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

在我国众多名砚当中,有一种在千年前名噪一时、宋亡后销声匿迹数百年的名砚,它就是曾赢得北宋书画四大家中米芾和黄庭坚高度评价的黄石砚。米芾所著的《砚史》将它列于端砚、歙砚之右,但黄石砚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长河中却昙花一现。现今,沉寂千年的黄石砚,穿越时空,重现昔日光华……

黄石名砚系出名山

黄石砚曾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是一种传统工艺品。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黄石山而得名。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黄石山处所的位置,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夏路”的咽喉之地,按照今天民众的思维,人多的地区,应该信息发达,传播途径广,也就是说黄石砚应该是出名的。但事实上,它的名气远不如其他砚石。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黄石砚产自河南方城境内的黄石山,山虽不高,却有北武当之称。700米的海拔极具灵气,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的古刹大会,都会引来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当地人称,当年道教仙翁黄石公,数次将鞋扔至桥下,张良尊老,数次将其拾回,并将其穿上,黄石公看孺子可教,便传授兵书给张良,张良得其精髓后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基业。黄石山由此得名。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此外,相传葛玄仙翁、真武帝君及张丰三先后在此升仙或修炼,民间传说中的《桃花庵》也出自此山。现有的张良拾屐拜师的仙人桥与桃花庵遗址,虽无法证实其真伪,但它们的存在,与楚长城遗址一道,成为当地厚重的文化资源,令当地人自豪,也给黄石砚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作为秦岭的余脉,伏牛山延伸到方城,已没有北方山脉雄伟的气势。作为伏牛山最东端的黄石山,夏末秋初,西望伏牛,莽莽苍苍,南眺桐柏,若隐若现,晨观日出,暮看云海,着实是一幅状美的画卷。生产砚台的村庄,就出自这样一个风丽如画,却仍偏远的山村——砚山铺。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砚山铺并不大,却有着上千年的制砚史。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砚山铺的闰女不纺花,人人都会刻砚瓦”,无论男女老幼,砚山铺的村民在过去,人人都曾参与制砚。据说砚山铺原不叫砚山铺,叫研山村,宋时大书法家黄廷坚畅游黄石山时,途经研山村,看到各家各户刻磨石砚堆积如山,而将村名易为砚山铺。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黄石山上,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陡峭的山涧蔓延,没有人能想到,千百年来,米芾笔下的“名砚之首”,就是由这条小道肩扛背背,运至山下,再经加,摆到文人雅士的案头。

黄石砚的种类

在古人看来,黄石砚石质如玉、贮水不涸、其声如馨、其色多变、发墨如油、如膏如脂。而在现代人眼中,它以古老沉积岩为原材料,石质优质细腻,用手触摸,温韵不涩,2.6-3.0的硬度,是制砚磨墨的最佳材质。从颜色上说,它又有紫、青、青紫、墨等多种色彩,少有的凤眼石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功的杰作。因此,明代张应文在《论砚》中称其为“砚石上品”。

黄石砚因沉积岩生成时的脉络有别,形成了颜色各异、多彩纷呈的鲜明特色,其种类有紫石、青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等5大类。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紫石 色泽为标准马肝色,湿润后呈正紫,纹理细腻,温润如玉,发墨性能良好,磨出的墨汁如漆如油,有艳丽的光彩,时间再长,也如同新磨的一样,磨墨发出的声音,平和而有韵。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青紫石 紫中带青,或呈青灰色,有孔雀羽毛的光辉,也可称“孔雀石”,和正紫石同样细腻,更现古朴典雅,硬度和正紫石一样,都在2.6度左右。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青石 呈钴蓝或青灰色,也有孔雀尾羽光泽,间或有明显纹理或星点,结构均匀,板理层纹一致,敲击声音清悦,成材率高,最适合制作竹节砚,体现竹的挺拔和清风亮节精神。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墨石 呈灰墨色,石质细腻如正紫石,极易发墨,墨出的墨汁细浓,经久不渗,书写流利润泽,墨色艳丽异常,但此石蕴藏渗层,极为难得,得到的无不视为瑰宝。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凤眼石 十分罕有,石中有状呈圆点者,大小不等,很像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中间还有瞳孔,外层有晕,多到八九层的“双眼皮”。正圆形的明媚如画,有的翠绿相间,美观异常。这都叫“活眼”,有的不太清晰鲜明,或只是一个白点,这些都是极难得的石材,用凤眼石制作的砚台,观赏价值极高,再加上精美雕工,就成为价值连成的稀世之宝。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黄石砚的制作工艺

