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篇01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编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对待篇第一讲——《道德经》第二章,本章是《道德经》中极具哲思的一章。老子通过“有无”、“难易”等六个抽象对待概念的提出展示了他反观大道后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


《道德经》第五讲:对待篇 01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hè)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zuò)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fú)唯弗居

是以不去

注:

① 形:王弼本作“较”,河上公、傅奕等作“形”,帛书甲乙本皆作“刑”。“刑”“形”音同而形近。

② 盈:王弼本作“倾”,帛书甲乙本皆作“盈”,义更胜。

③ 始:王弼本为“万物作焉而不辞”,参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相应注释:傅奕本、敦煌本为“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王弼注17章:“大人在上,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以此校订。

④ 夫:在句首作发语词或句中作语气助词时,读fú。

对待篇01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绎 读

天下:天下人。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都知道什么才算得上美,这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都知道什么才算得上善,这就有了不善。

今天开始讲“对待篇”。所谓对待,即有了美,就有相对的丑;有了善,就有了相对的不善;有了这个名,就有了相对的名,如:有无、难易、美丑、善恶、是非、高矮、上下、前后,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这种哲思,起个名,叫做:对待。

对待的哲思很重要,所以十讲中专门有一讲“对待篇”。这是第二章,所以我们也理解《道德经》的排序,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那这种一对一对的概念是如何出现的呢?这是天下人在生活之中自然发现的。如小朋友上学了,在幼儿园还处于懵懂期,到了小学、中学就逐渐开始有了一种认识,用眼睛、用耳朵,还用心灵,去对周围的人物进行判断比较。

比如:看同性,个子高矮、胖瘦;看异性,好看难看;看学习,有聪明有笨;看人品,有善良有坏蛋。这都是人多扎堆之后自然呈现的不同,他的内心就自然出现这样的一对一对的比较判断。

那么,这种判断需要吗?太需要了。比如距离的判断、速度的判断:跳高、跳远。这个沟我能不能跳的的过去?过红绿灯,马上要变成红灯了,我还来得及不?犹如小马过河,要有形势判断,否则可能就性命攸关,所以必须有。

这一章,老子先举出两个容易理解的实例,然后再举出6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有无相生:有无相对待而互生。

第一章主要讲有无和两者的边界:徼。所以第二章在前面铺垫了两对对待之后,开始讲有无相生,提示这个徼,就是有无相生的机制、界面。

无中生有好理解,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不可能从有生出,必然从无生出。

有归于无,要用庄子寓言“倏忽与混沌”来解读。《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意思是:倏和忽,碰到一起,就回到了混沌。那什么是倏、忽和混沌?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倏忽指基本粒子,混沌是生成基本粒子的时空。

“而且,最近我又发现了庄子寓言的一种新的魅力。我通过把儵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而自得其乐。只要它们还在自由地到处乱窜,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直至他们从南到北相遇于浑沌之地,这时就会发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样的一个事件。按照这一蕴涵着某种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就可以把浑沌的无序状态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来的时间和空间。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诠释是可能的。

可见,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实际上都返观到了极其微观的层面。但是,他们的超级返观能力,在现代物理学的印证下,才得以焕发出应有的光芒。

难易相成:难易相对待而互成。

不懂得做容易的事情,也就不会做难事;懂得做成难事,这个时候,容易的事情,也就真的很容易了,治大国若烹小鲜。此句可以跟63章“图难于其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互参而理解,指出了做事的思路、方法。

既要懂得做人,也要懂得如何做事。要向老子学习,从老子这里领悟出做人做事的哲思,在做事之中自然学会了做人。

长短相形:长短相对待而互形。

有了长的,必然因为有个短的才能互相衬托,如个子高矮,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高下相盈:高下相对待而互盈。

高下这里指境界高低,如圣人对百姓,为高对下。从此句理解81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无私传递真知,百姓有了,充满了;圣人因为交流而清空了,就动起来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以自己又充盈了真知;但是,此时的真知,与原来不同,是更新的,更深远的,又玄的。

音声相和:音声相对待而互和。

声:耳朵可以听见的声;和:应和。音有两种。五音和大音。

12章:五音令人耳聋。古代军事著作《六韬》有《五音》篇,记载:“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属于音乐,耳朵可以听得到。



14章:听之不闻名曰希。41章:大音希声。这里的音,为耳朵听不到的声,但是又能在相应的大脑区域形成内心可以感受到的声。

那,音声相和的音,是耳朵听不到的大音?还是耳朵能听到的五音?

