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相信你也曾有過同樣經歷:窗外燈火通明的城市可以沒有黑夜。躺在床上玩手機、刷微信的你翻來覆去,卻怎麼也找不到入睡的感覺。

在我們的身邊,人造光無處不在。我們依賴它,可卻不曾瞭解:光,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態和感覺,改變我們的生物鐘。

每天都見的光,你有多瞭解它?

戴森首席工程師Jake Dyson注意到,從燈光到智能手機等各種電子設備,現代生活正在用各種人造光“轟炸”我們。然而這是有問題的,人造光與自然光相差甚遠,有可能擾亂我們的生物鐘。

於是,我們的戴森Lightcycle™檯燈/落地燈誕生了。

地球上不同位置在不同時刻,獲得的陽光照射是不同的。因此,戴森Lightcycle™工作燈利用“日光追蹤”智能算法,基於你的GPS地理位置、日期、時間,持續讀取、推算出日光數據,相應調節燈光的色溫和亮度,帶來2,700到6,500開爾文(相當於清晨到正午陽光的色溫範圍)、接近自然光的燈光,支持你的生物鐘。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在不同時刻、不同位置,你所獲得的日光是不同的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這就是為什麼戴森收集全球日光環境測量數據,用在“日光追蹤”算法中

人造光一成不變,沒有節律

為什麼我們要不遺餘力地追蹤日光,而不是改進現有的人造光?因為它有很多問題,卻一直被大多數人忽視。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我們身體與自然光照的節律保持同步,而人造光沒有這種“節律”

人造光自從發明以來就極大地解決了我們夜間照明的問題,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帶來深刻的改變,然而發明139年來,它經歷了一系列燈泡類型的更新換代,卻始終有一個問題:一成不變,沒有節律。在工業發展的初期,人造光解決了我們照明的剛需,可是隨著我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我們開始追求潔淨的水、乾淨的空氣,對於一直圍繞我們身邊的光,我們理應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現代人平均有90% 【1】的時間待在室內,人造光其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甚至擾亂我們生物鐘。

這不奇怪,因為人造光在人類的歷史中是很“新”的東西。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縱觀人類進化史,如果把整個進化史濃縮成一天24小時,人造光的出現,只是最後不到2秒鐘的事情,我們的身體進化了幾百萬年,適應了太陽的起落、24小時的晝夜節律,卻遠遠沒有適應從早到晚都不會變化的人造光。

人造光一成不變,到底有什麼不好?這就要說說我們體內的生物鐘。

我們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晝夜同步

我們體內自帶的感知時間的裝置:生物鐘,它又叫晝夜節律,不僅存在於人類身上,你會在動植物身上也看到這一現象,比如植物葉片黑夜閉合,白天舒展,飛鳥日落歸巢、雄雞報曉——地球上幾乎所有生物都會對光照的週期作出反應,這是我們在同一個晝夜更迭的環境下進化的結果。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是授予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這三位科學家。

我們體內的生物鐘,依靠一個主要節律控制器:下丘腦視交叉上核 (SCN)來保持同步,它存在於大腦中,是我們所有器官組織生物鐘的“司令官”。SCN通過外界光照來校準我們體內的生物鐘,使我們的身體節律與外界節律保持一致。清晨和黃昏的日光,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校準節點,它們分別代表著白天、黑夜的分界,像給一個精密的鐘表上發條那樣,每天校準我們內外部的時間。

光照會改變我們體內生物鐘

不論是自然光還是人造光,達到一定強度的光照,都會影響我們體內的生物鐘。時差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為什麼倒時差那麼痛苦?因為你體內原有的生物鐘和新地方光照時間沒有同步好,就會導致這種身體機能甚至行為、認知的錯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國際航班長途飛行的途中,機艙會通過關閉遮光板,遮擋外界陽光、調低甚至熄滅機艙內燈光的方式,幫助乘客按照目的地時間提前調整時差。——這就是利用了光照對人的生物鐘的影響。

不同的光照會對我們身體產生不同影響,比如清晨逐漸增強的陽光讓我們從睡夢中逐漸醒來;正午太陽的白光讓我們保持活力和清醒,新陳代謝旺盛;夕陽柔和漸暗的暖色,告訴我們身體進入休息狀態,為夜晚的睡眠做好準備。

