於自我的預設。在這點上,《東宮》的改編不僅能夠反饋原來的書迷讀者,也能給予後來的影迷觀眾更多的啟示。昨日會員已可以在優酷看《東宮》結局,相信劇版的最終落地,不但能成為IP改編的鮮活先例,也能提供文學與影視互動創作的有趣照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