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慶:“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在邏輯和實踐上都不正確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9日(星期六)15時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佈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副主任翁傑明,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就“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肖亞慶:“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在邏輯和實踐上都不正確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9日(星期六)15時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佈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副主任翁傑明,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就“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圖為肖亞慶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陳杰 攝

中國冶金報記者:還是關於混改的問題。剛才您也說到,2019年國家將推出第四批一百家以上的混改企業,請問第四批名單什麼時候公佈?前三批混改試點取得了哪些成績?我們都認為,混改最大的思想障礙可能就是被貼上了“國進民退”或者“國退民進”的標籤,國資委將會採取哪些具體的措施幫助各方消除這個思想障礙?謝謝。

肖亞慶:謝謝您的問題。首先我想,“國進民退”這個觀點,或者“國退民進”這個觀點,在邏輯上和實踐上來講都是不正確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最初的時候,國有企業很多是一家供全國、全國靠一家,通過不斷地改革,民營企業不斷髮展壯大。所以要深刻認識到“兩個毫不動搖”是我們的根本國策、經濟基礎。

在發展當中,在國有企業之間有競爭,而且很激烈、很殘酷。民營企業之間也有競爭,也很激烈、很殘酷。國內企業、國外企業之間也有競爭,所以競爭是市場的普遍法則。那麼,正是在這種競爭中,使得我們的企業不斷髮展壯大;正是在競爭中,使得我們企業的水平不斷地提升;也正是在這種競爭中,給我們的市場提供了更好的、更方便的、價格更低的各種產品和服務。所以我覺得,競爭是永遠的。在一定時期內,在某個領域,就每個企業來講可能有好有壞,可能會有差別的,這也是正常的。

在原有前三批混合所有制試點的基礎上,應該說從混合所有制的方式、股權的比例、治理結構上參與的深度和融合的程度,都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嘗試,這裡面既保證了民營企業進入的利益,也要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這些看起來是矛盾,實際上在實踐當中需要探索,進一步規範混合所有制的各種行為和操作方式。所以,為什麼是第四批,為什麼要積極穩妥,我想根本原因在於此。它是一種新的辦法,是一種新的嘗試。我剛才也講了,中央企業的65%在上市公司,業務總量的61%在上市公司,它本身就是一個各種混合體制所有制的存在。我想,一個是要大力推動。第二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第三是要給這種改革探索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使得不斷的通過混合所有制,各類所有制企業融合發展、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