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赶场:遗落在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重庆有一种情怀叫上gai(街)赶场。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掰着手指头算赶场天吗?便宜是对赶场的印象之一,价格诱人心动,而比价格更令人心动的是新鲜的品质。赶场这个词,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你还记得那些年的赶场天吗?

重庆赶场:遗落在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天是属于种植的季节,每次上街的关注点都在那一片奇异的绿上。作为一个浓缩的小花市,赶场就在这里拉开序幕。盆栽里的小树苗上结着成熟的果子,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摊前,供赶场的人挑选。买上几盆放在屋顶,可以种植出一个自己的小果园。

重庆赶场:遗落在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杆秤的小贩

“走,赶场!”应该是我们接触的最早、最有仪式感的“逛街”了吧!比起商场的来来往往的顾客,赶场更多了一份人情味。摊主和顾客积年累月已是老相识。卖东西的师傅也乐得实在,食物在手杆秤上的重量上毫不含糊。从来不会缺斤少两,有时甚至还会多出一些。在买东西的功夫上,顾客与摊主还会开开玩笑、唠唠家常。

重庆赶场:遗落在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顾客与摊主在说笑

而赶场的魅力在于:这里人人三头六臂、吆五喝六、七手八脚;这里什么都有,什么都新鲜,也什么都便宜!想到菜市场买菜,跟在大妈身后,等大妈砍完价后,你就说:“我也来两斤!”那样买到的菜准没错。

重庆赶场:遗落在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鲜的肉摊摊

市场上最火热的还是当属肉类。以前赶场总是要买点肉打牙祭,从爷爷奶奶那时期买肉要多称肥的,现在当然是专挑瘦肉啦!还有的熟客会提前跟相识的摊主打好招呼,自己需要哪些东西,摊主便会帮顾客提前预留。

重庆赶场:遗落在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懂事的小朋友在帮妈妈卖菜

赶场时候的菜市场是人最多的,许多人都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自家养的鸡鸭鹅、土鸡蛋,拿到集市上来卖,讨价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超级热闹!对于孩子来说赶场吸引力最大的,莫过于卖的各种小玩意儿还有好吃的,看着那些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经常不给买就开始号啕大哭,免不了会被大人一顿臭骂。

重庆赶场:遗落在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赶场的人群

当然,赶场并不是每天都有的,要等好几天,在固定的时间场合才有。有些地方是“258"有些地方是“369”,还有些地方是“147”。而老重庆的赶场周期一般为四天三场,也有逢单、逢双、五天、七天一场的临时赶场天。

重庆赶场:遗落在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个人都有背篓

我想,在赶场时,人们背上背篓,来到市集,并不止局限于简单的买卖之间。透过赶场,能看到最朴实的人间烟火气。而它,更是赋予了一群人在固定的时间,去用心享受生活。你还记得小时候赶场的情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