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服裝行業三十年:從OEM時代到“互聯網+”,我們經歷了什麼?|內參深夜精選

「推荐」服装行业三十年:从OEM时代到“互联网+”,我们经历了什么?|内参深夜精选

這是新消費內參第500期文章

今天跟大家推薦一篇關於服裝產業消費升級的文章。

進入2017年,“互聯網+”的模式創業愈來愈冷靜了。這固然是因為前幾年大躍進式的創業潮流席捲各行各業,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滲透,但更為關鍵的原因,存在於細分行業內部。

互聯網不是萬能鑰匙,隨著傳統行業裡落後的枷鎖被不斷破除,那些沉澱下來的精華成分正變得歷久彌新。如果做一番行業盤點,我們會發現,服裝行業受互聯網的影響極早,但在這些年嚴酷的行業競爭環境下,服裝行業並非徹底進入低迷,反而在產業升級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著名經濟學大師熊彼特於 1912 年提出“破壞性創新”這一概念,他將創新看作是一種結構的重建,即不斷破除舊的,創造新的,這一過程恰好詮釋著我國服裝行業這些年來的歷程。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一聊服裝行業這些年的發展,順便捋捋產業變遷的脈絡,不求做指路明燈,只要眾多讀者之中,有一人能有望見燈塔的欣喜,就已足夠了。

行文分為以下幾部分:

1.行業發展脈絡

1.1 OEM 時代——晉江鳥瞰

1.2品牌崛起時代——李寧的鋒芒

1.3傳統渠道變革時代——代理與特許經營

1.4互聯網時代——韓都衣舍的崛起

2.行業商業模式變遷

行業發展脈絡

要展望一個行業的未來,就必須先了解其過去。我國現代化的服裝產業,是在改革開放後的三來一補政策下發展起來的,加工製造曾經長期是服裝產業的核心環節。

後來隨著品牌意識的覺醒,才開始慢慢以消費端作為重心。在這個歷時 30 多年的跨度中,本文選取了四個角度來詮釋每一個特定階段我國服裝行業的面貌。

1.1 OEM 時代——晉江鳥瞰

晉江,是我國服裝行業早期發展的一個縮影。雖然從現在來看,我國體育服裝的知名品牌,諸如匹克、安踏、鴻星爾克等都出身於晉江。但在改革開放初期,晉江作為福建泉州下面的一個縣城,以滿大街的各種雜牌運動鞋小作坊而知名。

憑藉沿海的地理優勢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晉江打造出了我國最負盛名的服裝OEM產業集群。看看晉江的各種稱號就明白了:“世界夾克之都”、“中國鞋都”、“中國傘都”、“中國拉鍊之都”、“中國內衣名鎮”、“中國休閒服裝名鎮”、“中國織造名鎮”、“中國運動服裝名鎮”。

在改革開放時期“三來一補”的政策環境下,晉江成為我國區域發展的一種模式。到80年代末的時候,晉江的鞋業生產經營企業已經超過 3000 家,從業人員超過 35 萬,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有媒體評價說全球每五雙鞋就有一雙來自晉江。

因此, 80 年代初,NIKE看到中國體育用品巨大的市場前景而進入中國的時候,就把代工廠設在了晉江。

然而晉江並不能算作我國體育服飾品牌的開端。晉江本土走出來的體育服裝品牌第一家應該是匹克,品牌創建於 1989 年,還是借了NIKE將代工廠從泉州搬遷至莆田的一個契機,匹克這家從事NIKE代工的企業,因為掌握了代工流水線的基本工序,開始成立自己的品牌。

不過這一時期,晉江的貼牌生產還處於景氣期,因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做代工的利潤很豐厚,因此雖然很多代工廠商都在那個時代建立了自主品牌,卻沒有一家真正拿品牌當一回事。

利郎成立於 1987 年,九牧王成立於 1989 年,七匹狼成立於 1990 年,安踏品牌成立於 1991 年,但這些企業真正開始專注於運營自主品牌,已經是很後面的事了。

嚴格來講,晉江的服裝產業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三來一補”的標準案例。我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是珠海的香洲毛紡廠,這家珠海的企業,作為改革開放的一次成功實驗,給晉江模式的發展帶來了無窮的借鑑。

