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大作家路遥居然也是个“宠女狂魔”!


真想不到,大作家路遥居然也是个“宠女狂魔”!


01

相信陪伴是最好的爱

我在读初中时,就有幸读过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这两本小说是我和语文老师父亲共同喜爱的作品。有意思的是去年我给孩子买了连环画版的《平凡的世界》,零零后的他,也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看来,路遥的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还会传播的更久。

我读《路遥传》时,发现大作家路遥除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战斗力以外,他居然也是一个出了名的“宠女狂魔”。

这真的很让我惊讶。我从目前能公开的所有图片上看,他似乎永远都是思考在线的状态,给人一种稳重成熟的感觉,很难想象生活里的路遥,竟然能如此外露对女儿的爱,有一种爸爸叫做女儿奴,路遥绝对可以称得上这类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生活里,路遥父女是怎么彼此相爱、相伴短暂的十多年。那些温暖的小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大作家的铁汉柔情,看到了他心底里的温暖,这对理解他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也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在那个公用电话都不普及的时候,人们的交往都只能靠写信。我从书里看到,他不止一次地给别人写信,希望好友帮忙采购一些孩子的“口粮”。爱女之心,瞬间跃入纸面。

路遥是一个把时间看得特别宝贵的人,为了写作拒绝了很多应酬和交流,成天关在房子里写作。但只有和女儿的交流,他从未觉得浪费时间,带孩子这件事上,他非常舍得付出。

他在写小说时,会让桌面保持整洁,但在稿纸旁边,最醒目的就是女儿的照片。

有一次,父女二人相约第二天一早去看日出。结果路遥写了一夜的文章,彻夜未眠,清晨坐到女儿床边去看,当看到女儿梦中有些惊慌,睡着的脸庞有些紧张的小表情时,路遥顿时感觉自己,陪伴女儿的时间太少了,忍不住泪如雨下。

这个时候女儿醒了,看到爸爸再哭。忙问爸爸怎么了,路遥慌忙掩饰着情绪并转移这个话题,对女儿说:“看,我们两个都是比太阳起得还早的人呢。快起来看日出吧。”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路遥那么好强的性格,却时常能为女儿掉眼泪,不得不说爱之深切。


真想不到,大作家路遥居然也是个“宠女狂魔”!


02

为女儿花钱特别“舍得”

路遥从小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但是他从不服从于命运的安排,一直和命运抗争,吃了很多苦,可始终囊中羞涩。但是他认准了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一定要拿出好作品,当他全神贯注的投入文学创作时,生活上的辛苦,对他来说从来都不算个事。

可是他吃了这么多苦,却百般的疼自己的女儿,用父亲的双臂牢牢保护着女儿,成为女儿最坚强的依靠。

有一次,他的小说《人生》定稿需要给编辑回信确认小说最后的名称时,他除了肯定编辑定的这个题目非常好以外,最后还是忍不住在信的结尾处,写了女儿因为肺炎住院,从大年三十到现在,自己的感情关过不了,非常难受。以至于思绪有点混乱,只有下次再细聊。

可见,即使是在他看得最重的文学面前,女儿的分量在他心里都远远高过一切。

路遥的女儿小的时候想学钢琴,可是文人总是囊中羞涩,哪里有钱给女儿买这么贵的艺术“奢侈品”呢?可是路遥就是借钱也要给女儿买一台钢琴,让女儿能有机会接受艺术的熏陶,他才不遗憾。只可惜后来,女儿有点垂头丧气地跟爸爸说:“老师说我的手指太短了,不适合学钢琴。”路遥就把自己胖乎乎的短手指伸出来,再看看女儿的手指,连连说:“都怪爸爸,都怪爸爸。”

主动为遗传基因背锅的路遥,简直是个慈父。以至于后来女儿渐渐对钢琴没了兴趣,就是在家中放着当个摆设,路遥心里也是高兴的。

还有一次女儿要春游,列了一个采购单给爸爸,女儿可是经常回北京探望外婆的,她喜欢的东西,每天专注于创作的宅男路遥简直搞不懂了。

但他马上停下手中的写作,高兴地出门给女儿采购去了。对着单子一项项的买齐了,回到文联的办公室后,和同事们聊天,感慨其他东西都很好买,就是这个三明治,他开始一直没找到,后来跑到西安最高级的五星级饭店,价格都不问,就让服务员给拿两块。

结账的时候才发现,居然要付60元,那时候路遥的工资才110元,可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

文联的同事们都惊叹:“你对女儿可太舍得了,你那三明治是金子做的吗?”