與自然規律相悖的光照會擾亂我們生物鐘

太陽光會在一天中不同時期,呈現不同顏色和光強,人造光就沒有這種變化。

在自然界,入夜之後是沒有藍光存在的,我們身體適應的夜晚光照,應該是燭光和篝火。而藍光是所有波段中最容易讓人保持清醒狀態的光,正午的陽光藍光最強,讓我們的身體保持活躍。如果你一天大部分時間都開著白光燈,夜晚也面對著電腦和手機,就相當於持續暴露在藍光之下,你的身體很可能一直處於警醒狀態。——你問過你的身體,它答應麼?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普通LED燈(左)光譜中藍光是個峰值,戴森Lightcycle™檯燈/落地燈則會隨著入夜減少藍光比例

我們的眼睛中有個“判官”叫ipRGCs,它對藍光最為敏感,它負責告訴生物鐘司令官SCN:現在環境光是強還是弱,而ipRGCs判斷環境光的標準就是接受的藍光強度。所以,當我們周圍環境藍光較強,我們的大腦就會誤判為白天模式,從而不會進入休息或睡眠模式。

所以,夜晚的藍光,會推遲我們的生物鐘,導致我們入睡更晚,第二天早上醒來更遲;而清晨醒來立刻打開白光燈,也相當於對還處於未醒狀態的身體大喊“快起床幹活!”——還記得冬天早上,老媽猛地掀開溫暖的被子叫你起床的感受麼?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追蹤日光,才能帶來和自然節律一致的光

好的燈,會在不同時刻給你合適的光

我們的神經學家和工程師們發現,其實自然光就是最適合我們身體的,千變萬化的太陽光和我們進化百萬年的生物鐘達成的默契,是任何人造光不能比擬的。

除此之外,做不同的事,你會需要不同的燈光,比如看書、工作時你會希望聚精會神,而想要休息時希望燈光柔和。況且,每個人對於光的喜好也會不同,一家子中就可能有人喜歡白光、有人喜歡暖光。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左右兩種燈光,哪個讓你感覺放鬆舒適,哪個讓你覺得應該回一下工作郵件?

因此,我們的工程師預設了“休息”“學習”“精準”和“強光“等幾種模式。在這些系統自帶的基礎上,你還可以通過戴森 Link 應用程序定製自己的光。

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怎麼破?(轉-推)

Lightcycle™檯燈/落地燈追蹤日光,並且能自定義用光模式

光還能微妙地調節人的感覺。

比如,冬季的暖色光讓人感覺溫暖,夏天偏冷的光給人清涼之感;陰雨天人們會覺得低落嗜睡,陽光明媚的天氣讓人覺得充滿希望。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光來調節我們的情緒,試想一下,烏雲密佈的陰雨天,家裡的戴森Lightcycle™檯燈/落地燈卻投射著明媚的陽光——是不是立馬感覺一掃陰霾?

戴森Lightcycle™檯燈/落地燈在不同時刻帶給你合適的光——我們相信光和空氣、水一樣,無處不在又至關重要,理應有更好的選擇。

——————————

一些關於光和我們的事實:

  • 視障人士的生物鐘準麼?失去視覺的人仍有感光能力,並且和所有人一樣擁有自帶的內源性生物鐘,但是由於他們的生物鐘受最重要的因素:光照調節較小,所以有可能出現偏差,受白天嗜睡而晚上失眠的困擾【2】。晨起型,還是夜貓子?這是基因決定的【3】,有的人確實是白天效率高,而有的人偏偏越夜越精神,讓晨起型的人熬夜晚起、夜貓子早睡早起都是違反他們身體規律的,所以找到合適自己的節律很重要。為什麼燭光晚餐感到特別浪漫?因為人類祖先對黑夜的燭光和篝火感情深厚。

美國環境保護署.1989年.向國會提交的室內空氣質量報告:卷 2.EPA/400/1-89/001C.華盛頓特區Sack RL1, Lewy AJ, Blood ML, Keith LD, Nakagawa H.,1992, Circadian rhythm abnormalities in totally blind people: 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2 Jul;75(1):127-34Youna Hu, Alena Shmygelska, David Tran, Nicholas Eriksson, Joyce Y. Tung & David A. Hinds, 2016, GWAS of 89,283 individuals identifies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self-reporting of being a morning pers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7, Article number: 10448 (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