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1

這些天,全世界的科幻迷都身陷難言的悸動。

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1月9日發表論文稱,加拿大最近推出的射電望遠鏡(CHIME)在去年試運行期間捕獲了13個“快速射電暴”(FRB)。

其中,1個來自15億光年外的射電暴在兩個月內反覆出現6次。雖然《自然》雜誌並未就此給出任何與外星生命相關的推測,但BBC、CNN、衛報等媒體,都將重複性的無線電波解讀為外星文明發來的信號。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這種推斷喚醒了國內科幻迷關於《三體》的記憶:在宇宙這座黑暗森林中,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一旦被發現,就很快會面臨生死大限。

因此,很多人在轉發這則新聞時,沿用了《三體》的經典橋段,像是在傳播一句心照不宣的“暗號”:“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連《三體》的作者劉慈欣都接受了《新京報》的訪問。面對要不要回答這個問題,大劉說:“其實回覆或不回覆對人類都無所謂,15億光年是多遠的距離,你知道嗎?而15億年是多少年?15億年前地球陸地上還沒生命,生命還沒從海洋爬上陸地,根本不用考慮這樣的事件。”

關於要不要回答,有一個關於知名科學家霍金的故事。前兩年,我國研發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曾經捕獲過一個來自宇宙的信號。

當時霍金就勸告中國不要回答,並希望世界上能夠監聽到宇宙信號的射電望遠鏡不要回答任何可疑訊號。在不明白對方意圖的情況下,不要暴露人類文明的存在。

昨天在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亮相的“科普網紅”、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教授也說,將射電暴和外星文明聯繫起來,基本是胡說八道。這其實是一種新的自然物理現象。

至於要不要回答,“如果真的有一個比我們高等許多的地外文明,他們為什麼一定要消滅或威脅我們呢?雖然人類歷史上是出現過高等文明對欠發達文明的侵略,但是我並不認為一個比人類高等許多的文明造訪,一定意味著威脅。”

推論如此,但看起來和眼下毫無關聯的關於外星生命與文明的猜測,確實引發了一波科幻話題的風潮。


2

圍觀全過程的我,感到很好奇:為什麼一個科學前沿的發現,會牽動每個普通人的興趣和關注熱情?

或許是因為,我們對未知的東西,總是充滿神秘浪漫的想象。這是發自肺腑難以抑制的天性。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看過《十萬個為什麼》,或多或少問過自己或者爸媽、老師這樣的問題: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是從哪裡來的?人為什麼是萬物的靈長?這個世界上究竟有外星人嗎?

文藝作品也會圍繞這樣人皆有之的幻想來做文章。

比如外星人。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腦中的ET是溫和柔軟的。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詹姆斯·卡梅隆腦中的外星人是迅猛堅定的阿凡達。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雷德利·斯科特開啟的猙獰恐怖的《異形》系列,用的是Alien這個詞,字面含義就是外星人。

千人千面,萬般想象,對世界原初的好奇,就能滋養那麼多永世流傳的經典。

可是,對我們普通人而言,當我們慢慢長大,原本對科學和自然強烈的興趣,就慢慢擱置下來,或者被更具體更切近的問題取代:我要從事什麼職業?怎麼才能賺更多的錢?成功人士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這可以理解,但真的可惜。

某種程度上,遵從“黑暗森林”法則,對疑似外星傳來的信號堅持“不要回答”的鴕鳥姿態,就像是現實中我們成長的隱喻:一邊是競爭日益激烈的“叢林社會”,一邊是逐漸丟失的好奇心和對外部世界的保守態度。

愛好科學求索新知的少年,不應該變成這樣兢兢業業但又營營役役的成年人。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我們的征途都應該是星辰大海。


3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漂泊半生,依然少年?

我能想到的解決之道,就是面對新知的時候,永遠好奇,永遠渴望答案。不是“不要回答”,而是“世界一定有答案”,我們要為了答案不斷求索。

今天,00後的青少年,都在問些什麼問題?

