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吹牛的由來嗎?

說大話謂之吹牛,這句俗語大家都很熟悉。但吹牛的牛是指什麼牛,恐怕沒多少人知道。這裡的牛不是指水牛,黃牛,犀牛,而是指蝸牛。

蝸牛是一種俗稱,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辭書《爾雅.釋魚》中稱作螔蝓。梁代顧野壬所著的字書《玉篇》中就有蝸牛即螔蝓的註釋。

蝓作為螔蝓的簡稱,讀音為[魚]。上古時,人們常用蝓的外殼製成吹器。其發聲大而洪亮,由此後來就以吹蝓來比喻口出大話。而唐朝著名訓詁學家陸德明在其所撰的《經典釋文》中,則明確註明:蝓音揄、劉,又音由。蝓讀音不僅與牛相近,而且其俗稱蝸牛,又與其頭部觸角頗似牛首,加上牛形體與力氣大的特點,故吹蝓與吹牛也就相通了。

至於吹牛皮這一俗語,最早則出於黃河河套地區,當時那裡的人用牛皮做成筏子,待遇過河時,便用足力氣往皮筏子裡吹氣,使其能浮人渡河,這吹皮筏子實在是件費力之事,所以當地百姓對那些無所事事好撒謊和說大話的人就流傳有:你有閒工夫就去吹牛皮筏子吧。和:好大的口氣,簡直可以吹脹一個牛皮筏子,這樣兩句話。幾經流傳,就形成了吹牛皮這樣一個口頭俗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