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機,不要再當圍觀者

幫助別人一定要聽從自己的內心,不要再當圍觀者,只要內心想要做,就去做。

1

生活就像遊戲機,你投進去一塊硬幣,有時並不能出現10塊硬幣,況且有時什麼也不會出現。

但我們獲取了其中的樂趣,這一塊硬幣填補了內心的空虛,我們在此加油,對生活滿懷感激,擁抱明天。

是否曾經有人在你旁邊摔倒,伸手就能夠到的距離,卻因為旁邊站滿了人,而不願做第一個衝上去的人。

是否有人因為暈車而吐在車裡,周圍的人望而卻步,即使你想要為他送去紙巾,卻因為你不願做那個旁人眼中“另類”的人。

這個世界,充滿著需要幫助的人,有時你邁出的一小步就可能幫助別人邁出一大步,拯救他人於困境之中。

幫助從來不是價格的代名詞,它更像是一個心的橋樑,一個聯結所有人的紐帶,一個可以不計回報的工具。

2

古代時,便有地方大戶開倉放糧,他們從未想過要從這些難民身上得到東西,而是為了在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拯救他人。

即使不能得到任何回報,這些人也從未因此放棄一個自己能夠力所能及的事情。

馬雲在未創業之前,曾遇到他影響他一生的貴人,Ken Morley。

16歲的馬雲曾經為了練好口語,經常去找路邊的外國人對話,有一次晚上Ken 的兒子David在公園裡玩火柴,馬雲走過來和他打招呼,並想鍛鍊一下自己新學的口語。

放下手機,不要再當圍觀者

接著他們互相做起了自我介紹以及問好,之後他們約定要不定期來這裡遊玩。

就這樣,馬雲和ken一家在此相遇,開啟了一段跨國友誼故事。

ken的一家在回國後並沒有忘記這個杭州少年,ken的兒子david,經常和馬雲有書信來往。馬雲也藉此希望david能幫助他提高英語水平。

放下手機,不要再當圍觀者

馬雲拿到出國簽證後,立馬乘飛機飛往了澳大利亞,這一去就是29天,同時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放下手機,不要再當圍觀者

馬雲說,Ken 為他打開了第一扇世界之窗:“每一次和 Ken 相遇,我們都會辯論很多的事物,他會說‘Jack,你是瞎扯淡’。即便那樣,他總是那般支持我。他知道我講話的方式,知道我幹過什麼,但是總是支持我,用他極大的好奇心與友善。”

馬雲在ken死後向紐卡斯爾大學捐贈了2000萬美金,並在演講中說到:

過去的30年,我一直懷著感恩的心生活著,希望有一天,因為這份友情,我可以成為像Ken Morley 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

有時候,我們一個舉手之勞幫助或許能幫助別人成就一番事業,也許能夠緩解他人之急,不計回報正是幫助真正的含義。

3

你有沒有被別人幫助過的一瞬間時,曾經感受到這一刻的幫助是最至關重要的,你想過儘可能的去回報,但總是陰差陽錯的錯過機會。

當你以為自己沒有感恩的舉動會使別人不再幫助自己,那就打錯特錯了,他一定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再次幫助你。

放下手機,不要再當圍觀者

韓寒曾經說過:“誰說做善事不求回報?我不同意,做善事不求的是經濟上的回報,但要有感情上的回饋,不一定要得到感恩,但是,我堅信做完善事的人,心情必然也必須是愉悅的,如果去做善事,結果弄得灰頭土臉,尷尬不悅,瞻前顧後,心有不甘,如果做善事也需要堅強的意志和遠大的信仰,否則弄得自己很不開心,那一定不是普通人類行善的本意,這樣的行善也長久不了。”

幫助別人從來不是一個計較付出的行動,看到別人有困難時,只要響應內心的真實想法,不去在乎做第一個衝上去的人,勇敢的幫助他人才是最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