我在QQ看點上看到了一個名叫“尋找100位問號少年”的活動。這場活動的發起者,是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一個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騰訊公司主辦,是為青少年打造的年度科學盛典。

在#向世界發問#的tag下留下這樣的問題:

在夢裡無意識夢到的某些東西,在現實中過了許久也會發生一模一樣的場景。既然夢境可以去往將來的某個點,那麼是否可以根據夢境來幫助我們,作為我們穿越時間的起點?

人工智能佔領世界後人還有生存的意義嗎?他們可以擁有感情嗎?

要如何證實平行空間的存在呢?如果真的存在,我能不能見到另外一個我呢?

靈魂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靈魂可能被發現嗎?可不可以把靈魂保存起來?如果可以以某種形態保存的話,我們將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不難發現,這些青少年關心的不僅僅是科學前沿的知識,背後也關乎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如果能夠給他們答案,引導他們繼續好奇下去,而不是用逼仄窘迫的現實框住他們,也許,他們之中也會誕生改變人類前景的人。至少,能培育出更多獨立思考自由行動的靈魂。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旨在傳播權威的科學內容,激發中國青少年對科學話題的關注,引導青少年以科學家為新偶像、以科學探索為新時尚,葆有“世界一定有答案”的探索精神。

首屆科學小會昨天在深圳舉辦。所謂“小會”,有三重含義,一是指專門為青少年量身定製,而非成年人;二是指偉大的科學突破也常起源於小問題,它激發興趣和熱愛;三是指不空談宏願,願為喚起更多青少年的探索之心盡綿薄之力。

科學小會上,騰訊與Science共同推出全球首個“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

榜單綜合了權威性與關注度,由Science權威科學編輯聯合頂尖科學家,從近十年來的前沿科學突破中遴選初篩。入圍的二十個科學問題,結合騰訊內容平臺QQ看點上的10萬名中國青少年興趣調研,最終出爐十大科學看點,由Science新聞主編Tim Appenzeller在現場揭曉。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榜單出爐後,全球知名的科學家親臨現場,解讀榜單熱點。像知名科普作家、霍金愛女露西·霍金、最懂睡眠的醫學家查爾斯·採斯勒等科學家和科普學者,都給現場的青少年提供了向頂尖科學家發問的機會。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霍金愛女露西·霍金在科學小會

不僅要回答,還要回答得好,回答得新,回答得有趣。這是青少年科普時常弱化卻不可或缺的。

我們總是說,少年強則國強。給少年最好的環境就是,讓他們能夠成熟,但也永遠保留少年般的單純和好奇。而在科學的汪洋中徜徉,是再好沒有的方式。


霍金警告不要回答,霍金女兒卻在中國和孩子說“一定有答案”


在這一點上,騰訊自始至終都在行動。

去年9月,騰訊發佈“騰訊青少年科普計劃”,涵蓋多項青少年人才培養的重要項目。

此前,騰訊舉辦兩屆騰訊青年營,促進三地青年溝通交流,瞭解最前沿的新科技和新文創,為灣區發展儲備青年人才。連續舉辦六屆的騰訊WE大會,連接最具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青少年已成為關注大會的主要群體之一。

騰訊還在青少年藝術教育和提升網絡素養等方面持續投入。2017年11月,騰訊聯合荷風藝術基金會發起“藝術行動”,共同探索“互聯網+藝術教育”,為鄉村孩子開啟藝術啟蒙。

去年8月,騰訊DNA(Digital Natives Action)計劃發佈網絡素養支教方案聯合高校、公益組織等機構,開展面向鄉村兒童的網絡素養公開課,探索網絡素養教育的新模式。

這些都對青少年在各方面的深度成長,提供了頗具意義的幫助。

今天,如果要對年輕的孩子說些什麼,我想就是求真,求知,獨立,自由。

這是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在做的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理應對自己提出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