晉江的經濟起步於消費品工業,尤其是紡織服飾、製鞋業。在發展初期,體現為小目標、小資本、小規模、小商品和小利潤的特點。一開始的時候,晉江只做貼牌生產,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鎮,大多數試水者的目標都很小,就是為了一日三餐,為了賺點小錢。

至於初期的原始積累,更是談不上,早期的工廠投資都很小,規模也不大,以家庭作坊為主,80年代初的時候,加工服裝的縫紉機都由師傅自己帶,到1989年左右,才開始大量引進平臺機。

因此,早期的晉江帶有深刻的民營經濟屬性,當時資本力量薄弱,但選擇了小商品這一成功的發展方向,成長速度極快。

眾所周知,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的縣域經濟發展有四大模式: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東莞模式與晉江模式,從晉江模式的創業歷程看,與其它模式如以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主體的“蘇南模式”和以個體企業為主體的“溫州模式”相比較,晉江模式最大的特色在於聯戶集資。

晉江的民營企業基本上是從四種企業形態發展而來的,即鄉辦、村辦、聯戶和個體。在這四種形態中又基本上是以聯戶集資形式為主,而其他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

據 1985 年統計,晉江全縣鄉鎮企業總數為 5581 家,其中聯戶集資企業 3997 家,佔 71.6 %。鄉鎮企業就業人數 16.48 萬,其中聯戶集資企業佔 9.62 萬人,佔 58.4 %。

鄉鎮企業總收入 7.32 億元,其中聯戶集資企業 4.69 億元,佔 64 %。 1982 - 1985 年,全縣鄉鎮企業總數增長 118 %,企業人數增長 59.7 %,其中聯戶集資企業卻分別增長了 634 %, 408 %。

直至現在,許多企業仍然保持著聯戶集資創辦的模式。這種聯戶集資創辦的模式不僅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資本的短板,也加強了企業之間密切的供應鏈關係,為後期的產業集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產業集群的發展上,晉江模式也有別於其它模式,以溫州對比為例:從內容上來看,溫州的產業集群主要包括:低壓電器、皮鞋鞋革、西服、打火機、眼鏡。

而在晉江比較成熟的產業集群包括:鞋業製造、紡織服裝、化纖工業、建築陶瓷、食品飲料、傘具、玩具等。從形成路徑看,溫州的產業載體發展依託的是本地的產業資源。是一種“內生”為主導的模式,而晉江則是先“外引”而後“內生”的模式。

產業集群的發展,看似不經意,實則為後期的品牌之路寫好了範本。在經濟學中,產業集群有一個名詞,叫“經濟馬賽克”,代表著財富主要是靠產業集群來創造的。

在我國服裝行業的 OEM 時代,晉江毫無疑問是“馬賽克”裡的一員,這對於我國服裝行業上演的品牌崛起之路,意義是極為重大的。

僅僅是數一數品牌發展時期的佼佼者,就能深刻領會到這一點:溫州在 90 年代中期品牌崛起中走出了諸如報喜鳥、森馬和美特斯邦威,而晉江則陸陸續續走出了安踏、匹克、七匹狼、勁霸、利郎以及 2000 年後的新品牌: 361 度、鴻星爾克、喬丹與特步——這些品牌,沒有一個能脫離開產業集群的滋養。

1.2 品牌崛起時代——李寧的鋒芒

1988 年漢城奧運會歸來,李寧是黯然的,作為體操界的巨星,卻在比賽中意外失利,成為他體操生涯中一筆抹不掉的傷痛。

當時的社會輿論,因為世界冠軍承載著全民族的重託,所以比賽失利,國人難有寬容。從漢城回國的那天,李寧躲開媒體記者,一個人走在偏僻的通道,這時,迎接他歸來的只有李經緯。

「推荐」服装行业三十年:从OEM时代到“互联网+”,我们经历了什么?|内参深夜精选

正是這位如今已經辭世的企業家,開啟了李寧的時代。

即便是不熟悉李經緯其人,很多人也一定聽過當年我國紅極一時的飲料品牌——“健力寶”,而李經緯正是“健力寶”這一品牌的締造者。

1988 年 12 月,李寧宣佈退役; 1989 年 4 月,廣東健力寶集團聘請李寧任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 1990 年,“李寧”商標正式註冊,併成立健力寶運動服裝公司,從事“李寧牌”運動服裝的生產經營,“李寧”品牌正式上線。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李寧”這一品牌也不能稱之為我國體育服裝的第一品牌,在此之前,我國籃球運動員黎偉權於 1986 年創立了康威體育,開了運動員註冊體育用品公司的先河。

