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真正價值連城的寶藏

我們都聽說過敦煌石窟的精美壁畫和雕塑,但是這並不是最有價值的寶藏,真正有價值的是敦煌遺書。

敦煌遺書的年代上起東漢,下至元代(即2~14世紀)。其間,三國、兩晉、梁、陳、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周、北宋、沙州回鵑、西夏、元朝、明朝等10多個朝代的文獻都有所保存,成為研究各個朝代歷史和文化的珍貴資料。其主要部分,更是傳統文獻寶庫中所佚缺者,價值尤為珍貴。 其中有紀年者近千件,現知最早的為 西涼建初元年(405),最晚的為宋鹹平五年(1002)。大部分漢文寫本寫於中唐至宋初。漢文遺書除95%以上為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獻外,其餘為經、史、子、集、官私檔案、醫藥天文、詩詞俗講等。

敦煌石窟真正價值連城的寶藏

寫本題款有紀年者近千件。其中年代最早者為公元405年(西涼建初元年)所寫《十誦比丘戒本》,最晚者為公元1002年(宋鹹平五年)《敦煌玉曹宗壽編造帙子入報恩寺記》,漢文寫本的百分之七八十寫於中唐至宋初。

宗教文獻以佛教的經、律、論即“ 三藏”以及佛經目錄為主,其中大多有傳世本,也有一些未曾傳世的佛教文獻。漢文典籍經、史、子、集中,除一部分是極為罕見的古寫本,可用於校勘外,更有不少佚失千年以上的古書,如《隸古定尚書》、鄭玄《論語注》、皇侃《論語義疏》、劉向《說苑》第二十卷及屬於小學類的韻書、字書等。大量的官私檔案文書,是研究中古歷史、社會生活、風習民俗、寺院經濟等的第一手資料,如唐代的《律疏》、《公式令》、《神龍散頒刑部格》、《水部式》等,使人們對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獲得了全新的認識。符、牒、狀、帖、榜文、判辭、過所、公驗、度牒、告身,多是古代官府的原始檔案。大批戶籍、計帳、手實文書的發現,反映出北魏至唐中葉實行近300年之久的“ 均田制”以及相關的戶籍、賦役制度的實際情況。各種各樣的租佃、借貸契約,放良文等,使人們對中古時代的社會和階級關係認識得更加深切。

敦煌石窟真正價值連城的寶藏

文學作品中,既有中原文人傳世佳作的抄本和佚作,如韋莊《秦婦吟》, 300餘首王梵志詩等,更有不曾傳世的地方性俗文學作品,如詩詞、賦、變文、講經文、押座文、俚曲、因緣、兒郎偉等。科技史方面的天文歷算、醫藥術數價值極高。如《全天星圖》,是現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數最多的星圖。

敦煌石窟真正價值連城的寶藏

醫藥文獻中則有久佚的醫書和醫方。敦煌遺書中還有用多種古代少數民族和西域文字如吐蕃文、于闐文、龜茲文、突厥文、回鶻文、梵文、粟特文寫成的典籍和文件,對於研究古代西域民族史、各種語言文字和中西交通史有著重要作用。總之,敦煌遺書以其內容廣博、彌足珍貴而聞名於世,推進了中世紀中國和中亞的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文字學、民族學、宗教學、文學、藝術、書志學、歷史地理學和科技史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有相應的研究機構和組織在從事敦煌遺書的研究工作,以至形成20世紀國際上的一門顯學——“敦煌學”(嚴格意義上的“敦煌學” 還包括敦煌石窟藝術考古和研究 )。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西北是世界各國探險家的樂園。一些探險隊在未經中國政府許可的情況下,在此肆意盜竊文物,非法竊取中國文化遺址的物品,造成中國文物大量流失。

據統計,現在敦煌遺書在國內僅存2萬件,而英國有1.37萬件,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有1.2萬件,英國印度事物部圖書館約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有敦煌文物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