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分陰陽是如何推敲出來的?

中醫學將內臟分為“髒”和“腑”兩類。一些實質性的臟器,包括肺、心(及心包)、肝、脾、腎,《內經》說它是“藏精氣(神)而不瀉”,故稱為“藏”(髒),屬陰;相對地,一些管腔性的臟器,包括胃、小腸、大腸、膽、膀胱、三焦,《內經》說它是“傳化物而不藏”,故稱為“府”(腑),屬陽。

臟腑分陰陽是如何推敲出來的?

髒為陰,腑為陽,這只是大的劃分。臟腑以髒為主,五臟之中又可分陰陽。據《內經》各篇所載,五臟分陰陽,初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和《靈樞·陰陽系日月》篇。在“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的前提下,五臟分屬上下。實際是以膈分上下,膈上胸部為陽,“陽中之少陰”(《素問·金匱真言論》簡述為“陽中之陰”)是肺,故稱肺為“牝髒”;“陽中之太陽”(簡述為“陽中之陽”)是心,故稱心為“牡髒”。膈下腹部為陰,“陰中之少陽”(簡述為“陰中之陽”)是肝,故稱肝為“牡髒”;“陰中之太陰”(簡述為“陰中之陰”)是腎,故稱腎為“牝髒”;“陰中之至陰”是脾,故稱脾為“牝髒”。

五臟在陰陽的基礎上又分陰陽,其陰陽層次各有不同。心與肝同是“牡髒”(陽),以心在胸部為“太陽”,肝在腹部為“少陽”;肺、腎、脾同是“牝髒”(陰),以肺在胸背為“少陰”,腎在腰部為“太陰”,脾在腹部為“至陰”意指極陰(後來葉天士等醫家以腎為“至陰”,是另據《素問·水熱穴論》所說,與此不同)。

臟腑分陰陽是如何推敲出來的?

五臟分陰陽還與四(五)時相應,四時陰陽消長,以春為少陽,夏為太陽,秋為少陰,冬為太陰,此說見董仲舒《春秋繁露》,此時尚無“陽明”、“厥陰”之名。

手足三陰經,是在分別上下(手足)的基礎上再分陰的層次(多少)——太陰、少陰、厥陰。肺為陽中之陰,故應於手太陰;心為陽中之陽(陰少),故應於手少陰。肝為陰中之陽(陰最少),故應於足厥陰;腎為陰中之陰,故應於足少陰;脾為陰中之至陰(陰最多),故應於足太陰。

臟腑分陰陽是如何推敲出來的?

陽氣多上行於頭面,故陽經多分佈於頭部;陰經中只有作為陽(牡)髒的經——心經、肝經的內行線(無穴通路)上達頭目,這也是出於心陽、肝陽的聯繫。

上述沒有講到手厥陰和心包的陰陽問題,按《內經》理論,這應當與手少陰心的作用相一致。甚至名義上說的是手少陰,而用的腧穴卻屬於手厥陰。《靈樞·本輸》篇所論就是如此。《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分五臟為“牝髒”、“牡髒”。牝是雌,牡是雄,後來葉天士等醫家改稱為“柔髒”、“剛髒”。意指肺、脾、腎是“柔髒”,一般適合用剛燥的藥物;心、肝為“剛髒”,般適合用柔潤的藥物。這對於辨證施治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如針灸臨床上對心、肝病症適合用針法,肺、脾、腎的久病就適合用灸法。

臟腑分陰陽是如何推敲出來的?

古人就五臟分陰陽,主要是為了說明它們之間的相對特性,這種特性與經絡聯繫相一致。這也是《素問·著至教論》所說的“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的關係。五臟分陰陽,後來發展到每一髒各分陰陽。如《難經》提出“左為腎,右為命門”之說,就為“腎陽”和命門學說作了開端;早在《素問》已提出“脾陽”,近代則有“肝陰”心陰”之說,但“肺陽”一說仍未確立。瞭解一下五臟分陰陽的源流,對於我們掌握和運用這些概念是有幫助的。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