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谣言——二十八必须贴对子

微信谣言——二十八必须贴对子

今天看到一个非常搞笑的说法,说今年的春节对联要农历二十八贴。为什么呢?因为今年公历2月4日中午的11点28分立春,所以2月3日,也就是农历二十九为传统的绝日,绝日贴春联不好。

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就得说两句了。首先说说这个绝日,中国民俗中有四个绝日和四个离日。很多人觉得这个离字,绝字不好听,所以认为这几个日子不吉利。其实这就是属于没文化闹的笑话。中国的季节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开始的,所以每一个节气前一天代表上一个季节的彻底结束。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刚好是每一个季节的中心点,春分开始,白天开始比黑夜变长,春开始远离了;同理夏至开始,白天开始一天天的变短,夏也开始远离了;秋分开始,黑夜变得比白天长,秋开始离开;而冬至以后,白天开始变长,东开始远离了。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点的前一天,代表着当令的季节开始远离,所以用离字。

古人讲究喜庆,不喜欢在绝日和离日去做一些重大的事情,比如结婚,搬家等等,主要是为了讨彩头,毕竟离和绝不是啥好听的词儿。

再说说我们贴对联,对联前身是桃符。在春秋时期,人们传说在桃都山上有一颗三千里树冠的桃树,桃树的东北方枝条稀疏,形成一个门,就是传说中的鬼门关。百鬼在此通过。有两个神仙,一个叫荼,一个叫郁垒。他们负责检查来往的鬼卒是不是干了坏事。如果发现就用芦苇结成的绳子捆起来喂老虎,或者用柳枝抽打。后来人们开始用悬挂芦苇绳以及柳树枝的方式来趋鬼。还有人把桃木削成宽一寸长七寸薄片,上面绘画荼和郁垒的画像来辟邪,后来嫌麻烦,在秦汉时期开始用在桃符上书写名字的方法改良。但是荼和郁垒名字字数不一样,所以在荼之前加一个神字,满足对仗关系,这就是对联的雏形。

到了五代时期,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这个风俗在富裕的宋代更加流行。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宋朝的春联还是写在桃木板子上。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用纸来些对联呢,传说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好热闹,他要求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贴上红纸对联,显得喜庆。所以从明代开始家家户户都有了用红纸写春联的习俗。

说完对联再来谈谈这个春节。在辛亥革命之前,老底子就有春夏秋冬四个节。一个是立春的春节,一个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这个节一般在夏至前后(参看五毒日),还有秋分左右的中秋节,还有冬至的冬至节。这四个节挺重要的,但是没有另外一个节重要,那就是元旦。元旦节在我国的历史很悠久,传说起源于上古时期,但我认为真实的起源是在西汉以后。不管什么时候起源都可以说历史悠久。我国的元旦以前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新年的开始。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使用西方的儒略历,所以就把公元1月1日定成了一年的开始,称为元旦节,要求废止旧历。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过正月初一的元旦然后放假休息,所以取消旧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对,学生游行示威要求恢复旧历。后来政府妥协了,恢复了之前的元旦节。但是因为已经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这个名字不能用了,于是就用与农历正月初一最接近的春节名来代替原来的元旦的名字。从此人们把大年初一称为春节。而原来的春节,就成为立春,又叫打春。

说了这么多个点,现在五伤先生要归纳总结了:

首先,我们老百姓过的是正月初一,不是立春,所以立春不立春跟我们春节没太大关系。因此过去我们说的与立春有关的寡妇年、光棍年就不要去听信,那是没文化的表现。

其次,四绝日就是代表前一个季节结束了的意思,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要是不喜欢听可以不在这一天娶媳妇,但是这一天娶媳妇跟别人跑的概率,绝对不会比其他日子高。

第三,贴对联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非常小,就和你洗车是一样的事情。你会在洗车之前看看黄历吗?如果不会,那么贴对子也不用看是什么日子,春节前都行。

综上所述,我告诉大家,今年必须在农历二十八之前贴对子纯粹是谣言,无稽之谈。

不过我又想了一下,也不能说农历二十八贴对子一点好处都没有,起码这个谣言可以让卖对联的小伙伴们早点回家过年。

但话又说回来,这二十八贴对子的谣言怕不是你们那几个卖对联的传出来的

微信谣言——二十八必须贴对子

微信谣言——二十八必须贴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