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學,收穫了什麼

新加坡遊學,已經熱了很久。就我的所知而言,最少在十年前,就已經有各種機構在運作。

那時,我得到的反饋是什麼呢?

無非就是走走、看看、吃吃、拍拍……而且來自小朋友的反映不是很好。有個當時五年級的孩子告訴媽媽:“我們同學都在抱怨,說吃得不好,住得太差……”

我們當然可以說,遊學嘛,你小孩子家家怎麼能只關心吃住玩?

可是,這才是孩子。想想看,大人出遊,不也是這樣?同我們加斯頓小學主辦的“勇敢的心”不同,這樣的遊學畢竟不是以磨礪意志為主的,畢竟是在國外,衣食住行特別是安全是要有基本的保證的。

那麼,“學”呢?

轉了一圈,學了什麼?

記得某民辦學校,組織一年級的孩子到新加坡去遊學。有人問我怎麼看,我非常主觀地表示懷疑:“出國,語言肯定是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讓孩子去使用英文,去感受英文學習的重要性。那麼,一年級的小朋友,不過就是會說那麼幾句簡單的會話,有意義麼?這個學校的動機,無非就是為了一個錢吧?”

盈利,無可厚非。但是,我一向認為,所有同教育有關的活動,都該體現三個度:孩子的角度、教育的高度、文化的深度。如果盈利為先,如果只是玩個花樣,那麼……你的良心不會痛麼?

就要返程了。我和沈凡老師以及十一位小團員。

如果我說,儘管我是這次翼起來新加坡研學之旅的帶隊老師之一,可是仍是存有三分不確定踏上旅程的,你信麼?

之前,我看了翼起來青少年研學旅行中心提供的課程安排及教師手冊。打心眼裡來講,非常認可,也很是期待。同我所瞭解的其他研學旅行不同,翼起來的研學設計,同南明教育的理念是高度統一的,即重視課程。出發之前,就由專業的老師就通過微信群組織前置課程的學習,讓孩子們對新加坡有了一個相當全面的認識,並思考同主題相關的幾個重要問題。而在旅行中,不只是遊覽風景名勝,而且參訪城市規劃部門、新生水廠、學校等,不只是參訪,而且親身體驗,結合研學手冊來進行討論和總結。日程中甚至還給了孩子們一整天的自由行動時間——分組、發錢、完成任務!恐怕對很多大人來說,拿著一部沒有信號的手機在異國他鄉的街頭走上一整天,都是一個難題!

但是,能夠落實幾分?

多少想象,都扛不過柴米油鹽。多少情懷,都經不住雨打風吹。

走過了,就有底兒了。

我們的孩子究竟收穫了什麼?

簡單回顧,做個總結。

第一, 開了眼界,見了世面。

這看上去是很自然的,誰出門都能長見識。你看,有的孩子是第一次乘高鐵,第一次乘飛機,第一次轉機,第一次同大海親密接觸,第一次離開父母旅行,第一次出國……沒有“經歷”,就沒有“經驗”。我問孩子們,今後和父母一同旅行,有沒有信心做開路先鋒?他們信心滿滿。

而選擇新加坡為目的地,無疑是正確的。

這是一個同中國淵源極深但截然不同的國家,讓我們感到親切又新鮮。

原來四個不同民族的人們可以如此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彼此尊重,齊心協力。

原來一個從開埠到獨立到如今不過二百年的國家,對歷史有如此鄭重的態度。

原來儘管寸土寸金,政府依然能夠牢牢掌控房地產的發展,保證居者有其屋。

原來儘管資源匱乏——沒有一滴油,卻成為東南亞乃至世界最繁榮的國家……

原來一個用水超過百分八十需要向鄰國購買的國家,卻能夠通過科技創新,成功開發“NEWater”,既保證了居民生活用水,還成為了立體綠化的花園之國。

原來,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有可能會變得更好。

第二, 感受“英文”,認識“學習”。

實際上,就英文環境而言,新加坡對於中國孩子的挑戰並不算大。因為華人在當地佔百分之七十以上,政府也一直提倡推廣普通話,特別是在景區、購物中心等,很容易遇到會聽得懂、會講明白漢語的當地人。

但是,我們仍然感受到了語言不通所帶來的各種不便。

在新生水廠參觀,在環球影城玩耍,不只是書面指示,所有的講解也是純英文的。

舉個更具體的例子,單單是從我們所在的酒店到魚尾獅公園,為了查詢適合的地鐵線路、找到候車月臺,我們的孩子足足折騰了近一個小時,先後問了七八位路人,才算是摸到了門道。

哦,我們當老師的自然早就做好了功課,卻袖手旁觀。而孩子們起初的確是羞於開口,而是埋頭研究路線圖並激烈討論——而當張浩然這個十二歲的小夥子第一個勇敢開口,大家就發現原來同陌生人講話不是天大的困難。

於是,孩子們紛紛表示,自己的英文還是相當poor的,而要想體驗更為豐富多彩的文化,走向廣闊而美好的世界,是要繼續加油才對。

點燃內心的驅動力,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務。

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學院這兩所在亞洲數一數二、在世界也位於前列的頂級學府訪問,則讓孩子們更是心潮澎湃。

這麼好的學校!

那麼用功的哥哥姐姐!

分別接待我們的兩位中國留學生,一個來自東北,國際漢語研究生在讀,另一個來自河北,綠色建築專業研究生在讀。兩位大姐姐非常熱情,非常耐心,不過短短一兩個小時的交談,卻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也許,這兩位姑娘就是我們的這些孩子明天的模樣?

