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九曲两岸春风渡,这里也是摄影旅游的打卡地


刘凤诰在《咏大明湖》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现在的济南城因为市貌宽大,早就改变了昔日济南城的风貌了。你再站在北极阁的码头看千佛山,早就被一片建筑挡住了视野。

但是,济南的山多除了古人的诗句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目前诗句里的山,还依然存在。以山而居的地名-七里山、郎茂山、华山、鹊山等依然在几百年之后的济南矗立。

而站在华山看“鹊山烟雨“”的八大景之一的鹊山,虽然被许多建筑挡住了视线,但是,鹊山依然保存完好的在城市的西北角,用一座山的沉默,怀念着时光走过的烟雨中。

曾经有燃气火车从鹊山脚下,呼呼而过的景象,也成了老济南人追忆的时光之一。高铁的发展如日中天,替代了旧世纪曾经辉煌的工业革命。

某一天下午,我走在黄河岸边的铁桥下,找寻了父辈曾经走过的桥下玩耍的童年,惟有返青的野菜和麦子地的青苗不变,与春天拍拖。

家住济南黄河岸,聆听春风走过冬季的树梢,带来了新芽发绿的萌动。却不知昔日的黄河,对于济南人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尤其是没有大桥的年代济南人怎么过黄河的。

黄河是流经济南的一条大河,但在早期《水经注》是没有黄河流经济南的。“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

济南人渡黄河,其实是1855年之后才有的事情。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洪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在这之前,黄河经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入黄海,并不流经济南。

历史上,流经济南的大河,最早是济水,后来是大清河,最后才变为黄河。到了济南,则是泺口——山东境内最大的一个黄河渡口。但是,与其说泺口是渡口,倒不如说它是航运码头更贴切。因为,古代济南人出远门的时候,压根就不从泺口渡河。


 当然,不管是黄河还是大清河,都存在如何渡河的需要,这个渡河的所在就是渡口。渡口在古代称为“津”或“渡”,近代多称为“渡口”“摆口”。旧时,黄河由河南兰考进入山东东明,最有名的渡口是兰口渡口;

过去,济南去往北京的官路,要经齐河。出黄铺进禹城,齐河成了济南人北去西往的必经之地,有“官道要冲,九省通衢”之称。所以,古代济南人出远门必定在齐河的官渡过黄河。

黄河视为中国的母亲河,滋润了华夏大地,流经过的地方,都是肥沃的土地上长出了诚实的果实,尤其是宁夏有句“自古黄河富宁夏”的说法,而济南,通过引黄济青也是最大的受益区域之一。

清代刘鹗所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就曾提到过齐河渡口初冬时的景象:“刮了几天的大北风,打大前儿,河里就淌凌,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

当年的老残在河边“见那黄河从西南上下来,到此却正是个湾子,过此便向正东去了,河面不甚宽,两岸相距不到二里。若以此刻河水而论,也不过百把丈宽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得重重叠叠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再望上游走了一二百步,只见那上流的冰,还一块一块地漫漫价来…


如果,再让老残回到今天的济南过黄河,估计老残会晃了眼睛。如今的济南黄河架起了几座桥梁,包括建邦大桥。都成了主流的交通要道。

早在汉代,当这里还是济水的时候,大将耿弇讨伐张步就曾经从此处朝阳桥过济水。再后来,大清河流经齐河城东。“大清河,济水也,在县城东半里,亦谓之盐河,以其为济南盐运河道也。”该图为建邦大桥。

夕阳下的建邦大桥恢弘大气,它承载着两岸的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早就成了城市的一座很重要的跨越黄河的桥梁。

流经的济南的黄河,虽然没有刘禹锡笔下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豪情与画意,但这里已经成了市民最喜欢的旅游与拍摄打卡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