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沉船事故讓300年前17000件文物保存至今,如今在邯鄲亮相世人


2月24日至4月14日,“海絲遺珍——‘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瓷器精品展”在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展出,本次展出的瓷器大部分以清康熙年間的青花瓷為主。其中的故事,您未必知曉。

早在宋元時期,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海外,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當時遠銷海外的景德鎮瓷器至今已成為中外博物館主要陳列品和收藏界追捧的對象。這些身藏博物館和藏家手中精美的景德鎮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無疑是幸運的。然而,在浩瀚的大洋、幽深的海底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瑰寶,使多少人魂牽夢繞?

“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瓷器,為我們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故事。

平潭水下沉船遺址位於福州市平潭縣嶼頭鄉北側五州群礁的中心——晚礁附近。沉船發現於2005年,同年中國水下文物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在海底沉船中發現了大量風格類似於清康熙年代的青花瓷器,由此推斷“碗礁一號”沉船的沉沒年代約在清康熙中期,即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

沉船的海況位於海壇海峽北段,臨近航道,可通行5000噸級以下船舶。此海域水深13——17米,平潮時間段可提供近2小時的水下作業時間。該遺址曾遭到文物偷盜分子的瘋狂盜撈,執法部門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打擊,收繳了大量盜撈文物並移交文物部門。


考古發掘工作歷時3個多月,其間克服了5次颱風的襲擾和盜掘者的干擾,最終出水精美瓷器達17000餘件,瓷器為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鎮民窯產品。

沉船船體殘長13.8米,殘寬3米,被掩埋於灰黑色淤泥中,呈傾斜狀,由南向北傾斜。船的方向大致為東西向。船體自甲板以上部分和桅、舵、帆、錠等屬具均已不存,殘存體從其型線看,都屬於水下部分。船中、尾部被偷撈者挖開破壞。船內有15道隔艙板將船分為14個艙,只有個別艙保存了肋骨,船殼只發現一層船板。船體用材主要是杉木、樟木等。

在清理瓷器的過程中,從瓷器的擺放方式看,盤是成摞豎放,小碗、杯是成摞側放,碗、碟是成摞正放或倒扣。青花罐、五彩罐是成排擺放在艙底,層層疊加,至少與偶兩層。將軍罐是放倒在艙內。


“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瓷器大部分為青花瓷器,少量情花釉裡紅器、單色釉器、五彩器等。青花瓷器有將軍罐、大盤、花觚、尊、香爐、碗、小瓶等,清花色澤明豔,層次豐富大件陳設器畫工精美,反映清康熙年間景德鎮民窯最高的制瓷工藝。

據考古專家介紹,沉沒的船隻為帆船,沉船附近有晚礁、盤礁等多處明礁或暗礁。船隻不排除觸礁進水,飄移而逐漸沉沒。該海域目前已發現多次古沉船,大多位於近岸或近暗礁處,所面臨的遭遇大體一樣。

“碗礁一號”的瓷器現存於福州市博物館,2006年2月還舉辦過出水文物精品展。由於瓷器長期浸泡於海水中,必須進行脫鹽處理,工作在2006年5月—10月進行,經過多次換水,將鹽份逐漸脫出。目前瓷器處於相對穩定的保護狀態。圖為清康熙青花漁家樂淺腹碗。

“碗礁一號”沉船遺址地處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往北可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往南可達泉州、廣州等貿易港口,及至東南亞地區,是南北貿易的必經之路。此次發掘,對於中國航海史、海外交通史、古陶瓷的外銷、造船技藝等方面課題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圖為清康熙五彩開光雜寶花卉紋罐。

“碗礁一號”沉船瓷器中一批繪有開光紋樣的器物,即所謂的“克拉克”瓷,自晚明以來就是著名的外銷瓷品種;還有一些器物的圖案與13世紀西亞地區銀器的造型風格相似,具有濃厚的異域風格,因此可以確定它運載的是外銷貨物。圖為清康熙青花黃釉葫蘆瓶。

出水的青花瓷紋樣和圖案的題材豐富多樣,包括了傳統瓷器裝飾紋樣的大部分內容,有山水樓臺、草木花卉、珍禽瑞獸、陳設供器、人物故事、吉祥文字等等。圖為清康熙花折枝牡丹盤。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的瓷、祭器、外銷瓷等。圖為清康熙五彩博古紋瓶。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圖案佈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這種自然的民窯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則代表著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圖為清康熙青花雛菊紋菱口盤。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豐富多樣,朝代款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民窯青花多數不寫年號款,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圖為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紋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