第三, 體會“國際化”。

什麼是國際化?

英文環境、不同膚色、多元文化?

對普世價值的理解,更重要。在新加坡,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對人的關愛。而讀懂這些細節,就是一種最生動的學習。

如公共交通。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之發達,毋庸置疑。不過七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國土,約五百六十萬的人口,擁有汽車的比例相當於每五人一輛,不可謂不高。但在新加坡,少有擁擠感,雖也有行駛緩慢的時候,但是絕不會讓你有塞車之痛。因此,新加坡的交通系統被公認為全世界第一,而能夠做到這一點,政府部門精心的設計、嚴格的管理功不可沒。其背後,正是源於人文關懷。

政府鼓勵人們使用公共交通,一方面是使用經濟槓桿來控制機動車,一方面則是讓大家覺得公共交通快捷而且貼心。我們看到,每個公交站都有隔離樁,確保候車的安全;公示牌的信息非常全面,含路名索引、站名索引和車輛信息;配備座椅,而且有高有低,高的座椅是斜面,為的是方便老年人使用。我們還看到,地鐵站的通道為防行人在拐角處碰撞,不只是畫線,而且安裝欄杆,不只是安裝欄杆,而且安裝鏡子,甚至把整扇門都裝上鏡子;地鐵從早上五點五十九分到晚上十一點五十九分,每兩分鐘就是一列,毫不擁擠。

如房屋。

在這裡,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經濟適用房”的居民佔大多數。這樣的房子,由政府設計、建造、裝修和管理,面積從六十平方到一百四十平方不等。多少錢呢?六十平方的房子,新幣九十萬——新加坡的就業率極高,剛畢業的本科生的工資為月五千元新幣。注意,這裡的六十平方,不是建築面積,而是實用面積。如果住滿五年,既可以自行買賣。那麼,如果不願買房呢?可以住“廉租房”,每月租金五十新幣左右,即人民幣兩百到三百元。

對了,還有一點是蠻有意思的。

地鐵竟然沒有安檢。環球影城也沒有!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是把每個人當成好人來看待的,同香港、韓國等相似。所以,人們的感覺很好。

這樣感覺很好的人,自然就如我們的小團員王澤宇在英文小演講中所說的,很友好,很不同。

是的,新加坡人的素質普遍是很高的。

還是舉交通的例子。

新加坡的司機開車是很規矩的。幾天裡,我沒有見過突然變道和強行加塞的,像我們的導遊托馬斯先生開車,如果需要變道,一定要等到相鄰車道沒有來車了,才會從容轉向——哪怕後面的來車距離他有五十米,他也會耐心等待。我們還多次體驗到過人行道的踏實,因為所有的車輛都會主動停下來等行人通過,是的,非常主動,你不走,他還會微笑著擺擺手提醒你但走無妨。

托馬斯說,法治是新加坡的基石,而法治不是建立在懲罰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因此,所有的新加坡人從小就是在一個法治的環境中長大,所有的規則或者說文明,都已經融入新加坡人的血液。

這是不是普世價值的體現?

第四, 瞭解不一樣的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我的觀感是三個詞:精英教育、職業教育和立交橋式的架構。

精英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兩條腿。在小學階段,有兩個重要的考試,一個是在小學二年級時進行,通過考試來進行分班,把佔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高IQ孩子選拔出來,進入精英班,另一個則是小六的考試,決定孩子走“高考”的路,還是選擇職業教育。

立交橋式的結構,是指所有的孩子雖然會有分流,但是仍擁有二次或三次選擇的機會。選擇職業教育的孩子,仍可以進入“大專”,選擇“大專”的孩子,仍可以考入大學,而接受“大專”教育的孩子也可以接受職業教育……也就是說,向左走、向右走,都是被允許和鼓勵的。

說實話,我不是非常贊同這種模式。因為我不認為孩子太早被確定為什麼“材”是合理的。我甚至偏激地認為,精準的人生是一種成功,而浪費的人生也未必不是一種幸福。

但是,我也瞭解到,新加坡的職業教育非常發達,學生就業率高、收入也不比拿到大學文憑的低,也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拿國內的眼光來對新加坡的做法評頭論足。我相信,這樣一個非常重視教育也習慣規劃的政府,自然是基於國情進行了認真的論證,才會實施這樣的政策。

那麼,對我們,是否有啟發?

托馬斯在和我們分手時,語重心長:“孩子們啊,要記住,無論在哪裡,都要用功啊!”

可不就是這個理?

第五, 真刀真槍地提高自理能力。

短短几天,很多故事。

不,有些故事啊,在發生時明明是事故。

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哪一個不是被寵愛著長大的?僅管理好自己的東西,就是一大關。而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更是讓他們方寸大亂。

我們的課程設計和每日總結,就是在引導孩子形成研究性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也是在激發孩子在“危機”中拔節成長。

此處省略數萬字。

不開玩笑,我會把這些素材攢下來,回頭一定要用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

第六, 收穫友誼。

不多說,孩子們交朋友的能力,比大人強多了。

在研學之旅的第四天,愛信國際學校的石明培校長特意為我們做了一場講座,主題即研學與國際化。他指出,出國研學的的意義,在於三個方面:重新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重新認識我們與世界的關係,重新塑造國際型人格。

說得好!

“所謂措手不及,不是沒有時間準備,而是有時間的時候沒有準備。”

我們的孩子,將來必然會比我們走得更遠。

今天的每一刻,都該好好準備。

2019年2月1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