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

惠州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復退軍人之家”成了“老兵”的幸福之家。這是去年中秋節期間,“老兵”在惠城區河南岸“復退軍人之家”做月餅。 資料圖片

惠州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惠州不僅是惠民之州,也是惠軍之州,有雙擁共建的優良傳統、堅實基礎,有做好雙擁工作的獨特優勢。駐軍大市是我市最大的政治優勢,雙擁模範城是我市獲得的崇高稱號。要以志在必得的信心,高水平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繼續保持所有建制縣(區)省級雙擁模範城“滿堂紅”。

——陳奕威

要始終貫徹軍民融合發展的時代要求,積極探索創建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深化“雙擁在基層”活動,在更深層次、更大範圍、更高水平上推動軍地雙擁共建、融合發展,不斷提高雙擁創建工作的成效、質量和水平。

——麥教猛

惠州,千年古城,素稱“嶺南名郡”、“粵東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惠州,駐軍大市,為廣東省唯一駐有集團軍機關的城市;轄區內復退軍人10萬餘人,“兵城”名副其實。

今年是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創建評比年,也是新常態下雙擁成果檢驗年。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重要標誌的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創建評比,已成為各地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戰略品牌。

面對新一輪標準更高、競爭更激烈的全國雙擁模範城(縣)評比,惠州軍民正以滿滿的信心和創建新舉措“趕考”,志在必得奪取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

◆構建雙擁新常態

近4年40萬師生接受愛國擁軍國防教育薰陶

惠州黨委政府攜手駐惠部隊首長機關,團結帶領全市軍民,致力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堅持“四納入”、“三同步”,以雙擁組織機構、議事機制“兩個常態化”為保障,雙擁在創新中不斷推進、發展。

惠州,4次榮膺全國雙擁模範城、奪得廣東省雙擁模範城“六連冠”,實現全市所有建制縣(區)省級雙擁模範城“滿堂紅”目標後,市委、市政府和駐惠部隊組織動員全市黨政軍民深入開展新一輪創建活動,全市呈現出“構建雙擁工作新常態,推進軍民融合共發展”喜人局面。

“惠州不僅是惠民之州,也是惠軍之州,有雙擁共建的優良傳統、堅實基礎,有做好雙擁工作的獨特優勢。”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奕威高度重視雙擁工作。他指出,駐軍大市是我市最大的政治優勢,雙擁模範城是我市獲得的崇高稱號。要以志在必得的信心,高水平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繼續保持所有建制縣(區)省級雙擁模範城“滿堂紅”。

近4年來,惠州黨委政府攜手駐惠部隊首長機關,團結帶領全市軍民,致力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堅持“四納入”,將雙擁工作納入黨政軍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納入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納入全民教育和國防教育體系;堅持“三同步”,雙擁工作與經濟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投入;以雙擁組織機構、議事機制“兩個常態化”為保障,雙擁在創新中不斷推進、發展。

讓雙擁組織強起來。惠州市、縣(區)進一步健全了雙擁工作領導小組;鎮(街)成立了雙擁工作和國防教育辦公室;社區、村、學校、企業建立了雙擁服務小組;一批能幹事、會幹事、幹實事的專職人員充實到各級雙擁辦,駐軍單位派出素質高、能力強的幹部走進雙擁辦,攜手服務雙擁。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首長機關聯席會、職能部門需求對接、雙擁部門日常交流“三級議事機制”,黨政軍協調、溝通,及時解題破難,推進創建發展。

唱響凝心聚力創建新歌。惠州將雙擁宣傳和國防教育作為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的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常抓不懈,充分發揮《惠州日報》等主流媒體和惠州雙擁網、惠州雙擁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體作用,開闢“中國夢·雙擁美”和“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等專欄;每年8月開展“雙擁宣傳月”活動;600多塊戶外雙擁宣傳牌、定期出刊的牆報、板報走上街頭、走進學校、企業、社區、村頭。我市還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豐富的優勢,先後建成東江縱隊紀念館、葉挺將軍紀念園、鄧演達紀念園等120多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並不斷完善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近4年來,40萬名師生在教育基地軍訓,接受愛國擁軍國防教育薰陶;同時,著力宣傳惠州“全國愛國擁軍模範”陳橋頓、惠東港口“英雄民兵連”、“廣東好人”——“雷鋒團”退役軍人趙喜昌、“感動惠州”人物——駐惠空軍飛行員鄭斌等先進典型,編寫出版《我是老兵》書籍,全方位、多形式、富成效的雙擁宣傳教育,激發了軍民更火熱、更持久的雙擁熱情。

