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樓子礙事,1915年北京市政督辦提議袁世凱首肯的改造工程


朱啟鈐

1915.06.16.朱啟鈐在正陽門箭樓舉行改建開工典禮。

正陽門,俗稱“前門”,是當之無愧的“國門”。可是對於老百姓來說,通過正陽門卻非常麻煩。正陽門箭樓下的正門終年不開,只有皇帝經過時才開啟。平時車馬行人只能從甕城兩側的“閘門”進出,而閘門是“向夕即閉”。閘門關閉後,無論多麼緊急的事,也要等到第二天開城門才能出入。

不但出入不便,而且擁堵,擁堵的原因就在於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的交叉存在。明清時期正陽門外就形成了一個商業區。而1901年以後正陽門甕城兩側新建了“京奉鐵路正陽門東火車站”和“京漢鐵路正陽門西站”,使正陽門周邊的交通量劇增,有時甚至會堵到深夜。據記載:1915年外城的老百姓去中央公園參加會議,通過前門城樓就得花1個多小時。改造前門的交通提到市政府日程上來。

時任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的朱啟鈐向袁世凱總統提出《修改京師前三門城垣工程呈文》,對正陽門的改造一共提出了六點意見,包括拆除甕城、修飾箭樓、解決雨季積水問題、拆遷房屋、徵收土地以及疏浚河道等等。   計劃公佈後舉城譁然,認為此舉“破壞京城風水”,反對聲不絕於耳。但朱啟鈐扛住壓力逆輿論而行。最終得到了大總統袁世凱的首肯。
















正陽門城樓西側修建的兩個卷洞,利用火車運輸渣土的情形。為了清運拆除甕城的渣土,臨時將鐵路延伸至箭樓腳下,使用火車運輸渣土到東便門和西便門一帶去填埋窪地。

正陽門城樓東西兩側修建的卷洞完工,甕城已經沒有了,甕城裡面原有的兩座廟宇毫髮無損。正陽門改造首先是將甕城拆除,露出箭樓和城樓之間開闊的廣場。甕城內外,除關帝廟和觀音廟以外,其他建築一律拆除。同時在正陽門城洞的東西兩側,打開兩個門洞,東門洞直通戶部街,西門洞通往西皮市。在甕城的外側還修築了兩條寬闊的馬路,增加了四條環繞箭樓直抵前門大街的車道。使北京外城與內城的交通發生了徹底的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