石山上的石头是不能用炸药采的,因为其石质较软,受不得那猛烈的冲击;山体表面的石头是不堪一用的,只有地下两米的石材才能保持原有的细润和完整。采石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工雕凿的过程,或者说,制砚雕刻的第一刀正是从采石人手开始的。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首先是采石,从方城县独树镇境内黄石山上采石块。然后选石,即挑选哪些石块可以制作砚石。挑选好石块后再制胚,以前纯用手工制作到如今有了加工机器,用机械将石材切割成砚台石胚。砚台石胚制作完成就是设计图案,根据石胚色彩、大小、厚薄在石胚上因材画出图案框架。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再用现代机械雕刻刀具按图案切、刻、雕成粗糙的图案,譬如龙、凤、荷、莲等。再细雕,工人用手工雕刻刀精雕细琢各种传神精制图案。最后一道工序打磨,将刻成的图案再用手工打磨成光滑的表面,这样一个精美的黄石砚就诞生了。

黄石砚的前世今生

黄石砚早在汉代已有开发,唐宋时期声名日臻其盛,兴盛于宋,是历代书画家推崇和珍藏的文房四宝佳品。黄石山,其山因有汉代张良祀奉其师黄石公的古迹,故以山命砚,取名黄石砚。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黄石砚之所以能久负盛名,深受文人墨客之青睐,是因为它的质量优良,得天独厚,独具特色。此砚石质细腻、坚润,有六大特点:石质如玉、贮水不涸、其声如磬、其色多变、发墨如油、如膏如脂。专家称:黄石砚属于古代沉积岩,石粒细密,硬度在2.6-3.0之间,为软玉石类,用手触摸,温韵不涩,它的密度适中,以物敲击,磬声徐徐,不沉不闷,使人心舒意畅。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黄石砚因沉积岩生成时的脉络有别,形成了颜色各异、多彩纷呈的鲜明特色。

方城石属于泥质浅海沉积变质岩。在成岩阶段,由于多种矿物质的侵入、渗透、染色形成了清晰细腻的纹理和五彩斑斓的图案。石中带眼的是因不含铁矿的沙砾屑在高温、动荡和强氧化的环境中侵入形成的。形成的石眼有的好像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有的极似凤眼环睁,活灵活现,微妙微俏。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早在宋代,当时著名画家米芾在其专着《砚史》中记述云:“唐州方城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爱,声平有韵,亦有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米芾作为一代书画宗师,一生收藏许多名砚,然而一方出于黄石山的正紫石砚,一直是他心中的“天下之瑰宝”。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从好友处得一方黄石砚,爱不释手,珍而藏之,并亲登黄石山,赋下“探囊赠研颇易墨,近出黄山非远求;乃知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的赞美诗句。在众多文人名流影响之下,黄石砚开始走出黄石山北麓的“砚瓦石沟”。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自清代以后,由于受时代影响和加工设备的限制,黄石砚的研究开发步代滞缓。后来,方城黄石砚得到了长足发展,黄石砚加工企业已发展到十多家。由过去的纯手工雕刻发展为手工、机械共享,由过去的少数艺人雕刻发展为联营、集体、个体多轮驱动的农民致富产业。方城黄石砚以质取胜,以花色品种多样赢得用户青睐,被国家轻工部列为国家级礼品馈赠国际友人,曾荣获国家级多项金奖,已开发近百种新型产品,年产精品砚台五万方,产品远销内地二十六个省市和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千百年来,砚山铺的制砚工艺从未间断,既便是战乱时期,制砚在当地一直口述相传,传延至今。在砚山铺,提起磨砚,几乎每个人脸上充满自豪,人人都能露两手,家家户户都有磨砚史。在他们砚山铺人的眼中,制砚是一门能养活人的手艺,自己只是砚匠。

走进方城黄石山,感受中华名砚黄石砚的前世今生|郑周友

如今兴起的砚台热,似乎并不同于一般的收藏热,而昭示了今天文人对传统的向往和回归。一方古雅的砚台,在书桌上氤氲出安静淡定的氛围,这是让许多人快意和陶醉的。

由于实用价值的淡化,如今的砚台重视造型、雕饰和石质的优美。在涌动的砚文化热中,方城砚石把握住了机会,悄然兴起,承续传统,再现光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