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全面金融化的中國,賺錢的邏輯徹底變了!

第二期:全面金融化的中國,賺錢的邏輯徹底變了!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賺錢難,難就難在你在一個高度發達的時代,還在用著史前時代的方式想著賺錢,最終的結果肯定是被時代的車輪無情地碾壓過去。改革開放開啟了全民賺錢的時代,時間更迭,賺錢的邏輯不斷在迭代,全面金融化的中國,賺錢的邏輯徹底變了。

第二期:全面金融化的中國,賺錢的邏輯徹底變了!


1.賺錢1.0時代用“膽”賺錢

改革開發之初,嘗試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很多人害怕成為“資本主義的尾巴”被割掉,而不敢幹。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有膽”的人通過易貨貿易開始賺錢,比較有代表的就是義烏“雞毛換糖”。然後發展為手工業作坊,製造簡單的產品,比如溫州地區大量集聚的家庭作坊。

賺錢1.0時代的本質是要有膽敢幹,抓住“體制轉型紅利”。


2.賺錢2.0時代用“標準化產品”賺錢

大家都有“膽”敢幹了,商品隨之豐富起來,老百姓越來越關注產品的性價比,同樣的性能,只能PK價格了。所以要賺錢的話,企業的目標就很明確,儘可能地擴大生產,用標準化的產品,不斷降低成本已形成低價格來吸引用戶,

這就是現階段很多中國製造業企業的現狀,因為賺錢只能夠通過低價,通過價格戰來賺錢。比如,電視機價格大戰。後來國外的資本看中中國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一時間大量的外資湧入,我們靠代工賺取最微薄的“辛苦錢”,而且面臨著外商不斷降價的威脅,最大程度降成本成為賺錢的根本。

賺錢2.0時代的本質是標準化產品降低成本,抓住“人口紅利”。


3.賺錢3.0時代用“品牌”賺錢

當時間進入了20世紀90年代,傳統的工業化大生產開始被信息科技所改變,互聯網電子商務崛起,慧聰網、中國製造商、淘寶網等互聯網平臺讓比價變的容易,單純的PK價格已經很難抓住消費者了,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從產品轉向消費者,解決消費者的痛點,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的需求。企業想要賺錢的法則就是明白“客戶就是上帝”。充分研究消費者的基礎上,定義客戶,定位產品,然後用“品牌”外化出來。

賺錢3.0時代的本質是在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基礎上打造品牌附加值,從而抓住“互聯網紅利”。


4.賺錢4.0時代用“IP”賺錢

後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和物聯網讓物質變的觸手可及,物質極大的豐富。我們的研究重點應該是如何滿足情感需求,販賣自我價值實現。從客戶到用戶,再到粉絲,然後發展成鐵粉,來獲取長期粉絲價值。不斷去問粉絲要什麼,然後找到和品牌最匹配的產品去滿足粉絲的需求。至此,顛覆了以產品為導向的賺錢邏輯,品牌開始IP(知識產權,全稱為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也稱智力成果權,它指的是通過智力創造性勞動所獲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化,更加關注人本身。比如:傳統的迪士尼,後來的蘋果、小米等,小米通過問米粉要什麼,提供一系列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構建基於IP的小米生態圈系統。

賺錢4.0時代的本質是品牌IP化,抓住“粉絲紅利”。


5.賺錢5.0時代用“金融”賺錢

當房產變成金融產品的時候,中國賺錢的邏輯徹底變了。產品除本身的商品屬性外,應該更多的研究其金融屬性。有人提出“萬物皆是金融產品”,我覺得雖不盡然,但給了我們一個可以思考的全新角度“如何把自己的產品當作金融產品來經營?”。在全面金融化的中國,每一件物品、每一項服務、每一個企業,都可以變成一個金融產品,然後對其進行金融運作。比如電影的金融化,沒拍電影前,已經發了電影信託;當你在看電影,別人卻在賭票房。


賺錢5.0時代的本質是基於實業運用金融槓桿,抓住“資本紅利”。

賺錢2.0-5.0時代將在很長的時間共存,你如何設計自己賺錢的邏輯呢?“人口紅利”、“互聯網紅利”、“粉絲紅利”、“資本紅利”你要抓住什麼?

邏輯對了,才有可能贏;

邏輯錯了,就一定輸。

智君劃重點:

1.0-5.0的賺錢邏輯不僅僅是階梯,需要的是複合性運用,有“膽”是基礎;打造標準化產品;差異化競爭定位品牌;創造IP抓住粉絲;然後用金融的方式,運用資本運作幾何級的賺錢。




《玩錢》中國特色的企業應用金融體系

系列文章為盛智君老師原創,版權歸盛智君老師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用途轉載請註明原創作者。商業用途使用請聯繫[email protected],徵得同意後方可使用。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