而且,在李寧發展的早期,康威一直都是其重量級競爭對手。 2004 年李寧在港交所上市的時候,公佈的招股書中,還將“康威”視為競爭對手。上世紀 90 年代,康威與李寧一度有“南威北李”之稱。

李寧創立品牌的那一年以及之後 10 數年,也正是如今許多知名品牌創立品牌的時期:

1989 年:“匹克”、“九牧王”品牌創立;

1990 年:“李寧”、“七匹狼”品牌創立;

1991 年:“安踏”品牌創立;

1992 年:“杉杉”品牌創立;

1993 年:“真維斯”、“寶姿”、“衣戀”進入中國;

1994 年:“美特斯邦威”品牌創立,同時女裝獨立設計師品牌“江南布衣”、“天意”創立;

1995 年:法國“艾格”女裝進入中國,女裝獨立設計師品牌“紅英”創立;

1996 年:“報喜鳥”、“森馬”品牌創立,丹麥綾致時裝“ only ”女裝品牌進入中國,同時女裝獨立設計師品牌“例外”、“秋水伊人”創立;

1997 年:“以純”品牌創立,“阿迪達斯”進入中國;

1998 年:女裝獨立設計師品牌“播女裝”創立;

1999 年:“阿依蓮”品牌創立;

2000 年:“鴻星爾克”、“喬丹”品牌創立;

2001 年:“特步”、“玖姿”品牌創立,丹麥綾致時裝“ Veromoda ”進入中國;

2002 年:女裝“可可尼”創立;

2003 年:“ 361 度”品牌創立;

……

在這一品牌大發展年代,“李寧”的品牌建設歷程值得回味。作為這一時期成功的標杆型企業,“李寧”成為 20 世紀末乃至 21 世紀初我國服裝品牌發展的一個縮影。具體來看,“李寧”的品牌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90 - 1996 年,依靠贊助體育賽事獲得廣泛的知名度,成為中國運動員體育賽事的指定服裝供應商,並逐步成長為我國運動服飾的民族品牌。

這一階段的“李寧”在品牌戰略上其實還不完善,諸如產品究竟是定位專業還是休閒,以及消費者的年齡分層情況也沒有詳細的規劃。甚至因為過早採用特許經營,品牌定位混亂,缺乏對渠道的掌控力,一度出現過經營遲滯和倒退。

不過這一時期大多數服裝品牌都在摸索具體的方法,早期的品牌拓展也確實難以做的非常精細,曝光度、贊助的次數以及押注體育賽事成為運動服飾品牌運營的首要關注點。

第二階段: 1997 - 2004 年,這一階段是“李寧”反思和進化的階段,首先,“李寧”在這一階段裡開始著手進入設計環節。

1998 年,李寧在廣東佛山成立了中國第一家運動服裝和鞋的設計開發中心,開始苦練內功,而不是隻去運營廣告和市場營銷。

其次,“李寧”北上,成立北京李寧體育用品公司,將發展的觸角延伸到全國甚至世界。最關鍵的一點,李寧本人卸任公司總經理,選擇去讀書,並適時將家族化企業導入現代企業治理的道路上來。

在這個階段裡,李寧勸退了所有在李寧公司工作的親戚甚至是戰友,並要求和自己一起創業的陳義紅也這麼做。

2001 年,李寧公司實現了職業經理人制度,成功破除了家族企業公司治理的瓶頸,銷售額也隨即突破 10 億,毫無爭議地佔據了運動服飾第一品牌的市場地位。

這一階段的李寧,幾乎是我國服裝品牌發展的教科書,作為品牌的先行者,李寧 2004 年上市的時候,可以說是意氣風發,鋒芒畢露。

即使是站在當下來看 20 世紀末的那 10 年,李寧也是超前的。雖然我國服裝行業眾多品牌都成立於這個 10 年,但是絕大多數企業依然還在從事貼牌生產的業務,對於自主品牌缺乏深思。

