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懂得退讓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唐代布袋和尚的一首《插秧詩》,做人有時候就像“倒退插秧”,擁有豁達和淡定的胸懷,懷著一顆恭敬的心,學會低頭忍受和步步後退,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天空。

做人,要懂得退讓

人生,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中,難免會與人發生摩擦,我們要學會退讓。退一分不吃虧,方顯大度。讓一步有好處,方顯寬容。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之間,多一份包容就少一些紛爭。

做人,要懂得退讓

懂得退讓,才能更好地為前進做準備。

“六尺巷”的傳說一直作為一種美談被人們津津樂道,清朝的一位大學士張英收到一封家書,家書說鄰居要擴建,侵佔了他家三尺地 。為此,家人和鄰居鬥了好長時間的氣。然而,張英看後卻坦然一笑,提筆回信:“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信後感覺慚愧,立刻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深受感動,也把牆主動退後了三尺,建造自己的府院,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正所謂,牆退了六尺,心胸寬了萬丈。做人懂得變通思路,懂得退讓,對自己對別人都是一種好處,你敬別人一尺,別人敬你一丈,凡事懂得顧全大局,象張英一樣,讓他三尺又何妨。

做人,要懂得退讓

懂得退讓,才能讓日子更簡單清靜。

生活中總有部分人,覺得退讓是很沒原則、很丟人的表現,凡事必要爭個高低對錯,寸步都不肯想讓,啥事都想爭贏,其結果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愛人也慢慢離他而去。

其實,適當的退讓,反而會讓彼此變得更親近。妻子懂得讓步,丈夫會更寵愛妻子;丈夫懂得讓步,妻子會更通情達理;父母懂得讓步,孩子會更加懂事;子女懂得讓步,父母自然會欣慰有加。

人生並不是戰場,所以沒必要事事都要爭贏。俗話說,“讓人三分不為低”,處理事情上,要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

做人,要懂得退讓

退,不是膽小怕事。讓,不是懦弱無能。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退讓一步,結果可能就會大不一樣。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

做人,要懂得退讓

人生,心寬一寸,路寬一丈。退讓不是認輸,而是一種人生態度,懂得低調做人,才能學會退讓;懂得退讓,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