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作者 / 秋實

今天中午剛播出最新一期,話題#女兒們的戀愛#便又登上了微博熱搜。前有湖南衛視的《我家那閨女》,後有芒果TV的《女兒們的戀愛》,重疊度較高的兩檔節目都發酵出了不俗的熱度,看來芒果臺在情感觀察類綜藝上“玩出了心得”。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比如,正在熱播的《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二季依然“不負眾望”,無論在市場反響還是觀眾評價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期單在芒果TV上的播放量就達到了1.5億,節目也在豆瓣上斬獲了6.8分,與第一季的6.9分近乎持平。

在芒果臺“玩出了心得”的背後,反映的似乎是情感觀察類綜藝在市場上的“屢試不爽”。無論是由地方衛視推出的已播的《遇見你真好》和《戀夢空間》,還是由視頻平臺製作的待播《女兒們的男朋友》與《喜歡你,我也是》,一大波同類型節目要麼“霸屏”,要麼走在“霸屏”的路上。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然而,不是每一檔綜藝都能“突出重圍”,同類型節目的增多一方面加劇了內部競爭和同質化傾向,另一方面也會過度消耗題材紅利和觀眾好感,像在節目模式上與《心動的信號》較為相似的《遇見你真好》和《戀夢空間》就陷入了收視不佳的困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情感觀察類綜藝既可以成為“香餑餑”,也可能淪為“燙山芋”。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觀眾之“病”

事實上,情感觀察類綜藝或者俗稱的“婚戀交友類節目”,它們的走紅和扎推不是現在才發生的事情。

早在2010年年初,《非誠勿擾》的橫空出世就為此譜寫好了序曲,它的出現並不屬於節目類型的開拓或者創新,而是讓婚戀交友節目一下走進了千萬普通觀眾的視野中。自《非誠勿擾》始,婚戀交友節目才成為堪稱引發全民觀看和討論的對象。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本來“婚戀”和“交友”就是根植於人性深處的兩大情感需求,加之存在於轉型中國之下的年輕群體普遍身處的人際關係困境,此類節目在受眾心理層面具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

《非誠勿擾》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令市場上的婚戀交友節目“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近乎形成“霸屏”態勢,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我們約會吧》《非常完美》《百裡挑一》等。不過好景不長,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2010年6月,彼時的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兩份正式文件,開始“出拳”整飭“相親類節目氾濫、造假、低俗”等問題。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隨著監管層的介入,“相親類節目”的數量有了明顯下降,在內容尺度上也明顯收斂了很多。隨著題材更新穎、玩法更多樣的綜藝的出現,很多同類型節目要麼是創新乏力、收視疲軟,要麼是形式老舊、不敵競爭,它們大多逐漸消弭於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的綜藝歷史當中。

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情感觀察類綜藝跟婚戀交友類節目有著天壤之別,但它們在內容核心上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圍繞著兩性關係做文章,契合了觀眾對於婚姻或者戀愛的情感訴求。

這麼看,如今情感觀察類綜藝的驟然增多似乎可看做是“相親類節目”的捲土重來。換湯不換藥,看來人們仍然需要能夠或撫慰心靈、或滋潤心田、或滿足幻想的愛情良藥。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節目之“藥”

需要“滋潤心田”的人顯然並不在少數,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婚姻登記人數持續下降,離婚率在2000年之後更是不斷攀升,正反兩方面促使由未婚和離婚群體共同構成的總人口規模達到了2.4億。

海量的單身汪不僅催生出了“單身經濟”這一新概念,更是構成了情感觀察類綜藝尤其是婚戀交友類節目最佳的受眾樣本庫。在這一基礎上,自帶良好營銷屬性的節目內容便更容易成為吃瓜群眾們的熱議話題。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這種類型的節目大多會製造出若干個CP組合,對於相當多喜歡“磕CP”的觀眾來說,這自然能成為一種話題營銷的手段和增強粘性的方法。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婚戀交友節目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人們對於戀愛的假象或者說是YY,即使並不真實。一位看過不少此類節目的單身小夥伴就對娛Sir表示,當看到明星在熒幕上“談戀愛”的時候,她只會安心品嚐那一刻撒下來的糖,而不太計較其中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當被問及看過這些節目,自己是否更會戀愛的時候,她連連搖頭。大部分情感觀察類綜藝更多的只是在消費著人們的情感需求,而不會指出一條明路,它們的火爆背後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群體性的焦慮。

屌絲會因為自己沒車沒房不敢向心儀的對象表白,白富美也可能會因遇不到與自身條件相匹配的男生而苦惱,仍穩固存在於社會中的傳統婚姻觀念與年輕群體的現實處境和心裡想法等還是存在著不小的矛盾。

對於觀眾來說,節目給不出良藥,即便在節目所描繪出的愛情海洋裡徜徉的再爽,終究也要回到冷暖自知的現實生活中來。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撞車之痛”

再好吃的菜,如果吃多了也會覺得乏味。雖然情感觀察類綜藝容易擊中觀眾的“痛點”,但同質化的形式和內容還是會很快被淘汰和堙沒。

《心動的信號》確實在去年掀起過一陣收視熱潮,每期節目播出之後,相關話題都能登上當天的微博熱搜榜,連參加節目的幾位素人嘉賓都在網上收穫了不俗的人氣。但若是簡單模仿它的模式,勢必無法取得同樣的效果,在此情形下,《遇見你真好》和《戀夢空間》收視不佳幾乎成為了一件可以預見的事情。

同時,也能看出素人綜藝不易做。《心動的信號》裡的8位素人嘉賓是節目組從幾千人中層層遴選出來的,各具強烈的獨特性和典型性。如果挑選了不甚合適的素人擔任嘉賓,節目也會因缺乏話題性等因素而迅速沉寂下去。


婚戀綜藝的“藥”,治不好單身狗的“病”


節目出現同質化傾向、題材因扎堆而“撞車”,以上成為了如今的情感觀察類綜藝面臨的現實處境,隨著更多同類型節目的開播,這一情形將會更加嚴重。

如《女兒們的男朋友》雖主打“明星父親+素人女兒”,跟《我家那閨女》和《女兒們的戀愛》裡的“明星女兒+素人父親”正好相反,但節目聚焦的都是“女兒們”的情感問題,如何做出差異化的內容會是一大挑戰。

看到快要滿屏的情感類綜藝,娛Sir有時也會不自覺湧現出一種戀愛了的錯覺,但掐掐手指,算算房價,還是去自覺搬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