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寿字金元宝

金锭是古代最值钱的流通货币,一般都是银元宝和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金锭有黄金锭和赤金锭两种,有一百斤、五百斤和一千斤三种重量。不过,这次要聊的是黄金锭。黄金锭作为流通货币,就必不可少要聊到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黄金作为货币流通的历史、金锭以及其价值.

最早以黄金作为货币的是楚国,当时黄金所铸的货币叫“郢爰”,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往后便是金五铢是西汉时所使用的黄金货币,迄今所见可谓凤毛麟角。唐朝有“开元通宝”金质赏钱,不做流通,只供赏玩的,也是独树一帜。大清时期也铸有户部造光绪元宝金制样币,还有大清金锭。目前介绍的便是这个大清金锭。

金锭作为一种古老的货币,天生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赋予了金银的更多珍藏价值。金锭是古代最值钱的流通货币,一般都是银元宝和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古代一两黄金等于八两白银或1500个铜钱。传统意义上的金锭一般指的是金元宝,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名称不一样,如最早黄金货币战国楚国版状的为金版,汉代马蹄形的为马蹄金,饼状的为金饼,宋代弧首束腰的为金铤,元代之后两侧起翅的为金元宝,到了清代还有长方形金锭、立方体金锭、椭圆形金锭、葫芦形金锭等。下图便是我们有幸见到的寿字足金元宝。

清代 寿字金元宝
清代 寿字金元宝

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

(1)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

(2)中国古代的重量计数,多以面文标出重量,均将二十四铢为一两,而自从二铢四丝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随即结束。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甾、铢计量,而以两、钱、分、厘十进位法计量。开元通宝钱,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丝(约4克)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亲王福晋)的儿子入继为帝,改元光绪,先后铸行过“光绪元宝”和“元绪重宝”,“光绪通宝”,通宝制钱铸于公元年之间,钱重从开始的一钱逐步减至八分,最后减至六分,该钱书法为楷书,此外宝福局也铸过篆文钱,光绪通宝钱背文为满文记局名,也有星月纹,字有宝河、宝真、宝津、宝云、宝黔等,还有铭“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见“千字文”中一字,为宇、宙、日、月、往来等字)。

另外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过一种背穿左为“戊子”右为“河”字的戊子钱。光绪十五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从英国购买的机器制造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机制币,不再为方孔圆钱形状了,此后相继在各省推广实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圆钱”。

清代 寿字金元宝

这枚是少见的实心寿字“足金”款金元宝,品相完整,包浆深厚,鎏金实心、手感沉重、正面模印寿字纹。不愧为真金不怕火炼,藏品虽然经历了无穷岁月的洗礼,但如今保存极为完好。此款金元宝所以名气大是由于它的历史性和珍稀性决定的。这款金元宝版面设计优雅,而且存世量稀少,是收藏界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金锭一定是金元宝,其实古代的金锭形制没有金元宝形状的金锭有马蹄形的;长方形金锭

金锭是古代最值钱的流通货币,但能流传至今较为少见,品相完好的更是少见,属于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因金银锭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较少的存世量和悠久的历史感,近年来颇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关注,而且从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来看,早期的金银锭成交价格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价位,未来也具备了很好的升值潜力。

在拍卖市场上所见的金银锭,以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人们也常常称其为“元宝”。从元宝市场的发展趋势看,价格的快速上扬已促使了集藏热和投资热的出现,也造成了不少乏人问津的元宝价格飞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