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的未來:真的會誕生第二個"張愛玲"?

中國

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閒暇的時光裡,若是讓你倒一杯清茶,一個下午,就安靜呆在自己的書房裡,默默翻開《紅樓夢》細細品讀,咀嚼其中滋味,恐怕不出半小時就合上書本,睡意昏沉了吧?於是拿起一部手機,像是被灌了"醒神湯"一般,手指不斷刷著,一個通宵達旦,一部長達"數十萬字"的網文,被你"不求甚解"地讀完了。

隨著"經典"逐漸得"被冷落",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學出現了"網文"大行其道的獨特文學現象,廣大的閱讀需求和客觀的創作收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同時具有了"作者"兼"讀者"的雙重身份,"眾聲喧譁"的聲浪蓋過了"經典閱讀"。越來越多人覺得,二十一世紀的"網絡文學",似乎和二十世紀通俗小說的蓬勃之勢有相似之處,我們也就不禁發問:真的會誕生第二個"張愛玲"嘛?

文學金字塔的崩塌:一場新的"精英"和"平民"的對話

其實網絡文學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之後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對他的定義不過是"文學創作"通過數字化的閱讀呈現出來,餘華就曾斷言:"對於文學來說,無論是在網上傳播還是平面出版傳播,只是傳播方式不同,而不會是文學的本質不同"。

然而是否真的是和"傳統小說"作家說的這樣子?其實不然。如《擇天記》中莫雨和陳長生跨物種的交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裡白淺和夜華跨越數萬年的輪迴愛戀、《武動乾坤》裡的一路修仙煉丹逆天升級等等作品。都體現了一個對於傳統文學作品中的審美價值的否定——遊戲邏輯和宣洩邏輯。這一切都是人在現實世界所得不到,但是在網文中獲得諸如"逆襲""愛情最大"之類的渴望的棲息地,換而言之,在這裡我們看不見"傳統小說"一直以來所具有的現實意義,甚至一切都是虛擬的,來自每個人心底的願望的幻想,是更加平民化的。

其實,縱觀中文文學的歷史長河,從最開始的金字塔尖端——聖人"孔子"的社會道德標準對於文學價值評判,到五四文學革命之後,文學價值評判落到一群作家手上,也是"金字塔中部",精英文學和市民通俗文學地位並不是平等的,一直到張愛玲的出現,找到了古典文學和通俗文學之間的契合點,才實現對於現代通俗小說的超越,成為更能反映廣大市民階層價值觀的文學。那麼網絡文學則是來自"金字塔底端"屬於"一個人的聲音",每個人可以成為作者,或者讀者,因而,雖然網絡文學還有許多可笑之處,但是也一定會出現一個找到"傳統小說"和"網絡小說"之間契合點的"張愛玲"出現。

高度商品化下的"網文":一個類似"張愛玲"的小說創作環境

中國

張愛玲所處的時代,一群以賣文為生的小說家數不勝數,但是較為有名的作家江湖不肖生,"從社會小說改為寫武俠小說,是應出版商之請",從中大可以看出作家的創作為市場所左右。而張愛玲的高明之處,在於她既不脫離讀者,又不完全拘泥於讀者所需。她很清楚地說:要迎合讀者心理,辦法不外這兩條:1誰人家所要說的2說人家所要聽的。在當下的一個文學產業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些為了迎合讀者需要的作家,每天"碼字"上千上萬,這也跌破傳統作家的眼鏡。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注意到,傳統文學的門檻如此之高,一定會有從"網文"中成長起來的小說家。

其實,"金字塔"在倒塌之後,網絡這個平臺是一個各階層平等對話的地方,每個摘下自我的虛偽面具,底層作家不必受到來自上流價值觀的否定,粗俗的怒罵,真實的心跡混雜在一起。上流社會的人,也不必擔心更"上流"的眼光,他們也可以進行"文學創作"而樂在其中。"網文"反映了更多元化的文學價值判斷標準。同時,網絡更加低成本的閱讀模式,使得更多的思想得到交流。所以,一定會有一個類似"張愛玲"一般天才的人,既具備傳統小說的先鋒意識,又在多元化的價值環境下獲得寫作的養料,為新時代的文學創作,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

"網文"作家和張愛玲思想的共同之處:人性之光

中國

張愛玲作為一個市民通俗文學的作家,雖然描寫大多是大都市中的生活,其展現的社會生活的面貌,可以定義為"文學的真實"——基於現實,不同於現實。而反觀"網文"作家,他們的小說天馬行空,架空,穿越,重生,我們不妨直接定義為"虛擬"——和現實毫無共通之處,但是經驗來自於現實生活。似乎兩者的創作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我們要知道,張愛玲的小說,或者說之前所有偉大的小說家,最具有普遍意義價值,不是創作的手法、現實社會價值意義等等,而是人性,在張愛玲筆下,每個人物的悲歡離合,沉淪墮落,都是能穿過歷史的煙雲打動我們的內心的。而"網文"作家同樣是如此,他們的遨遊天地的想象的背後,是個人內心更為深入的揭示。《三生三十十里桃花》裡的愛情最大,源自人們在當下複雜社會的衷心呼喊。《青雲志》張小凡一路改變自己命運的經歷,也反映了人們對於自己生活現狀的美好寄託。所以,雖然"網絡文學"存在各種遊戲邏輯下的弊端,甚至對於傳統的文學價值觀念表達了否定,但是換個角度看,是"文學即人"這一經典觀點在新的時代下的內涵。

我們不可否認,在這樣的環境下,只要能夠健康的引導,網絡文學中走出優秀作家,甚至是超過張愛玲的作家,也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