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长短期记忆(LSTM(long short term memory)unit)

在上一个笔记中你已经学了GRU(门控循环单元)。它能够让你可以在序列中学习非常深的连接。其他类型的单元也可以让你做到这个,比如LSTM即长短时记忆网络,甚至比GRU更加有效,让我们看看。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这里是上个笔记中的式子,对于GRU我们有a^()=c^()。

还有两个门:

更新门Γ_u(the update gate)

相关门Γ_r(the relevance gate)

̃c^(),这是代替记忆细胞的候选值,然后我们使用更新门Γ_u来决定是否要用̃c^() 更新c^()。

LSTM是一个比GRU更加强大和通用的版本,这多亏了 Sepp Hochreiter和 Jurgen Schmidhuber,感谢那篇开创性的论文,它在序列模型上有着巨大影响。感觉这篇论文是挺难读懂的,虽然我认为这篇论文在深度学习社群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深入讨论了梯度消失的理论,我感觉大部分的人学到LSTM的细节是在其他的地方,而不是这篇论文。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这就是LSTM主要的式子(上图编号2所示),我们继续回到记忆细胞c上面来,使用̃c^()=tanh(W_c [a^(),x^() ]+b_c来更新它的候选值̃c^()(上图编号3所示)。

注意了,在LSTM中我们不再有a^()=c^()的情况,这是现在我们用的是类似于左边这个式子(上图编号4所示),但是有一些改变,现在我们专门使用a^()或者a^(),而不是用c^(),我们也不用Γ_r,即相关门。

虽然你可以使用LSTM的变体,然后把这些东西(左边所示的GRU公式)都放回来,但是在更加典型的LSTM里面,我们先不那样做。

我们像以前那样有一个更新门Γ_u和表示更新的参数W_u,Γ_u=σ(W_u [a^(),x^(

) ]+b_u)(上图编号5所示)。一个LSTM的新特性是不只有一个更新门控制,这里的这两项(上图编号6,7所示),我们将用不同的项来代替它们,要用别的项来取代Γ_u和1-Γ_u,这里(上图编号6所示)我们用Γ_u。

然后这里(上图编号7所示)用遗忘门(the forget gate),我们叫它Γ_f,所以这个Γ_f=σ(W_f [a^(),x^() ]+b_f)(上图编号8所示);

然后我们有一个新的输出门,Γ_o=σ(W_o [a^(),x^() ]+>b_o)(上图编号9所示);

于是记忆细胞的更新值c^()=Γ_u*̃c^()+Γ_f*c^()(上图编号10所示);

所以这给了记忆细胞选择权去维持旧的值c^()或者就加上新的值̃c^(),所以这里用了单独的更新门Γ_u和遗忘门Γ_f,

然后这个表示更新门(Γ_u=σ(W_u [a^(),x^() ]+b_u)上图编号5所示);

遗忘门(Γ_f=σ(W_f [a^(),x^() ]+b_f)上图编号8所示)和输出门(上图编号9所示)。

最后a^()=c^()的式子会变成a^()=Γ_o*c^()。这就是LSTM主要的式子了,然后这里(上图编号11所示)有三个门而不是两个,这有点复杂,它把门放到了和之前有点不同的地方。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再提一下,这些式子就是控制LSTM行为的主要的式子了(上图编号1所示)。像之前一样用图片稍微解释一下,先让我把图画在这里(上图编号2所示)。如果图片过于复杂,别担心,我个人感觉式子比图片好理解,但是我画图只是因为它比较直观。

这个右上角的图的灵感来自于Chris Ola的一篇博客,标题是《理解LSTM网络》(Understanding LSTM Network),这里的这张图跟他博客上的图是很相似的,但关键的不同可能是这里的这张图用了a^()和x^()来计算所有门值(上图编号3,4所示),在这张图里是用a^(), x^()一起来计算遗忘门Γ_f的值,还有更新门Γ_u以及输出门Γ_o(上图编号4所示)。然后它们也经过tanh函数来计算̃c^()(上图编号5所示),这些值被用复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比如说元素对应的乘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从之前的c^()(上图编号6所示)中获得c^()(上图编号7所示)。