我國於 1995 年提出“品牌戰略”的時候,率先獲得迅速發展的,其實依然還是那些貼牌生產的廠商,這些廠商因為有自己的流水線和供應鏈,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品牌商,而且還有一個為人稱道的品牌戰略:“品牌=明星代言+央視廣告+渠道擴張”。

在當時魚龍混雜的年代,服裝企業絕大部分的利潤來自於規模化生產和大批量訂單,服裝的個性化是缺乏市場的,而能夠滿足規模化和大批量的服裝細分市場,主要由運動服裝、商務裝、休閒裝、男裝構成。

這些細分市場對於設計元素的要求比較低,所以主流企業也不會花很多精力去做設計和研發,因此李寧在第二階段做的事,直到21世紀才得到主流企業的認可和效仿,甚至有很多企業,至今也沒有實現李寧在第二階段的蛻變。

1.3 傳統渠道變革時代——代理與特許經營

1993 年,北京全聚德集團成立,這一年全聚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發展特許經營模式。這對於中國當時的商業環境而言,絕對算是一件很新鮮的事兒了。特許經營這一舶來品真正成為我國企業的一種擴張形式,也就在 1993 年。

這一年,除了全聚德,還有華聯、東來順、馬蘭拉麵,以及運動服裝品牌“李寧”,他們都看到了特許經營巨大的價值,從而積極地成為我國特許經營的第一批試水者。

當然,早期的特許經營並不成功。這不僅僅是因為缺乏經驗,對特許經營的標準化經營缺少認識,還因為我國在 1993 年的時候,全社會的商品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產品為王的時候,渠道再曲折,總歸是通暢的,商品源源不斷地供應給消費者,最有效的渠道是批發代理和經銷商渠道,而不是曲高和寡的特許經營。

從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歷史來看,早期的服裝企業,尤其是在品牌還不凸顯的時候,主要的渠道是批發市場。區域性的批發市場主要針對地方的零售商,比如杭州、北京服裝批發市場;國際性的批發市場主要針對各個國家的服裝貿易商,比如廣州和虎門。

這種早期的銷售渠道雖然低端,但是極為有效,在物質匱乏和個性化不彰顯的年代裡,真正地做到了性價比最高,客流量與資金流量規模都非常巨大,一個大型服裝批發市場就是一個公開的競價平臺,滿足了各類商戶和消費者的需求。

不過批發這一模式如今已經越來越沒落了。當年廣州白馬、東莞富民、武漢漢正街的熱鬧已經只能用來懷念。今天的批發模式,由於大量的鋪貨欠款、竄貨和廠家無法觸及終端而被許多廠商放棄,大量有志於做品牌建設的廠家都不約而同地避開了批發這一渠道,以維持自身的品牌調性。

細看批發市場的衰落歷程,其端倪可以定在 1996 年。這一年是諸多服裝廠商跑馬圈地擴張的一年,但也是服裝產業供需態勢扭轉的一年。官方統計數據顯示, 1996 年我國服裝產業首次出現供過於求。這一產業趨勢的變化,使得服裝產業渠道角逐成為主角,產業正式進入渠道為王時代。

這一時期的業態開始變得複雜。

首先得到眾多廠商採用的渠道是代理商制度。

代理商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傳統的批發商,一種是代理經營品牌類服飾的代理商。

其實這兩類代理商大多數都還是從批發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很多都曾是個體攤位的經營者。在代理商制度下,品牌商對於具體的銷售環節是缺乏掌控力的,每個區域的市場能夠獲得成功基本取決於代理商的經營水平。

品牌商和代理商之間完全依靠利益關係進行協調,往往存在只能同安樂不能共患難的情形。

一般來講,服裝品牌數量是遠遠大於代理商數量的,代理商手上常常可以擁有多個品牌的資源,因此代理商對品牌商的議價能力在渠道為王時代是非常強的,因為服裝經營的門檻很低,代理商的選擇有很多,也容易在誘惑下棄品牌而去,所以代理商和品牌商之間的關係經常是陽奉陰違。

當品牌火爆的時候,代理商蜂擁而來,但是品牌低迷的時候,代理商就百般刁難。當然,這和代理商本身的定位也有非常大的關係,因為不是買斷經營,所以代理商的盈利來自於促成交易,成本低,而且沒有庫存風險,自然易變性就很強。

