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東部地區住院率低於西部;床位數增長直接刺激住院率增長。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一組簡單的數據,卻暴露出醫改進程中的痼疾。

2019年1月,發佈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研究顯示,中國門診率低於世界平均值,住院率卻高於世界平均值。研究指出,2016年,全球門診率為人均5.42次就診,中國5.17次;全球住院率(注:住院人數/總人口數,即每個人平均住院次數)為人均0.1次入院,中國0.14次。

中國的住院率在2008年之後急速增長。2008年,中國住院率(注:此處的住院率是指,年住院人數/年門診人數)為8.7%,2017年,增長到17.6%,十年的時間,住院率增長一倍。與之相反,從2000到2016年,美國住院率穩中有降。18歲到44歲人群中,住院率從2009年的6.7%降到5.6%。

有趣的是,中國的住院率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經濟發展較好的東部地區居民年住院率最低,西部地區最高——和經濟發展水平呈反向分佈。

“住院人次僅僅是一個症狀,背後是一系列病根。”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恆鵬說。這個症狀顯示,在制度漏洞下,醫院與患者如何為了“共同的利益”,變小病為“大病”,變門診為“住院”。

供方誘導需求

2009年,中國新一輪醫改開啟,提出了“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但朱恆鵬開始關注一個實際的指標——住院率,試圖瞭解醫院服務量的變化。他發現,在全民醫保的浪潮裡,住院率穩步增長。到了2016年,對比了北京和全國的住院率數據後,朱恆鵬覺得情況不對了。

住院率和老齡化緊密相關,但詭異的是,新醫改7年後,全國老齡化率比北京低近8%,但住院率卻高了5.7%。朱恆鵬認為,多出來的5.7%屬於過度住院。

到了2017年,情況更加嚴重。國家衛健委發佈的《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住院總量比上年增加1708萬人(增長7.5%),年住院率由2016年的16.5%增加到17.6%。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仇雨臨專門研究過住院率的問題。她利用迴歸因素分析了收入水平、在退比、人均醫療機構床位數,與住院率的相關性。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人均醫療機構床位數是影響醫保住院率最主要因素——人均醫療機構床位數每增加1個,職工醫保住院率與居民醫保住院率分別增長11.6%和5.67%。而收入水平、人口老齡化等,與住院率的增長相關性不顯著。

仇雨臨告訴八點健聞,這表明,門診行為多是患者的自主性選擇,但住院行為的發生多數取決於醫生的選擇。因而,住院率更容易受到供方誘導需求的影響。

——此即是著名的“羅默法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默,在研究醫院費用與床位供給關係時發現,每千人床位數和每千人住院天數之間呈正相關關係。由此,提出一個關於住院率與醫療床位數之間的重要衛生經濟學理論——床位供給創造床位需求。

“公立醫院並不是床位太少,而是為了尋求規模效益,盲目擴張,致使床位太多。為了實現收支平衡,很多醫院把一些不該收入院的患者收進去了。”朱恆鵬解釋。

門診行為住院化的表現之一,是小病大治。廣州省中山市一家三甲醫院婦產科的大夫告訴八點健聞記者,以先兆流產來說,門診開的藥和住院開的藥基本一樣。但醫生還是會建議住院。“醫生是從患者角度出發,認為走門診的話,需要患者來回跑,不利於病情穩定。醫院也樂於收治小病患者,是因為醫療行政管理部門對醫院的考核,採用住院病人均次費用的指標。小病住院花費的錢不多,恰好可拉低患者平均住院費用,利於醫院考核。”

需方安全套利

住院率上升的背後,暴露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國醫療保險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統賬結合制度,設計得不合理。

國務院於1998年發佈的《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啟動了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這一決定將職工醫保帳戶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個人賬戶,另一個是社會統籌。在職工醫保中,職工個人繳納的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用人單位繳納的保費中30%計入個人賬戶,70%計入社會統籌。

個人賬戶保門診,社會統籌保住院。也就是說,在統賬制度下,門診不可以報銷,只有住院才可以報銷。

還有一些患者為了“順帶”報銷掉一些需要自費的項目,也會主動申請住院。劉新(化名)是西北某市三甲醫院停車場的負責人,和醫院打交道比較多,認識的醫生自然也多。他有時以頭暈、乏力為由住院,把CT、心電圖、血生化檢查等打包做一遍。這樣,平常需要自費的體檢,也能享受到報銷待遇。