路遥不好意思地笑了,还特别叮嘱,别让隔壁的一位他很敬重的老编辑知道了。那位老知识分子一生都很节俭,路遥生怕老先生骂自己太“烧包”了。

可你真的别把路遥当成有钱人,他一辈子都在跟贫穷作战,生活非常简单。惟一一次随中国作协五人作家团到德国访问,一身的行头都是拼凑的,连领带都是借同事的。

直到路遥病逝,大家才知道,他所有的财产只有一万元存款,还是他以女儿的名字存的“应急金”。

没办法,路遥的负担太重了。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有生父生母和养父养母两个家庭共同需要照顾,还要养育女儿。而那个时代,人生的影视剧改编版权也只有区区的680元,作为一个靠写文活着的人,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毅力,生活的压力早就把人压垮了,梦想往往就是这样被磨灭的。

但是路遥挺住了,再难,他也坚持下来了。


真想不到,大作家路遥居然也是个“宠女狂魔”!


03

这世界少了个好爸爸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天妒英才,陕西痛失一位用生命书写现实的伟大作家。女儿最后见到爸爸的那一面,是在只有13岁的年纪。

她抱着爸爸一直喊:“爸爸,你是不是睡着了?你醒醒,我还没有陪你过生日呢!”她还把自己画给爸爸的生日礼物,颤抖着双手放在已经合上双眼的爸爸身边,可爸爸再也看不到了。周围送别的亲朋好友无不痛心流泪,为这一对彼此懂得的父女深深惋惜。

路遥这辈子是真穷。

小的时候就因家里太穷,过继给自己的大伯,成年后的他总要回报家庭的。可作为一个拿固定工资的人,一个靠写字为生的人,生活真的是紧紧巴巴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路遥妻子的支撑,这个家可能一天都过不下去。

一个是北京知青,一个是地道的陕北农民,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两人也有着巨大的差距。

当年为了让路遥去读大学,妻子还主动放弃了自己读大学的机会。把自己挣来的工资几乎全部资助路遥上大学,如果没有妻子的无私付出,可能也不会有,后来路遥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可作家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总是异于常人,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时间或者是情感付出上,路遥其实都没法给妻子一份满意的答卷。

久而久之,两人的感情也就比较淡了,这也成为路遥心里最深的痛。

作家就把全部的爱转向了自己心中的文学缪斯以及和心爱的女儿,其他似乎也无法兼顾了。

早在1987年就查出肝病的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努力和时间赛跑,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他心中那个用史诗级的作品书写陕北的愿望。

在路遥生前,妻子曾多次提出离婚,但路遥坚决拒绝。他还是希望和妻子老了能够相伴,更希望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怕女儿小小年纪受苦,心理承受不住,所以一直拖着,不愿意办理离婚手续。

我从《路遥传》里能够感受到,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但绝对是一个好父亲。

路遥病逝后,女儿随母亲回到北京生活。渐渐长大的女儿,也有自己了独立的思想。

上次我在网上看的,路遥的很多好友希望能够设立“路遥文学奖”,以此纪念路遥。

但女儿觉得目前成立“路遥文学奖”的时机还不成熟,怕后续发展的不好,反而打扰了在天国的父亲,于是果断拒绝了这件事。她希望自己能小心翼翼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不辜负父亲一生的付出,尤其是父亲对文学的那份追求。

出生于1979年的她,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女性,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父亲,就像多年前父亲总是张开双臂保护她那样。

做路遥的女儿,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她父亲一生的为人处事及其文学巅峰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样的人会永远活在时代中,达到一种永生。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够代替父亲给她的爱。

这对彼此相处的父女,总是小心翼翼用彼此最在意的方式努力爱着对方。他们朝夕相伴的时间并不长,也曾在一个孩子脆弱的青春期,用突然失去最爱至亲的方式,让一个十三岁孩子承受过撕心裂肺的痛。

但那些有关爱过的记忆,哪怕只是爱的每一个碎片,都足矣温暖一世,铭记一生。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优美图,感谢原图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