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靠的不是“十八般武藝”!

我有過自負、自大甚至自傲的時候,但那是二十年前。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年輕,夠勤奮,肯吃苦,每天都有用不完的力氣與激情,感覺上自己就能把世界踩在腳底下。因為年少輕狂,持才自傲,有一天與領導意見“不合”,就“憤”而炒了老東家,從此開始行走江湖。今天回過頭想想,這段經歷,其實是我人生“最可笑”也是“最可愛”的記憶。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一定夾著尾巴好好做人,學會混社會的幾把刷子再出來,絕不會如此“衝動”地拒絕來自組織的溫暖。

上山下鄉,靠的不是“十八般武藝”!

離開體制的懷抱後,我從此開始了自己風雨飄蕩的生活。先是打工,外企、民企和臺企,轉了一大圈;然後開始創業,白手起家,靠著創意摸著石頭過河。跌跌撞撞,一路走來,著實費勁。幾次差點在商海里翻船,靠著幾個貴人相助才撿回一條薄命。人與人之間,喜歡比較。也常常有人對我說,誰誰誰上市了,誰誰誰賺大錢了,誰誰誰升到司局級,這些人通常是我的同學、朋友,基本是同時期混社會的。也因此不時有人提醒我:“你就是運氣太差,論水平人家沒有辦法同你比啊!”早些年,這些話聽起來很“順耳”,至少我的內心還是有點“阿Q”的。但現在,我很冷靜——人生有運氣的成份,但更多的還是緣於自己的努力與選擇,如果認為自己今天還不夠成功,只能說明修行還不到家,福報來不了。

做農村電商五年,作為一個綜合服務機構的“掌門人”,我基本上也被視為“全能選手”之一吧——我們將農村電商所涉及的業務範疇,按體系化的方式,完整地構建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包括並不限於園區運營、多層次培訓、大數據平臺、三級物流體系、農產品上行、品牌打造、溯源及網貨標準化體系建設,等等。其實,這五年,我們就是圍繞著這些業務不斷“試錯”,團隊也因此不斷更替。這種“綜合服務”的方式,到今天為止,我個人認為是失敗的,至少是核心競爭力打造。

或許體系是建立起來了,但樣樣都做,樣樣都不專,出不了亮點,最關鍵的,是缺少積累。類似機構,越做越累,甚至難以為繼。而另一面,專注於品牌、文創、溯源、大數據等等單一領域,卻有一些企業初具規模。

上山下鄉,靠的不是“十八般武藝”!

自古以來,在武術各大門派中,集“十八般武藝”於大成的“高人”,大多見諸於金庸梁羽生古龍的武俠小說,而現實上少之又少。無論是今天高校運動會上的“七項全能”,還是奧運會上的“鐵人三項”,能玩轉的,在我看來,都絕非“常人”了。所以,倒過來說,在農村電商這個領域,涉及如此多的服務項目,要由一個團隊、一個機構來承接,談何容易?!更何況,商海競爭如此激烈,誰人又能一直保持優勢,還在如此多的領域保持領先?有幾個省在推進示範縣項目時,明確要求不能以聯合體方式投標,綜合服務只能交付給一個獨立主體,並強調不能分包,這是典型的“腦子進水”的決策,只求他們自身在管理、考核的便利。這種方式實際上“害”了我們的服務商們,大家做示範縣項目,衝著訂單來,奔著關係營銷去,反而把自身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疏忽了。尤其是這一兩年,在示範縣創建的領域,“潛規則”越來越嚴重,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與機構,往往拿不到業務,只能乾著急。

從農產品電商起步,到涉足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再到農村經濟的互聯網+——其實,我們每一年都在調整戰略。但從2017年初開始,我自身一度迷惘:一方面,受累於在東北投資的重資產,另一方面受困於農村電商商業模式的“不成熟”。

上山下鄉,靠的不是“十八般武藝”!

何去何從?都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不知不覺間,我讓上帝發笑了整整一年半。在這段時間裡,我有了一個很明確的決定,就是肯定不學“十八般武藝”了,農村電商的綜合服務,我一定會放棄,我這個身材板子,不是成為“絕世高人”的料。所以,公司必須轉型。但轉哪個方向?哪條路才是屬於我們的“康莊大道”呢?我思索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一個快奔五的男人,不可能再拿三五年來折騰,我得有一個“準心”,為自己,為家人,為團隊,也為關心愛護我的朋友們。

我為“準心”確定了三條原則:

一是它得是今後三五年的“大趨勢”,因為我篤信一句話——趨勢比能力重要;

二是它得是多方共贏,能夠建立共創共享的模式,因為我覺得聯合江湖上的兄弟很重要,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三是它得抓住縣域經濟的“大痛點”,如果說電商只是子彈和炮彈,它得是核彈,要麼不放,一放就得威力無窮,也好對得住這些年已經交上朋友的縣域領導。

是的,牛皮吹到這個點上了,我心裡八九不離十,多少有點數了。項目擇日啟動吧,希望不辜負自己過去五年付出的汗水、情懷與積累。是不是能啟動,能成功,只能說“人在做、天在看”。最後,借用一句網絡金句收個尾:“到頭來才發現,我不是孫悟空,也不是至尊寶,我只是城牆下那群人中的一個,觀望著別人的愛情,咀嚼著自己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