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爛、薄而不碎

今兒咱來道硬菜!

咱先不說它是什麼,咱先說說這貨的背景。

話說這貨三百多年前跟著滿清的鐵騎一路南下,大清定鼎中原之後從宮中傳到民間。據《清稗類鈔》載:“滿洲貴家有大祭祀或喜慶,則設食肉之會。無論旗漢,無論識與不識,皆可往。食愈多,則主人愈樂。肉皆白煮,無醬油,甚嫩美。”

就連清代第一吃主兒——袁枚也曾高度讚揚說:“此是北人擅長之菜,南人效之終不能佳。”

北京名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爛、薄而不碎

您猜到說得是什麼了嘛?這就是——白煮肉。過去民間所說的吃肉不是指炒菜裡放的肉絲、肉片,也不指吃烤鴨或者涮羊肉之類的肉,而是特指吃白煮肉。

白煮肉,又叫白肉、白切肉、白水煮大肉,叫法雖不相同,指的都是白水煮豬肉。您可能要問了,煮肉這有什麼不會煮的?誰不會啊?但是任誰煮出來的,愣是不樣。全國各地人家凡是會煮的,煮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各地老北京風味的館子都也有白切肉,它味道也不盡相同。

北京名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爛、薄而不碎

老北京人家裡吃白肉,大鍋煮豬肉。煮肉的時候,先用繩子把大塊的肉五花大綁,緊緊捆起,煮熟之後,自然晾涼,鬆綁,切片,肥瘦凝固而不散,您要是非要熱著時切,那您請等著改肉餡吧。

煮肉講究火候,不能過,土話叫“沒魂兒了”。火候要靠經驗,刀功要見功夫。切白肉要橫絲切,順絲就不對了,必散無疑。

北京名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爛、薄而不碎

白肉沒有鹹味,要蘸醬油,要多加蒜末。川菜又將白肉進一步升級改造,創制出了流行大江南北的蒜泥白肉和回鍋肉,前者下酒後者可混口蓋飯。東北菜也不甘示弱,一道酸菜白肉威震八方,去油膩,開胃。

北京名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爛、薄而不碎

白肉還催生出了一個職業,一個專以製作白煮肉為主的酒席的職業。北京一般中下層土著人家,生居儉樸守舊,家中有喜慶之事,不慣於上飯莊、飯館辦酒席,都找私人承包的伙食幫,這個行業稱“口條廚子”。這一行業中有一門專辦白煮肉酒席的,它的熱炒也只限於肉和豬內臟,而以燒、燎為主。燒,指的是油炸、紅燒一類;燎,指的是烘、烤一類;再就是白煮肉了,所以叫“燒、燎、白煮”。這種酒席不管冷盤熱炒,一律稱燒碟。所用的都是五寸小碟,以燒碟多少,作為整桌酒席作價的標準。最好的燒、燎、白煮可以做到四十八個燒碟,一般做八個、十六個、二十四個不等。這種廚師烹飪技術較高,可以翻很多花樣,就是冷盤除鹹食外,還可做甜食,其中以肥肉丁沾滿面糊過油炸,再用紅糖炒,做出的彩色甜冷盤,最受時人歡迎。“口條廚子”當年在北京是以一種獨特行業風行一時。

北京名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爛、薄而不碎

順帶提一句,吃白肉最好的時候不是現在,老北京人一般會在三伏天的時候選擇吃白肉。您別看苦夏的人們別的吃不下去,這白肉還都能填個三兩片兒。嘴急的朋友們還是再耐心等待一段日子吧。

• END •

圖片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