◆實施雙擁新舉措

重點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城鄉一體化

近4年來,我市實施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各級財政投入6417萬元提高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2012年10月1日起,實現全市重點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城鄉一體化,其標準達到省先進水平。

就深入開展創建活動、紮實抓好創建工作,市委副書記、市長麥教猛提出明確要求:始終貫徹軍民融合發展的時代要求,積極探索創建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深化“雙擁在基層”活動,在更深層次、更大範圍、更高水平上推動軍地雙擁共建、融合發展,不斷提高雙擁創建工作的成效、質量和水平。

與時俱進,政策落實,創新舉措讓雙擁活動實起來。近4年來,我市實施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各級財政投入6417萬元提高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2012年10月1日起,實現全市重點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城鄉一體化,其標準達到省先進水平;實行優撫對象住院醫療費“一站式”結算服務,對全市840名優撫對象實行醫療補助;實施軍轉幹部“陽光安置”,4年接收643名軍轉幹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安置率達100%,實現地方、部隊、軍轉幹部“三滿意”;出臺《惠州市軍人隨軍家屬就業安置辦法》、《惠州市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退役士兵安置實施辦法(試行)》,4年來全市共接收安置隨軍家屬866名,發放自謀職業金2400多萬元,待業補助金970多萬元;2012年以來,實施退役士兵城鄉一體化安置,接收安置退役士兵4742人,幫助4100名退役士兵參加免費兩年制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安置軍休幹部20名、無軍籍職工54名;市財政投入2000萬元建設市軍休幹部服務中心,市軍休所被評為“全國軍休工作先進單位”。熱點、難點問題得以實打實解決,官兵沒有了後顧之憂。

◆探索服務新模式

近4年投6600多萬元解決復退軍人“六難”

我市始終把做好軍隊退役人員服務管理作為“雙擁”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新常態下復退軍人服務管理新模式、新方法,走出了一條具惠州特色的軍隊退役人員服務管理創新之路。

我市近幾年來進一步健全了黨政領導與困難復退軍人掛鉤聯繫機制,1056名市、縣(區)、鎮(街)黨政領導,954名機關、企業單位“一把手”,與全市8645名困難復退軍人牽手結對,定期走訪問冷暖、對口幫扶復退軍人解決實際困難;為緩解復退軍人在子女讀書、生活、社保、醫療、住房和市內乘車等6個方面存在的具體困難,近4年來,累計投入6600多萬元用於解決復退軍人“六難”問題。

我市始終把做好軍隊退役人員服務管理作為“雙擁”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新常態下復退軍人服務管理新模式、新方法,走出了一條具惠州特色的軍隊退役人員服務管理創新之路。全市建有77個“復退軍人之家”、8個“復退軍人服務中心”、1056個復退軍人聯絡點;近4年來,全市“復退軍人之家”受理復退軍人合理訴求9445件,及時處理、回覆滿意率達98%。

自去年起,在調研復退軍人需求基礎上,我市引入專業社工,為復退軍人制定、提供個別化、人性化、針對性強的社工服務,其系列經驗做法被省民政廳列為“復退軍人服務管理體系”主要內容,在全省宣傳推廣。

金秋的惠州,雙擁花開滿城芬芳。近4年來,我市先後有25個“雙擁模範鎮(街)”、346名復退軍人、119名雙擁模範個人和129個模範單位受到表彰,具惠州特色、“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新型軍政軍民關係在創新中不斷鞏固和發展。創建雙擁模範城,惠州昂首挺胸,行進在路上。

本報記者楊劍輝 通訊員房 彬 魏 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