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古鎮,一個被人遺忘的歷史古鎮


磧口古鎮位於晉西呂梁山西麓,黃河之濱,臨縣之南端。屬於山西臨縣,清代至民國年間,憑藉黃河水運,一躍成為當時北方的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同時,也是晉商發祥地之一。

磧口古為軍事要衝,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憑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商貿重鎮,西接陝、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為東西經濟、文化之樞紐,享有 “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磧口的繁榮緣於大同磧的驚險,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是一段近500米長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難以通行,磧口遂成為黃河北幹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並由此而得名。

磧口的繁榮緣於大同磧的驚險,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是一段近500米長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難以通行,磧口遂成為黃河北幹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並由此而得名。


當時,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由河運而來,到磧口後,轉陸路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物資經磧口轉運到西北。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隻有150艘之多,各類服務型店肆300多家。日復一日,磧口便以“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南北。

現鎮內有數量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築,主要有貨棧、票號、當鋪等各類商業性建築和廟宇、民居、碼頭等,幾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間典型的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類型。由於古鎮至今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古老的民居,成為當地第一景觀。這裡的明代、清代民居,構築成一條條街道,這些街道又矗立在黃河邊。民居,依地形斜坡狀組合排列。街巷裡,古老的黃河卵石鋪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磚瓦構築成了房舍,飄逸著一種古韻。房屋已斑駁失修,雖不致殘破,但卻風骨奇峻。


一座座青磚灰瓦蓋成的小院,一條條由青磚鋪成的衚衕,是磧口古鎮的標誌性建築。在這兒生活的人們如今依然守著不緊不慢的生活方式,有著故去的繁盛歷史,但當地人們卻能守著平淡,各自過平淡的生活,這樣的磧口,才有一個真正古鎮該有的歷史韻味。

磧口古鎮的街道、店鋪是清代山區傳統建築的典範。主街道順著臥虎山,從東開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黃河北上,時曲時折。

據記載,磧口店鋪大規模修建是從清乾隆年間開始的,道光年間,全鎮已有店鋪60餘個,到民國五年,店鋪林立,除本縣外還有包頭、河曲、綏德、府谷、孟門、汾陽、孝義、介休、平遙等地人開的店鋪,多達204家。

一座座青磚灰瓦蓋成的小院,一條條由青磚鋪成的衚衕,是磧口古鎮的標誌性建築。在這兒生活的人們如今依然守著不緊不慢的生活方式,有著故去的繁盛歷史,但當地人們卻能守著平淡,各自過平淡的生活,這樣的磧口,才有一個真正古鎮該有的歷史韻味。

黑龍廟雄峙河東臥虎山,山環水抱,陰陽交會,山的氣勢,河的雄渾,形成了“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

"物阜民豐小都會,河聲嶽色大文章",是清代文人崔炳文對山西磧口小鎮的描述。磧口,作為黃河邊上的樞紐地帶,晉商在此地辛勤經營,讓這個繁榮小鎮除了留下許多精緻的建築,更增添了人文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