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黄”再现:清涧的史前石钺

“玄黄”再现:清涧的史前石钺

初到清涧县

“玄黄”再现:清涧的史前石钺

清涧县文管所文物展

2017年5月3日早上,细雨霏霏之中,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团先到清涧县文物管理所观摩展示文物,随后驱车向东,到无定河曲流群地貌区的李家崖商代遗址做实地考察。这一整天下来,我们在榆林地区跑了三个县:从清涧县赶到绥德县,登上疏属山,参观汉画像石博物馆。因为文物库房保管员不在,拿不到钥匙,只好暂时放弃。随后出绥德城,再走高速路到米脂县,依靠导航仪没有找到米脂县博物馆。再走山路东北行,去佳县。因为要去那里探访龙山文化的石摞摞山遗址。这一天的行程跨越清涧河、无定河两个流域,夜宿黄河边上的佳县如家酒店。恰逢这里召开县的两会,山顶的县城宾馆早已人满为患。车上甚至有人提议过黄河去山西那边的临县住宿。最后好不容易找到这家条件稍差的如家酒店。

“玄黄”再现:清涧的史前石钺

清涧县文管所藏史前石钺——深色

“玄黄”再现:清涧的史前石钺

玄钺:清涧县文管所藏史前石钺——深色

回想这一天的考察,虽然没有像前几日那样看到四五千年前的先民留下的宝玉,清涧县文管所展室第一展柜内的两件穿孔石钺,还是引起我的关注。一件摆在前面的石钺,外表有明显的灰皮,颜色为灰黑色,略透一点墨绿色的线斑。另一件摆在后面位置的,形状较宽大,颜色比较接近土黄色。这样的史前文物的色彩对比,自然让我又一次心有戚戚焉。4月15日在上海交大召开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上,本人提交的论文《龙血玄黄——大传统新知识求解华夏文明的原型编码》,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谈起,聚焦文化文本的符号编码和解读,包括方法论的四重证据法,希望能依据本土的考古发现新知识,再造一种大小传统贯通的新文化观、历史观和一种因果解释链,拓展出不光依赖文字和文献的综合性文史研究范式。文章以《周易》龙血玄黄神话的原型探索为例,通过大传统的玉礼器颜色象征系统,揭示玉与龙的神话对应关联,归纳出华夏文明的二元色符号模式,命名为“玄黄二元编码”。它如同一种能够转换生成的叙事语法,体现在黄帝及其导师力黑、玄女(素女)的命名和相关叙事中,诸如《庄子》黄帝与玄珠神话,《山海经》黄帝与玄玉神话,《道德经》的尚玄说与《山海经》珥两蛇(青蛇、黄蛇)神话等一系列文本生产中。再依据出土的距今5300-4000年间的中原史前玉礼器为第四重证据,验证《尚书》等古书中有关玄圭、玄钺、玄璧叙事的实物原型,论说一个长达千年的以深色蛇纹石玉料为主的“玄玉时代”,揭示《礼记》“夏人尚黑”说的大传统文化底蕴。如今面对清涧县的两件史前石钺,可知早在玉礼器出现之前的石礼器,就能给玄黄二元编码奠定实物原型基础。一般的新石器时代石质工具,大都是玄色即黑色的。思考从黑色石斧工具到黑色石钺礼器的演变,可以给文化编码理论带来比“玄玉时代”更深远一些的探索余地吧。

“玄黄”再现:清涧的史前石钺

龙血玄黄:红山文化玉龙的颜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