这里其中一个元素很有意思,如你在这一堆图(上图编号8所示的一系列图片)中看到的,这是其中一个,再把他们连起来,就是把它们按时间次序连起来,这里(上图编号9所示)输入x^(<1>),然后x^(<2>),x^(<3>),然后你可以把这些单元依次连起来,这里输出了上一个时间的a,a会作为下一个时间步的输入,c同理。

在下面这一块,我把图简化了一下(相对上图编号2所示的图有所简化)。然后这有个有意思的事情,你会注意到上面这里有条线(上图编号10所示的线),这条线显示了只要你正确地设置了遗忘门和更新门,LSTM是相当容易把c^(<0>)的值(上图编号11所示)一直往下传递到右边,比如c^(<3>)=c^(<0>)(上图编号12所示)。

这就是为什么LSTM和GRU非常擅长于长时间记忆某个值,对于存在记忆细胞中的某个值,即使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步。

这就是LSTM,你可能会想到这里和一般使用的版本会有些不同,最常用的版本可能是门值不仅取决于a^()和x^(),有时候也可以偷窥一下c^()的值(上图编号13所示),这叫做“窥视孔连接”(peephole connection)。

虽然不是个好听的名字,但是你想,“偷窥孔连接”其实意思就是门值不仅取决于a^()和x^(),也取决于上一个记忆细胞的值(c^()),然后“偷窥孔连接”就可以结合这三个门(Γ_u、Γ_f、Γ_o)来计算了。

如你所见LSTM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个技术上的细节,比如这(上图编号13所示)有一个100维的向量,你有一个100维的隐藏的记忆细胞单元,然后比如第50个c^()的元素只会影响第50个元素对应的那个门,所以关系是一对一的,于是并不是任意这100维的c^()可以影响所有的门元素。相反的,第一个c^()的元素只能影响门的第一个元素,第二个元素影响对应的第二个元素,如此类推。但如果你读过论文,见人讨论“偷窥孔连接”,那就是在说c^()也能影响门值。

LSTM前向传播图: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LSTM反向传播计算:

门求偏导: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参数求偏导 :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为了计算db_f,db_u,db_c,db_o 需要各自对dΓ_f^(⟨t⟩),dΓ_u^(⟨t⟩),d̃c^(⟨t⟩),dΓ_o^(⟨t⟩) 求和。

最后,计算隐藏状态、记忆状态和输入的偏导数: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116)-LSTM单元介绍

这就是LSTM,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用GRU?什么时候用LSTM?这里没有统一的准则。

而且即使先讲解了GRU,在深度学习的历史上,LSTM也是更早出现的,而GRU是最近才发明出来的,它可能源于Pavia在更加复杂的LSTM模型中做出的简化。研究者们在很多不同问题上尝试了这两种模型,看看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算法中哪个模型更好,所以这不是个学术和高深的算法,我才想要把这两个模型展示给你。

GRU的优点是这是个更加简单的模型,所以更容易创建一个更大的网络,而且它只有两个门,在计算性上也运行得更快,然后它可以扩大模型的规模。

但是LSTM更加强大和灵活,因为它有三个门而不是两个

如果你想选一个使用,我认为LSTM在历史进程上是个更优先的选择,所以如果你必须选一个,我感觉今天大部分的人还是会把LSTM作为默认的选择来尝试。虽然我认为最近几年GRU获得了很多支持,而且感觉越来越多的团队也正在使用GRU,因为它更加简单,而且还效果还不错,它更容易适应规模更加大的问题。

所以这就是LSTM,无论是GRU还是LSTM,你都可以用它们来构建捕获更加深层连接的神经网络。

(Hochreiter S, Schmidhuber J. Long Short-Term Memory[J]. Neural Computation, 1997, 9(8):1735-178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