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安慰都無效,只因你總愛說這3句話

事實有對錯

但情緒沒有對錯

大家好,我是躺糖。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老生常談,但很多人根本不瞭解的話題——如何安慰別人?

恕我直言,很多人根本不懂怎麼安慰別人,他們總會習慣性地犯三個錯誤,最後往往不僅沒安慰到別人,還給對方心口補了一刀。

如果你不服氣,不妨回憶一下,最近一次有朋友找你傾訴,你是如何安慰別人的,然後對照一下,你到底有沒有說這三句話?

第一句:

“你想多了,事情沒那麼糟糕!”

要論安慰別人最常見的一句話:

“你想得太消極了,這樣想是不對的!”

“你應該開心點,事情並沒有這麼糟”

“開心點啊,不要哭啦”

這三句話一定能排在前三名,它們有一個共性,就是通過否定對方的消極情緒,達到安慰對方的目的。

但很遺憾地告訴大家,這些話不僅沒用,反而會對對方造成巨大的殺傷。

原因很簡單,你憑什麼說別人的情緒“不對”?

在心理學上,我們從來不評價一個人的情緒是否“正確”,因為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哪怕在你看來,令對方不開心的事情再莫名其妙,但都真真切切地作用在他的身上。

如果他為一點小事發脾氣,你可以說他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對,但他所受到的影響,卻是千真萬確的。

小時候,我很喜歡玩《遊戲王》的紙牌,自己收藏了一大箱,裡面有不少是自己攢下零用錢買下的珍貴卡片,有事沒事就翻出來看看,心裡就特別滿足。

有一次,我把自己最珍貴的一盒卡片裝進一個小袋子裡,帶回學校給同學們看,後來回家的時候,我把那個袋子落在了公交車上。

我現在依然記得,當時下車之後,發現自己兩手空空,轉身一看,那輛公交車已經遠遠開走,心裡頓時明白過來,後背直冒冷汗的感覺。

我撒腿就跑,不顧自己揹著笨重的書包,使盡全力往公交車的方向跑。但十歲出頭的小孩,怎麼可能跑得過公交車,我只能慢慢停下來,眼睜睜地看著公交車走遠。

就在這時,旁邊一個擺攤的大媽問我:“小朋友,你到底在跑什麼啊?”

我一下子哭出聲來,一邊哭一邊結結巴巴地解釋,過了好一會才解釋清楚,我說我的寶貝卡片都落在公交上了。

大媽一下子笑出聲了:“不就是玩具嗎?沒了就讓家人再買,別追了,很危險的。”

“不是這樣的!”我很認真地反駁:“他們都是特別難買到的卡,都是我攢了很久才攢到的。”

大媽還是搖搖頭,一邊搖一邊笑著說:“小孩子就是可愛,幾張卡牌有什麼好惦記的呢?”

對成年人來說,這只是幾張卡片,但對一個小朋友來說,這就是他的全部。

99%的安慰都无效,只因你总爱说这3句话

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和大媽解釋這一切,只能茫然地看了他一眼,然後一步一步往家裡走。

回到我們的主題,哪怕你再不理解對方的情緒,但一定要相信,對方所面臨的痛苦、不甘、失落是真切無疑的。

不要去否認他的情緒,也不要反駁他說的所有話,靜靜地聽就好了。

因為,事實是有對錯的,但情緒是沒有對錯的,他來找你,說明他需要你,需要你的支持,需要你的認可,在他最脆弱的時候,請務必站在他的身邊,堅定不移。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那樣:

“若要在高聳的堅牆與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永遠會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

是的。不管那高牆多麼的正當,那雞蛋多麼的咎由自取,我總是會站在雞蛋那一邊。就讓其他人來決定是非,或許時間或是歷史會下判斷。”

第二句:

“別哭了好不好?”

這個錯誤,其實是上一個錯誤的細化,我們貌似很不能忍受對方悲傷,因此每次安慰別人,我們總會下意識地說——“別哭了”、“開心一點吧”。

但問題是,為什麼人家就不能哭了?

喜怒哀樂,悲傷本來就是情緒的一種,哪怕再令人痛苦,它也不是病理狀態,而是人們在挫折面前再正常不過的情緒反應。

難過就哭,開心就笑,憤怒就怒吼,這本來就是人的本能,正如吃飯睡覺一樣正常,否定它,其實就是否定人類的天性。

弗洛伊德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一個人在失去後,沒有經歷過哀傷,就會進入抑鬱。”

99%的安慰都无效,只因你总爱说这3句话

如果能夠體驗悲傷,那過一段時間之後,人自然就會走出來。

在這個時候,悲傷反倒是宣洩情緒、撫平內心的一個辦法,你不允許對方悲傷,就是不允許對方復原。

我們都說自己長大了,別動不動就哭鼻子。可我們都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

第三句:

“我比你慘多了!”

曾經有一次,我在公司被人欺負了,一時想不開(對的,我為啥這麼想不開?),就找了一位朋友吐槽,誰知我還沒說幾句,她就一臉哀傷地說:

“其實你很好了,我比你更慘!”

然後,她就開始不管不顧地說自己的事情,什麼被領導為難、客戶難伺候,平時上班經常加班還沒加班費...

她那邊越說越傷心,眼看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我一下子慌了,趕緊安慰她:“對對對,這領導太操蛋了...你那同事太不地道了...”

好一陣哄,她的心情終於平復下來,但我心裡卻越來越不是滋味了,媽的明明是我不開心,為什麼變成了我安慰你?

當別人找你傾訴,是希望你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關注他的情感。你可以分享類似的經歷,表達你感同身受,但千萬不要把話題的中心轉移到自己身上。

用比慘來安慰對方,這是最蠢的行為。

一言蔽之

不要太自戀

講完“不能做什麼”,自然就該說“應該做什麼”,很簡單,把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

在別人傾訴的時候,儘可能地詢問更多的細節:

“告訴我發生什麼了?”

“說說什麼事這麼困擾你?”

“說說你的顧慮。”

“說說看,這事怎麼會這樣呢?”

“是什麼讓你有這種感覺?”

......

但這些所謂的技巧,只在“術”的層面進行解釋,根本治標不治本,從“道”的層面來解釋,最本質的做法就是——不要太自戀。

不少人面對來求救的朋友,總會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覺得朋友找自己是對自己的信任,自己必須想盡辦法讓對方開心起來,不然就辜負了對方的一番期待。

因此,我們最愛做的,就是嘮嘮叨叨,長篇大論,希望自己能夠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對方就能開心起來。

這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如果不做點什麼,他們就覺得自己根本沒在安慰對方,或者會覺得非常尷尬。

其實,真的沒必要這樣。

對方找你傾訴,誠然是信任你,但並不代表你一定就要做點什麼,因為找你傾訴,並不代表對方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大部分情況下,對方心裡對自己該怎麼做一清二楚,只是心裡過不了這個坎,所以才想找人發洩發洩情緒;或者說心裡就是不痛快,就是想找個地方說出來。

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當一個垃圾桶,靜靜地聽他說話,把對方的情緒照單全收。

然而,這樣的安慰方式,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絕大部分人,也沒法忍受對方忽視自己的感受,甚至只把自己當做一個工具,一味地往自己身上傾卸負面情緒。

即便能忍受,你能發自內心地,想要了解對方心裡在想什麼嗎?

大多數人安慰別人,總會說“沒什麼事的,我知道你很難過,開心一點吧”。

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心裡想的恐怕是:

“你夠了沒有,你什麼時候可以閉嘴?”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