雖然代理商能形成廣泛的分銷網絡,但是因為缺乏利益綁定,所以一個品牌早期容易採用代理制度,但隨著品牌運營逐步在消費者層面滲透,就會逐步由代理制度轉為特許經營制度。

不過代理商制度本身也會隨著經營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轉變,經銷商制度就是代理商制度的一個變體。二者的最大區別體現在是否買斷經營。

對於代理商制度而言,可以簡單認為銷售渠道的外包,產品本身在未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一直都歸屬於廠商,渠道本身不承擔庫存的風險。

但是對於經銷商制度而言,則要承擔滯銷的風險,而且廠家對經銷商的管控力度會比代理商要大,二者合作的深度也比代理商強,更帶有利益綁定的性質。

一般而言,廠商會協調不同的經銷商之間的矛盾,並最大限度保證經銷商的利潤,調動經銷商的經營積極性,利用經銷商渠道來擴大市場份額。

現實案例來看,如果品牌實力較強,如果不進行特許經營的話,代理商制度和經銷商制度往往是互相結合的,因為品牌商具備協調利益的能力,所以對渠道的掌控能力比較強,至於具體是採用代理還是經銷,取決於品牌商自己的選擇。

類似的例子比如家電行業的格力電器,白酒行業的茅臺,因為品牌深入人心,在經營渠道時掌控能力都非常強。他們並不需要自建渠道,因為自建還是他建,最後用著都一樣順手。

但是更多品牌在渠道擴張和搶奪市場的時候,選擇了特許經營制度。如前所述,1993年我國本土企業開始試水特許經營,但是並不成功。

但這不妨礙很多外資品牌進入中國的時候採用特許經營的方式,這些外資品牌包括真維斯、艾格、寶姿、衣戀等,他們本身已經具備完善的特許經營制度,在利用“直營+特許經營”這一模式上駕輕就熟。

「推荐」服装行业三十年:从OEM时代到“互联网+”,我们经历了什么?|内参深夜精选

特許經營和經銷商制度對比一覽

毫無疑問,特許經營是比經銷商更為嚴格的渠道,無論從合同約束力還是銷售行為控制都更凸顯品牌商的地位。這種渠道制度因其天然的品牌擴張屬性而在如今的商業裡大行其道,一方面解決了品牌商自營擴張緩慢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品牌商可以更大程度上對渠道進行掌控。

但是特許經營本身並不適合品牌創立初期使用,所以當“李寧”於 1993 年試水特許經營的時候,時機並不成熟,這一點在後來的諸多品牌商擴展的道路上都有所體現。

在特許經營制度獲得廣泛認可之前,品牌商正經歷商場和專賣店時代。這一時期,馬巴巴還在創業的艱難之中,互聯網渠道八字還沒一撇,專賣店的盛行一度成為服裝行業的主流擴張戰略。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包括美特斯邦威、都市麗人等。

不得不說,商場和專賣店的發展為特許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歷了 2007 年的金融危機,我國服裝行業品牌門店擴張進入了高潮,這一過程一直進行到 2012 年,雖然最後以大量品牌的嚴重虧損而告終,但其間主流品牌的門店數量能到 2000 - 4000 家,銷售額也隨著門店數量擴張而迅速增長。

不過這種瘋狂擴張也帶來了服裝行業的另一個拐點。從 2012 年開始,我國服裝行業進入去庫存時代。雖然事後來看,這一過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當 2012 年各大服裝品牌陸續爆出黑天鵝的時候,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2012 - 2015 年,行業庫存問題持續惡化,李寧鉅虧,大幅關店,美特斯邦威、七匹狼苦苦支撐,最終也於 2014 - 2015 年開始大量關店,清理庫存,行業其他的品牌也經歷著同樣痛苦的歷程。在傳統服裝品牌全線衰退的過程中,大量企業開始多元化或者轉型,很多品牌慢慢退出了公眾視野,我國服裝行業開始進入殘酷的淘汰過程。

