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文字 | 文小灰 攝影 | 方輿射洪

在射洪的周邊,至少有兩座公園可以勾起我們對老公園的回憶。


最近三個月,我去了兩個城市,一是新都,二是蓬溪。

每個城市都有一座公園,每個公園都有一個故事。

19世紀末,一場大洪水在太和鎮城牆外沖刷出一條巨大的溝壑,長年累月雨水累積,江水浸入,慢慢地成了一灘寬闊的湖水。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20世紀30年代,主政射洪的軍閥決定將此湖利用起來,興建公園,後來歷經數代人的建設與打磨,便有了射洪人民公園,尤其是80年代的改造,成就了人民公園最美好的時代。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2000年,射洪和蓬溪在城市公園建設上選擇了不同的方向。射洪老公園改造在即,新的廣場後來被命名為“新世紀廣場”,寓意迎來新的紀元。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而蓬溪投資600多萬元,以兩百多年曆史的奎閣為中心建設奎閣公園,城區水系得以保留,與此同時,老城區的人文氣息進一步沉澱下來。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於是,走在今天射洪與蓬溪的老城內,有沒有水的氣息,有沒有被歷史的氣息所包裹,就成為了兩地最鮮明的區別。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在射洪西邊的新都,新都籍明代狀元楊升庵在他的花園中“沿堤遍種桂樹”,這便是今天新都桂湖公園的最初由來。在坐擁百萬人口的新都,緊鄰市中心的桂湖公園給城市增添了不少的靈性。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2003年,這個公園內塑起抗日名將王銘章的銅像,氣勢如山,目光如炬,公園還代表著這個地方的精氣神。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桂湖公園,就像曾經的射洪老公園,今天的蓬溪奎閣公園一樣,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既承載著日常的百姓生活,還承載著這座城市的靈魂,那是一種與水有關的靈魂。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跟以前射洪老公園好像。”當我在朋友圈曬出這兩個公園之後,好友的反應是這樣的: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上個世紀出生的射洪人,大都在老公園留下過儀式感極強的照片,那些照片被時不時地翻出,肩負著我們對於這座城市的回憶。

而在2000年之後,這種回憶被永遠地停留在了照片上,射洪老城再無水系流淌,老城記憶被鋼筋水泥代替。


在異鄉遇上“射洪人民公園”


1993年攝於射洪老公園映月橋


最近20年,射洪城市高速發展,但對於城區內的水系(除涪江)改造基本以失敗告終,老公園、城西河(子昂城)、武安河、新華河等水系水質惡化,甚至出現“斷流”的局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射洪人對於老公園的懷念不斷滋生,最終留下極大的遺憾。

2018年的時候,嶄新的紫雲公園交付使用,那裡又出現了一座“映月橋”,它很努力地要找回這城市的記憶與靈魂,但它怎麼也抹不去射洪人對於老公園的愛與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