報銷制度不合理,兼之無有效控費手法,使得患者為了節省個人賬戶資金(這部分資金,會返回到個人的卡上,或可設法套現取出),寧願小病大治,能住院則住院,從而享受高額度的報銷;醫院方面為了增加收入、套取醫保資金,也會誘導患者住院。一些醫院頻繁出現“掛床”現象,即患者佔著床位,卻回家住。患者與醫院雙雙得益。

官方控費不力

“住院指徵不明”是仇雨臨一直強調的問題。

2009年,武漢市醫保協會制定了《住院指徵服務指南》。但全國並沒有制定統一的住院指徵標準。“醫生收住院者,需要根據疾病類型、嚴重程度等規範實行。但的確也存在業績不好的醫院,管理並不嚴格,隨便收治住院病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一名醫生透露。

美國的情況卻不一樣。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胸部放療臨床主任張玉蛟告訴記者,美國的住院標準和條件,有嚴格的指標。從設備到病情,一定程度上相當於國內的ICU標準。“患者在出現一些不可控的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才會住院。而且住院費用非常高昂。一個晚上大概2千美元左右,一個月的花費達到6萬美元以上。美國醫保是由保險公司買單,不符合指徵標準,保險公司不會付這個費用。”

不發達地區住院率更高

住院率的地域差異明顯。欠發達地區住院率偏高,發達地區住院相對較低。《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8》數據顯示,2017年,東部地區居民年住院率為16.1%,中部為17.9%,西部高達19.6%。

“經濟發達地區,醫療水平高,社區診所多,人們更在乎身體健康。一有小病,在門診能得到儘快解決,較少出現小病拖成大病、以至於住院的情況。”仇雨臨說。數據顯示,上海人是最“嬌氣”的,年平均就診次數達到10.99次。除了上海人,浙江人和北京人也很關注建康,平均就診次數分別為10.52次和10.35次。而這幾個城市的住院率都低。

有的地方試圖加強醫保監督,來解決這個問題。成都市建立智能監控系統,通過個人醫保檔案,實時監測就診行為;烏魯木齊市公佈了《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誠信管理暫行辦法》,一旦發生提供虛假疾病診斷證明、病歷等9種違規行為的,不僅會降低等級,還將予以解除醫療保險服務協議、取消其醫保服務定點機構資格。

但朱恆鵬認為,門診統籌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門診費用納入統籌基金的報銷範圍後,患者看門診也享受報銷。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實行了門診統籌制度。市民住院率很低,患者不願多住,醫生也不願接。

消息人士透露,東部發達地區的醫保沒有財政轉移支付,也就是說,不存在國家向地方財政的撥款,一旦醫保虧空,需要地方政府自己貼錢。但中西部的醫保依靠中央財政補貼,地方政府控費動力弱,鑽醫保空子的行為多。

多方協作,合理調控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住院率持續升高,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它事關患者、醫院、國家各個層面的利益。最嚴重的後果是,致使醫保承壓增加、醫療資源浪費。

仇雨臨曾提出過幾點建議。

一是,從根本上繼續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管辦分開”,去除公立醫院的壟斷地位和行政性,真正實現醫療機構的公平競爭;合理規劃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合理佈局醫療服務體系,防止醫療機構、特別是大醫院的盲目擴張。

二是,從規範行業管理角度,制定常見病、多發病的住院指徵、診療操作常規,在臨床路徑中明確出、入院指徵等具體標準;鼓勵有條件的醫院推廣日間手術,建立專門的老年病、康復醫院,嘗試開展醫生多點執業等。

三是,加強醫保付費方式改革。進一步完善醫療機構總額預付、按人頭付費、DRGs等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確定不同支付方式的適用範圍;通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家庭病床,使老年患者在家裡得到及時的醫療照顧和生活護理。

這些舉措是否能將住院率控制在合理範圍?

“住院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多頭並舉可能會緩解不合理住院,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是一個長期過程。”仇雨臨說。

譚卓曌|撰稿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高住院率背後:醫院與患者“合謀住院”雙雙獲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