1.4 互聯網時代——韓都衣舍崛起

在行業最為黑暗的時候,有一個品牌,卻茁壯成長起來,大家稱之為“淘品牌”。

“淘品牌”並不是一個品牌,而是指所有藉助於淘寶電商而成長起來的消費品牌,不僅是服裝,包括零食,文具等等。對於“淘品牌”而言,其存在和發展與大眾消費習慣和個性化趨勢有著極強的關係。

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渠道構成了明顯的威脅,但是這種威脅對不同行業而言,效果也大不一樣。這裡可以將品牌的護城河按照商業模式的關鍵要素做一個分類,就能看的非常明白了:

1)品牌護城河建立在文化傳承與價值主張之上:自古以來,超強的品牌都是建立在文化傳承與價值主張上,這些企業因為獨特而難以被模仿;

2)品牌護城河建立在渠道壁壘之上:如果一個企業掌握了難以兼容的渠道,那麼這家企業就天然具備品牌屬性,這一渠道壁壘不被攻破,品牌就能長久存在;

3)品牌護城河建立在技術壁壘之上:技術壁壘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容易誤導人的一種壁壘,某一項已經研發出來的技術並不具備長期壁壘的屬性,而穩定獲取研發人力資源的能力卻構成了強有效的壁壘,能夠對品牌形成強大的支撐;

4)品牌護城河建立在重置成本之上:

由於歷史原因或者產業的傳承,佔據了重置成本非常昂貴的資源,從而形成穩定而強勁的抵抗競爭者的能力,也能夠對品牌形成支撐;

對於電子商務的興起,第 1)、3)、4)類品牌所受影響相對有限,而第 2)類品牌則面臨不轉型調整就要被淘汰的境遇,而服裝行業裡的大部分公司,恰恰屬於第二類。

「推荐」服装行业三十年:从OEM时代到“互联网+”,我们经历了什么?|内参深夜精选

這並不是說服裝行業比較特殊,正好直面電子商務對傳統渠道的一次革命,事實上很多消費品都面臨著電子商務的衝擊,但凡品牌數量眾多,對場合服務依賴度低的行業,都在電子商務的興起中被鬧了個天翻地覆。

服裝行業其實在 2006 年左右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電子商務的興起了,當時行業的領先品牌比如“李寧”已經開始涉足電商,但可惜的是並未將電商渠道作為最核心的渠道來運營,反而將線上視為消化庫存的一種方法。

對於傳統服裝品牌而言,因為有規模效應和線下強勢的渠道的分銷,日子過的很愜意,依靠線下門店的擴張,往往能夠實現非常可觀的營收增長。

這一時期發展最快的商務正裝和商務休閒,清一色都採用了實體店擴張的策略。真正試圖從電子商務上探索出路的服裝品牌,大都是一些細分小品牌或者設計師品牌,因為沒那麼闊綽,無法建立起強大的實體店網絡,或者細分客戶本身不足以承載高成本的銷售門店,對於他們而言,電子商務反而成了最適合的渠道。

這一時期,誕生了“淘品牌”的一家標杆企業——韓都衣舍。

韓都衣舍創立於 2006 年,目前已經成為我國一線的互聯網服飾品牌。成立之初,韓都衣舍的定位是做女裝,品牌定位的擴容是在 2012 年之後。

這和我國女裝市場的實際情況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女裝市場不同於運動、商務、休閒以及男裝等細分市場,在國產品牌已經成為主流的時候,我國女裝市場的中高端品牌還牢牢把握在外資手中。

以2016年的線下銷售數據來看,國內女裝品牌的前兩名依然是 ONLY 和 VERO MODA ,二者分別於 1996 年和 2001 年進入中國。

這一方面是由於國內女裝自主品牌起步較晚,絕大部分都是在 1995 年左右才陸續創立,另一方面是由於女裝本身比其他類別服裝要複雜,設計元素也比較多,對時尚和個性化的要求也明顯更高,因此當我國獨立設計師品牌剛剛創立的那幾年,包括江南布衣、例外、紅英等,都未能趕上渠道建設的潮流,在線下渠道為王的時代,也都沒走出來。

所以韓都衣舍一開始,是盯住了這一細分市場的機會。做女裝品牌,在 10 年前的確是有市場空間的,最起碼國產品牌的替代都是很大的機會。不過韓都衣舍最終的成功,並不是通過深耕女裝品牌,而是借了電子商務的東風。

