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民国锦鲤林徽因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传》民国锦鲤林徽因

徐志摩,成名作《再别康桥》,小时候感悟不到《再别康桥》里的美和意境(现在也并没有很能体会),但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是张口就能来。

在这本书之前,我看了《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感受到在那本书里,作为先进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残酷无情,看到了他对自己原配妻子张幼仪的冷落和嫌弃,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林徽因的欣赏与痴迷。

让我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奇女子,才能收获到徐志摩如此的青睐?到底是有怎样的魅力,才能让梁思成与其一生相爱相守,不离不弃,为了得到答案,我看了这本《林徽因传》。

刚开始看时,我很羡慕林徽因的运气。

她出生名门,即使母亲因不被父亲林长民喜爱而受尽冷落,但她却深得林长民的器重和偏爱,林长民还带着她一起游历了欧洲,也就是在那里,林徽因获得了建筑艺术的启迪,遇到了陪伴和迷恋她的徐志摩。

林徽因爱不爱徐志摩,这本书里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那段独居异国,孤单失落的日子里,徐志摩陪着她一起度过,她对徐志摩是感激,是崇拜,还是喜欢,我没有得到答案,但她最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了他,这一点毋庸置疑。

林徽因心思细腻,她的母亲因被父亲冷落而心生怨恨,那些发自肺腑的怨念深深地种在了她的心底,她得知徐志摩有妻子后,便下定决心不接受他的爱意,或许在她的心底,实不愿让张幼仪变成自己的母亲,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家庭不幸的始作俑者,即使徐志摩为她离了婚,她也没有回头。

回国后,她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梁思成同样是一位世间不可多得的优秀才子,给予了林徽因一段幸福而无憾的婚姻。即使林徽因去世后他再婚了林洙,但在林徽因活着时,他对她的掏心掏肺,情真意切也不能被掩盖。

林徽因自己也从未后悔选择了梁思成,心甘情愿与他携手一生。她的身边不乏追求者,除开徐志摩的特殊原因,还有对她百般呵护,千般爱慕的金岳霖。

在她因金岳霖的爱而对婚姻有一丝动摇时,梁思成忍痛愿给她自由,尊重她的任何选择。

文中是这样说到“梁思成是真正的绅士。一场对作为丈夫的他来说至为尴尬的感情波澜,被他的真诚和博爱所化解。他对林徽因的尊重和珍爱使他不忍让徽因在感情上受一点委屈。他对朋友的笃诚和信任使他赢得了朋友们永远的敬重。

最终她依然选择继续同梁思成在一起,在她生命的尽头,她最想见的人,也是梁思成。

金岳霖一生未娶,很多人说,那是因为他爱的自始至终都是林徽因。文中提到“在林徽因去世后多年的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开席前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这样深沉而长久的爱,世间又有几人有幸能得。

林徽因是幸运的,她收获了高贵的出生,父亲的偏爱,才子的爱慕,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我甚至想把她称为民国锦鲤,但看完她的后半生,我犹豫了。

抗战的颠沛流离,没药可医的肺结核,生活条件的每况愈下,每一样都将她的生命揉碎,让她渐渐失去了安定时期的浪漫多情,从前的活力满满也被丝丝抽离,她再没有足够的精力投身于热爱的建筑事业,她爱的朋友,爱的思成也不能常常陪在她的身旁。

那段日子无疑是灰暗的,但因为家人用尽全力的,体贴入微的照顾和关心,因为友人的牵挂和帮助,她熬过来了,可惜身体再没有恢复到从前。

建国以后,她和梁思成受到重用,过去的努力被认可无疑是感动和温暖的,但无论她有多么澎湃的激情,多么热血的抱负,她都只能拖着病躯,用尽每一丝力气才能勉强为学生授课,才能参与国徽和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在生病最后的日子里,她看到兢兢业业、勤勉能干,一心报国的思成被批斗,她的心底应该是说不出的委屈和心疼吧。

1955年4月,在同仁医院的病房里,她离开了。

很多人觉得,她在1955年离开或许也能看做是一种幸运,至少不必经历此后的场场浩劫,对于身体虚弱的她来说,那必然也是撑不过去的灾难。

她的一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浮沉,感受到了无数的喜与悲,到底能不能算做幸运,可能林徽因自己也无法下定论。

但这个世界有她来过,对于我们而言,是绝对的幸运,她是为我们带来幸运的锦鲤。

感谢她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浪漫的诗篇,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为新中国建筑的未来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

徽因,你便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