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女性媒体人写的关于女性的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名家的推荐

“墨色”,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墨分五色,浓淡有致;人生百味,甘苦自知。作者以深刻而细致的笔法,浓淡有致的描绘,流畅典雅的语言,书写书画界的人世变换,展现艺术圈层的别样而真实的人生。读《墨色》,观艺界,阅人生。

资深媒体人余静的长篇小说《墨色》出版了。《墨色》是一部治愈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作品中描述了孟晓白和蒋凤仪两个美术院校毕业的女孩,在求学阶段与老师产生的情感纠葛。她们分别将做何选择?在这场叩问人性善恶、追寻人生真意的心灵旅途中,她们挣扎、顺从、叛逆、觉醒,终以不同方式完成了自我救赎。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末始,至2008年终,跨度十余年,以主人公个人经历串联时代标志事件,以书画界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折射社会现实,再现艺术圈层的真实生态,抒写有情世界的众声喧哗。


这部女性媒体人写的关于女性的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名家的推荐


这部女性媒体人写作的关于女性的长篇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肖云儒、李星等先生推荐,他们说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相对于大社会,艺术圈是个小圈子,但这个行当以描绘大社会为己任,倒更能折射出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文艺圈因此成为社会生活的聚光圈。作为一名文学新人,余静的首部长篇便将笔触伸向这个领域,勇气可嘉。

小说在展现艺术圈层独特生存状态的内里,我们一直能够听到作家深沉的发问:在这个热闹到喧嚣的时代,面对人性的复杂、利害的权衡、情感的纠缠,我们要坚守什么、舍弃什么?我们的内心将如何安住?这样的探讨极有意义,相信会引发广大读者的兴趣。

李星(著名文艺评论家):

“墨色”既是作为中国国粹的水墨画的重要语汇,又是小说作者对透明而暧昧的人性、人生的体会与隐喻。让我想不到的是文友余静,竟有如此行云流水、绽放如花的文字及语言表现力,优雅的叙事、谨严的结构,敏锐的观察力和透视力,让读者从中体味到生活的丰富与多姿多彩,也感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邃,个人命运的偶然与必然。这是一部能够让人得到人生启示与文学的美感享受的好小说。

仵埂(著名文艺评论家 教授):

这部作品出乎我的意料,不像是出自一位第一次写长篇的新人之手。小说结构合理完整,故事编织缜密新奇,人物心理细腻缜密。尤为难得的是作品中流淌的韵味气息,饱满而充盈,悠长且绵密,显示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小说展开的背景生活之熟稔,以及良好深厚的艺术素养。

穆涛(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

这是一部开生面的小说。叙事是一意孤行的,如山涧中的水流,从容不迫里有点冷,有点愤世,有点不安。但山有多深,水有多长。且这水的出发点不是用来灌溉的,而是直指人心,让人觉悟和自醒。“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杜甫的文学观,他强调写作者的“寸心”须在“知得失”上,知人性的得与失,知世道的得与失。余静让我感慨,怎么一出手,就写出这么一部冷热兼融自带深度的小说,她把小说写出了大。

吴文莉

(画家 作家):

余静的新书《墨色》是以打印稿的形式送给我的,之前,我知道她在创作和美院、画家有关的一本小说,那时我就在想,她会从哪个角度去写这样的人群呢?

余静的文字简洁冷静,一如她的性格,细读时却总能在静如湖面的行文下,感受到剧烈的疼痛和委屈。她不动声色在小说里再现了一个与当代美术相关的社会环境,由美院、艺术期刊、拍卖行、画展构建的多重人物关系,生动复杂。小说里,因为20008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上至副院长,下至研究生、记者,都于小说所描述的时代紧紧贴着,产生了极强的时代感。尤其是《墨色》中的两个美院毕业的女性孟晓白和蒋凤仪,性格迥异,却同样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承受着类似的疼痛,人物塑造颇有时代性,又有艺术女性特有的气质。

我想,可能因为特殊的学画经历,我没有上过美院,没有以画坛业内人士的身份,深入接触过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但我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画家,所以这书我读来格外感受不同。她书里描写的时间段,我也在画画、办画展、出版发表作品,接触的全是书里人物的职业,所以我以为我熟悉她所描述的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因为这是大多数画家都经历过的。但是,余静的小说《墨色》又仿佛是一个放大镜,以倒叙、插叙的手法将时光倒流,聚焦并放大了一个我以为我很熟悉、实际上又有许多完全不知道的东西,如同她的书名,墨和色相混,清者自清。又或者,墨分五色,我看到的层面,远远不如她所深入观察并思考过的。如果余静没有在美院读书的经历,没有在媒体和美术馆工作的经历,便无法深入到这个层面;如果她没有如此细腻观察社会的能力,没有这样的文笔,也无法在浓淡难辨的“墨色”中看清人性,无法形成如此有社会价值意义的作品。

所以我想,余静这部小说的价值,不仅仅是给我们描述了一群与画相关的人物,也不仅仅是这些人物的命运令人唏嘘感叹。重要的是,她使我们通过了解这个特殊领域人群所特有的时代性和每个人物的爱恨,能够回头看到中国美术产业的发展和美术教育在那个时期真实的状况,从而进入深深的思考。

余静,资深媒体人,策展人,专栏作家,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创办《华商报·读书周刊》、“周六有读”原创文学微信公众号,曾担任华商美术馆副馆长、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媒体评委等。常有散文随笔发表于报刊,代表作有《城墙根下的兴隆巷》《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