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著卻孤獨:別用“愛情”填補過去失望的空白

在愛情裡,你追求的是什麼?愛、陪伴、安全感、依賴感 …… 我們對愛情有諸多期許,而某些渴望我們自己都沒察覺。

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 2018 亞馬遜第一暢銷書《Hodder&Stoughton》的作者 Imi Lo 告訴我們:“現代關係中有一個嚴肅的議題。人們經常將愛情當作滿足內心深處未被滿足的需求、填補過去失望的空白、並治癒傷口的手段,且毫無自覺 。我們無意識地想從伴侶身上找回過去被剝奪的東西 ── 通常源於原生家庭的童年創傷。”

相愛著卻孤獨:別用“愛情”填補過去失望的空白

童年時期無法從父母或主要照護者身上得到足夠的情感支持,造就日後我們對親密關係的需索無度。根據 Imi Lo 的說法,愛情裡中有三種“情感飢渴”會消磨我們與伴侶的親密感:

一、鏡像化 ── 請“保證”你愛我。

作為孩童,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們需要其他人如同鏡子般“反映”我們的存在價值,並讓我們感到被接納。 父母沒有對我們的存在以及行為給予肯定,就會造成低自尊。

– 都講多少次了,你聽不懂國語嗎?

– 連這點事都做不好,是三歲小孩嗎?

談戀愛後,終於有人看到我們、關心我們時,鏡像需求會被重新喚起,我們開始像孩子一般,永不滿足地強迫伴侶給予“保證”。 你常常覺得他/她做得不夠、說得不夠;你誤以為伴侶的所作所為會反映出自我價值,對他們的聲音、話語和行為中的微小變化極為敏感;當他們沒有再三承諾或保證,就覺得自己不被愛與尊重

,然後用苛刻的行為或言詞尋求更多的關注。

相愛著卻孤獨:別用“愛情”填補過去失望的空白

二、理想化 ── 請變成“我期望的樣子”。

另一個重要的童年需求是有一個“可靠的人”在身邊。孩童時期,我們首先將父母理想化為全知全能的超人/女超人。雖然實際上沒有父母是完美的,但過早發現這個事實並不是件好事。 如果有脆弱、心靈不健全的父母,你的安全感就搖搖欲墜。

– 我脾氣不好,你就不能包容一下嗎?

– 為什麼你不能像 xxx 的男友/女友一樣?

在親密關係中,某種程度的理想化很自然,甚至是必要的。然而在童年時期缺乏值得信賴的人,讓我們日後有過度理想化另一半的傾向。 你把自己視為渺小而有缺憾,於是尋求一個完美的伴侶,當你發現他/她做不到,就陷入深深的挫敗和沮喪。

三、雙胞胎效應 ── 請照“我希望的方式”生活。

“雙胞胎”就是與我們很相似的人。童年時期缺乏父母積極的關注,強烈的孤獨感讓我們對愛情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渴望:希望伴侶和自己一模一樣。

相愛著卻孤獨:別用“愛情”填補過去失望的空白

– 你為什麼放假都悶在家,不能跟我一樣出門運動?

– 我做任何事都很用心,但你都只是敷衍了事!

因為長久以來不受重視、不被理解,所以你在愛情裡需要熟悉感,需要一個跟自己理念想法完全契合的人; 而當你意識到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人,你會變得冷漠疏離,藉此逃避傷害。

反覆的自我修練、與伴侶的溝通以及尋求專業幫助是解決情感飢渴的根本之道。我們需要成熟而真實的親密關係,而不是像孩子一樣活在幻想、彼此相愛卻備感孤獨;我們不需要一個完美伴侶,因為另一半並不反映你、代表你或限制你。願所有情感飢餓者能如 Imi Lo 所言:“終有一天能夠發自內心,而不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和錯誤的期望才去愛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