从音声相和来推理,如果音为五音,声为人的发声,为啥人的发声一定伴和着五音呢?没有道理啊。故,理解为:人发声的同时,必然有听不到的音伴和而出。这,也许就是言的奥妙。

圣人在造字的时候,感悟天地,形音义具,还伴随着无形的内涵,往往有种动感,而不是静止的。举例,读:“升、降、开、合、中”,体会是否身体也有相应的无形感受?

前后相随:前后相对待而互随。

07章:后其身而身先;29章:或行或随。圣人、侯王在前面带路;百姓在后面追随。但是,假如没有后面追随的人,前面带路的也就不成立。那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其实前面带路的也是在追随后面跟随的人呢?所以,老师在前面带路,学生在后面追随,其实是前后相随,都是平等的。所以,老师也要善待学生啊,别脾气那么大,最后孤家寡人一个。这就是圣人的超级思路。

我把这6对对待,起名为圣人的:“六无相神功”,便于大家记忆。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这样来超越对待。

万物看似对待,但是唯有圣人才能明白,其实对待双方:相互依存,且相互转换;所以,唯有圣人能有这种超越对待的哲思。圣人是如何对待这些对待呢?。

处无为之事:做的是无为的事情。

为无为,在无的层面去为。无,为氣。庄子曰:通天下一氣耳。天地万物在氣的层面是一体的,所以无为,才能作用于天地万物,无所不为。

行不言之教:行的是不言的教诲。

圣人不言也能教化天地万物。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修自己,到达清静无为的境界。圣人与大道和天地人相通,有相应的通道:与大道:为绵;对天地,为中;对百姓,为慈。圣人安静了,百姓也自然安静;圣人朴素了,百姓也自然朴素。不言之教,其实就是无形的感通: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任凭万物自由发展而不干涉。

作:万物并作,自由生长。始:干涉。此意从郭店简本相应章节出。

后面“是以圣人”等等,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圣人看到万物自然呈现不同,所以他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只管修好自己即可。在修身家乡阶段,或许我们还能一个一个的来,谁都能照顾到,通过言行,调和大家的心氣为一个整体;在修之于天下阶段,就无法一一做到,只能是去管无形的整体的氣化的事情了。所以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可以与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互参。

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

去甚

去奢

去泰

生而不有: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做了事情而不以此为凭恃。

功成而弗居:事情做成了有功而不自居。

51章最后有玄德的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么看,也可以把玄德定义增加“功成弗居”,更加完整。

圣人修己、清静,天下自然感应而变化。《易经·咸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即功成。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不自居有功,所以他的功劳不会失去。

人一自居有功,就难免遭人厌弃;而不去夸耀,不居功,反而有功:不自伐故有功。圣人的功绩被百姓记在心里,不会失去。

圣人修之于天下,这是他的最重要的哲思。大家理解了这一章,那么做人做事就有个飞跃。懂得不强求别人,因为万物有他的自然。也许他智力不够,只能按照傻办法去做事;也许他天生这样的性格。心态起了真正的变化,氣质就开始柔弱,逐渐就能做到无有入无间。不刻意要求别人如何,效果反而非常好,大家都愿意听你的。


对待篇01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本 章 重 点

除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六个对待,您还能想出来别的对待吗?并尝试填空以下。

阴阳相( )

男女相( )

大小相( )

动静相( )

(以上讲解著述:黄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