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19年全球經濟不會很糟,更應該關注這些問題……

有人說,如果你認為2018年是很艱難的一年,但那可能只是開始。

真的如此嗎?或許也並不是。

3月21日,由德勤中國主辦的2019卓越管理公司論壇上,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認為,2019年世界宏觀經濟整體將較為樂觀,但其他國家的經驗,也引發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在這一次貿易磋商達成後,料有更多海外敏銳的資本,將與國內活躍經濟體形成強有力結合。

這就帶來新的議題,即中國民營企業在走向全球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參與和競爭,如何補足人才,又將以怎樣的態度迎接AI等新一輪技術革命?或許可以在此找到一些答案。

新經濟將與海外資本強有力結合

對於宏觀經濟的看法,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在演講中表示,2019年世界經濟總體比較樂觀,但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值得思考。

比如2018年世界經濟泡沫破滅,全球所有中央銀行,以美聯儲為代表進行量化寬鬆。結果是美國經濟復甦很快,其金融機構修復能力很強。但副作用是資產價格的大幅度上升。這造成一些地方社會難以接受。

還有一個挑戰,在西方社會過去泡沫出現,比如說日本,今天帶來的反思是,政府為什麼不更強有力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日本央行的公共財政是否可以更果敢一些?

許思濤表示,“我提出個問題,在中美貿易談判中,更應該吸取的教訓就是,在經濟轉型的時候,怎麼能夠使得經濟最有活力的,不管是民企還是其他新經濟行業得到最快增長,而對舊經濟的調整有秩序地進行。”

他認為,中美貿易談判短期的結局將是,中國會在市場準入方面有很大的開放,而確實在任何國家的改革開放中,外力都很有必要。

“我大膽預測,在中國經濟開放過程中,會出現中國民營企業家和外國資本,比如說代表加州、代表華爾街,這些對市場嗅覺最敏銳資本之間的強有力結合。因為我強烈感受到中國最有活力的經濟體與硅谷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高創新增速下的挑戰

德勤中國於同日發佈的《首屆中國民企卓越管理公司項目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中國民營經濟規模正持續高速增長。

該報告以“56789”概述了民營企業當今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意義: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超過50%;對GDP、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的貢獻均超過60%;對企業創新和新產品的貢獻超過70%;對城鎮就業的貢獻超過80%;對新增就業的貢獻超過90%。

同時,在研發投入方面,中國企業的增速也十分可期。

據德勤研究,2008年至2017年十年間,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榜單中,中國企業的投入增速在9%-37.5%區間內波動,而全球平均研發投入增速區間在-3.6%-7.7%。

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國內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

但其中仍存在極大的不平衡問題。《白皮書》指出,即使是已經進入民營企業500強的公司中,仍有超過一半的企業研發強度低於1%,超過85%的企業研發強度低於3%。而國際上一般認為,研發強度超過5%的企業才可能在市場上發揮一定競爭力。

因此國內民企研發投入目前仍是由少數龍頭企業帶領,整體水平有待繼續提高。不過德勤方面指出,中國民企主要把創新重點放在產品力的提升和業務形態的創新上,對人才管理、服務、銷售渠道、融資方式、客戶互動等間接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的創新投入仍略有不足,而這也恰恰是大部分中國民企與國際上成功的跨國企業間仍然差距較大的地方。

總體來看,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包括:部分行業准入壁壘較高,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不足,企業融資難且成本高,政策創新性、容錯性不強,環保壓力升級,難以獲取和保留優秀人才等。

以本次入選企業為借鑑,德勤方面對中國民營企業要走向卓越管理,提出幾條建議:儘早進行企業的長期戰略規劃,著重戰略的前瞻性,對長期、中期及短期計劃都有清晰部署;應制定明確的創新管理規劃體系,針對性地進行技術和模式創新並提供足夠的資源和人才支持;建立全球化思維,融入當地社會和價值體系;培養靈活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在宏觀經濟下行、“去全球化”趨勢加深的今天,這顯得更為重要。

全球化如何抓住優秀人才

人才確實是重中之重,但也尤其是初創類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題。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在論壇期間表示,中國公司一定要善於利用全球的人才資源,獲取產品和技術國際化的方法和途徑,這很重要。“沒有國際一流的人才,一定做不出國際一流的產品和技術。”

他也表達了自己的體會,國內企業在用人方面,核心面臨的是人和規則的問題。而這本質上是人治和法治的問題——國際化人才習慣適應規則,中國規則則適應人。

朱興明發現,目前中國企業和海外企業在思考模式上有較大差別,中國企業強調抓機會,西方企業強調順勢而為。“這核心是中國企業太年輕了。如果再過50年、100年,可能我們跟西方企業想的會是一樣,而且我們可能想得更好,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怎麼儘快獲取國際最優秀的人才,其中平衡規則、人治和法治的關係非常重要。”

據朱興明介紹,匯川在全球化過程中,總體把握的是四大方面。首先最為核心的,是人才的國際化,其次要搭建國際化服務平臺,再是產品和技術必須國際化,此外銷售網絡需國際化。

“中國公司最重要特徵有兩個——反應快、距離場景最近。要抓住這2個特點。”他如此表示。

AI機器學習促成商業決策

2018年湧現出大量新興技術和詞彙的普及,比如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等,企業將如何面對?為此,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副教授鄭嶸談到了人工智能應用對公司決策將帶來的重大影響。

他介紹道,通過將高質量的數據交給人工智能,進行機器學習,最終可以生成一個很小的數學模型。這其中會生成幾大關鍵變量,最終促成企業的戰略決策。

“機器能算出來到底哪些變量是最重要的,當然這是基於非常優質的數據前提下你可能才會相信這個模型。這是以預測為基礎的決策模型,因為這個模型建立的時候直接面對的就是最終你的決策。”鄭嶸如此指出。

而同樣重要的是,對於企業來說,當有了這些模型,這些智能就不僅是在個別人的腦袋裡,相關決策人才的流失也不會對企業帶來極大影響。

這其中同樣存在一定風險,但趨勢就是,在人工智能做得好的領域裡它就是比人要更加好。

當然,目前諸多企業還面臨著所謂高質量數據的問題。根據鄭嶸的介紹,這一波的人工智能已經在解決這個困境。這也是AI的另一個特點,即“小數據”的高級決策。

“企業做人工智能,需要很多的數據,但是很多企業都沒有這樣的優質大數據,怎麼辦?這不是唯一的思路,其實AlphaGo是一個最好的小數據成功的例子。”鄭嶸舉例道,“人類歷史上所有圍棋的棋譜加起來差不多有3000萬,每盤棋大概200步,其實只有15萬個棋譜可以用機器去學,在這個基礎上它居然贏了,為什麼?它不是靠這15萬個棋譜,是機器學完這15萬個棋譜之後,自己再產生了無窮多的數據,這樣就能有更高的智能。這個例子說明了,當企業沒有這麼多數據的時候,你想能不能用機器去模擬人的行為,產生新的數據。”

因此鄭嶸總結道,數據驅動的高級機器決策,能夠替代一些做高級決策的人類;此外計算機視覺的迅猛發展,可以推動包括畜牧企業等,更好地時時檢測,及時判斷和響應;而仿人類數據的迅速產生,可以帶來很多高素質的數據。

在最後,他強調,電影中表現的AI最終統治了人類世界,那還是天方夜譚。“在我們有生之年看不見那一類強AI出現,現在的AI還是作為工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