2012 年品牌擴容之後,成功晉身為一家互聯網服裝孵化品牌,離精耕女裝品牌就更遠了。國內女裝的品牌,未來一定是設計師的天下,這一趨勢在“例外”、“江南布衣”等設計師品牌的崛起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繼續來看韓都衣舍,這家品牌崛起真正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於新興渠道的革新對品牌建設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力,以及“淘品牌”的品牌護城河究竟是建立在什麼之上。

首先,電商渠道本身的優勢體現為零售渠道暢通,信息反饋迅速,服裝迭代速度快,使品牌商能更快相應消費者需求,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和差異化的要求;

其次,電子商務渠道對於眾多工薪階層而言,因為渠道壓縮,價格具備優勢,從而對試穿等場合性要求不再苛刻;

最後,“淘品牌”本身恰好避免了服裝行業的庫存難題,在供應鏈方面具備更有效的調節能力。對於“淘品牌”而言,其誕生伊始,就天然和電子商務深度結合,未來如果渠道進一步變革,必然也會出現新一輪的洗牌。

行業商業模式變遷

能把握住的機會從來都不是偶然來臨的,這適用於一切商業活動。

對於服裝行業而言,如果對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商業模式變遷都看不清楚,那步入服裝行業,無異於盲人騎瞎馬。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脈絡可以用一張簡圖來粗略勾勒:

「推荐」服装行业三十年:从OEM时代到“互联网+”,我们经历了什么?|内参深夜精选

80年代的服裝產業以 OEM 為主,這一時期前面已經以晉江模式為例做了說明。 OEM 在我國存在的時間是很長的,甚至在 2010 年左右, OEM 在很多上市公司的業務中也佔有不小的比重。

不過 OEM 時代的商業模式是很容易理解的,核心在於其低成本製造業屬性,公司的成長圍繞訂單獲取和規模化生產來進行。這一時期的服裝企業,充分享受了我國的人口紅利,但是這一模式在金融危機之後的幾年基本從大陸消褪殆盡。

90 年代的製造商品牌時代,雖然 OEM 還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 OEM 已經逐步擴展到 ODM ,並逐步開始形成本土的自主品牌。這一時期前面已經以“李寧”為例做了基本介紹。

這一階段的企業商業模式帶有學習和探索的味道,一方面主要的盈利來源依然是靠做代工,但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學習外資企業的經營模式,試圖開展自主品牌。

這一時期最為知名的行業現象是明星代言,基本上各種服裝品牌的創立,都通過明星代言的途徑來實現曝光。公司的成長伴隨著轉型,伴隨著渠道的變革,最終走出來大量的製造商品牌。

進入 2000 年以後,製造商品牌已經成為主流,但與此同時設計師品牌的業態也逐步發展起來。國內消費者對服裝產品的質量和品味的要求不斷提高,服裝行業開始進入個性化、多元化和時尚化的消費時代,市場競爭逐漸從價格、數量轉向品牌。

不過這一時期行業的核心特徵在於特許經營的擴張,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後,品牌門店的擴張進入高潮階段。

各大品牌紛紛通過開實體店的方式彰顯自己的品牌,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企業的營收狀況和門店增速強烈正相關。

企業進入到瘋狂的外延擴張階段,最終導致了行業的供需雪崩,庫存成為傳統服裝品牌的隱痛。同時,新型渠道的變革也開始了,電子商務的興起對服裝品牌的格局造成了深重的衝擊,促使服裝品牌商開始反思品牌護城河的定位。

從行業內公司成長的軌跡上來看,不同階段的商業模式造就不同的經營重點,而體現在公司經營層面上的特點如下圖所示:

「推荐」服装行业三十年:从OEM时代到“互联网+”,我们经历了什么?|内参深夜精选

(點擊查看大圖)

今天先說到這裡,明天我們繼續講:當下,服裝行業格局到底是怎樣的。當粗放式經營不再是最有效的經營模式,面對著越來越細分的服裝市場和產業鏈,傳統服裝行業到底會有怎樣的變化與發展。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注:文章部分內容和數據有參考部分券商賣方研究報告,特此說明。作為服裝行業的消費者,對於這些年的中國服裝產業變化,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如果你現在也是這個行業中從業者、創業者,有著很多的想法與感悟,歡迎與我們討論~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